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阅读笔记

已有 10196 次阅读 2020-5-17 15:43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
【 作 者 】郭圣铭
【 ISBN 】978-7-5520-0236-2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6 第一版

笔记

欲知大道,必为问史。 


本书所异于其他世界史教材的地方,就在它比较重视文化史:除了着重叙述那些“事关军国、理涉兴亡”的大事以外,还用适当篇幅来叙述科技、医药、宗教、哲学、文学、史学、地理、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历史创获。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合作,使之更加密切地互相结合了起来。人类在共同劳动中需要交换意见以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这样就产生了并且日益丰富了语言。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使人类得以从一般动物界分离出来,组成人类社会,从事于生产活动并发展自己的思维。 


把原始社会划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这两个时期。又因为:在氏族社会早期,女性曾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权制;到后来,母权制才被父权制所代替。于是复将氏族公社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母权制的原始氏族公社与父权制的氏族公社。 


并不像我们现在所想象的那样困难,因为这一革命——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并不需要侵害到任何一个活着的氏族成员。氏族的全体成员都仍然能够保留下来,和以前一样。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决定,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而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1. 埃及

人类历史的曙光,是在古代东方破晓的。这里所称的东方,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和中国。远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人类的文明已经在埃及和两河流域胚芽成长了。 


人类最早的文明,通常是在适合于农业耕作的冲积平原上产生出来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位于温带而又水量充沛的巨川,替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特殊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平原上,人类最先脱离了氏族公社的阶段,建立了早期奴隶制的国家。 


宗教起源于人类知识的贫乏。在原始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现象无法解释,便把昼夜的往复、月亮的盈晦、寒暑的递变、水旱的灾害、谷物的丰歉、疾病的侵袭,一律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主使。恩格斯说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埃及在手工业方面已经有了复杂的分工:主要的工艺有冶金、制陶、制玻璃、纺织、纸草加工、制珠宝首饰、造船等项。在发明了铜器的使用以后,约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埃及人就知道在铜里面掺一点锡,铸成比较坚硬的青铜器。而青铜器的出现,又使社会生产力跃进了一步。 


公元前2800年左右,埃及人已经建造了航海的巨舶,往来于地中海东部各地。当时埃及的商船出没于巴勒斯坦、腓尼基、克里特岛等地的港口,进行着繁盛的国际贸易。 


赫梯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大量铸造并使用铁器的部族。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也学会了铁器的铸造和使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初期,埃及人已经进入到铁器时代。 


公元前671年,埃及在亚述人的刀锋下丧失了独立。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所征服;公元前332年,埃及被马其顿人所征服。后来埃及虽然在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下曾经一度恢复过昔日繁荣,但到了公元前30年,埃及又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古埃及人为了记事的需要,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便发明了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初是繁复的祭司体,后来演化为民用的草书体,而最后竟从中产生了字母。在世界史上,古埃及人是最早创造字母的民族。大约在中王国末期,即公元前18世纪中叶,埃及人已经用象形符号制定了24个拼音符号(但只有辅音符号,没有母音符号),那实际上已经是字母。因为这种字母是在西奈半岛的一个神庙里被发现的,故名西奈字母。不过,埃及人的这种字母是用来注音的,他们的象形文字始终没有发展为拼音文字。后来,埃及人的这种字母传到腓尼基人手里,经过腓尼基人的改造和增补,乃成为腓尼基的字母。 


埃及人因为要计算尼罗河的泛滥时期,很早便从事于天文学的研究。在原始时代,人们很自然是以月亮的盈虚来计算时日。埃及人最初的历法也是阴历,然而,他们不久就发觉那种阴历与季节的运行是不吻合的,于是改用太阳历。在古代世界各民族中,何以独有古埃及人能首先发明太阳历?说来并不奇怪,这也是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这个特殊有利的条件所造成的。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其第一个洪峰大约总是在现用历法的6月15日左右到达蒙斐斯,而适于此时,在尼罗河下游之地,早晨可以看到天狼星与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同时冉冉升起。埃及人很早便发明了一种利用日影来测定时间的日晷。他们分一日为12时,可以从日影投射在日晷上的位置把时间读出来。目前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一架3400年以前铸造的埃及日晷,那是世界上最古的时计。 


数学产生于实用的需要。埃及从有历史记载的时候起,便有了相当完备的算术和几何学。每年在经过了泛滥之后,尼罗河两岸的农田就成了一片漫无经界的淤泥之地。埃及人每年要把土地重新丈量一次,因此他们在实用的需要中产生了几何学。 


几何学(geometry)一词的原意便是土地测量。 


恩格斯写道:“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也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起来了。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2页) 


2. 两河流域与地中海东岸的古文明

在小亚细亚东南部的山区和阿拉伯大沙漠之间,东起波斯湾口,迤西直至地中海东岸,有一条弧形的肥沃地带,通称为新月形沃壤。这地带的东端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所冲积的一块平原,西端则为腓尼基与巴勒斯坦。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都发源于小亚细亚东北部的亚美尼亚山区,向南注入波斯湾。这两条河流原先是分别出海的,后来由于河水中所带的泥沙不断淤积,慢慢地把海岸线向外推移,才形成汇流出海的局面。大概平均起来,波斯湾口的海岸线每20年要向外伸展1公里。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埃里都(Eridu)城是在海边上的,而现在它却离海岸有180公里之遥了。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所灌溉的这个区域,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思是两河之地。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也有泛滥。每年春天,亚美尼亚山区的冰雪融解,山洪顺着那两条河奔流下来,灌溉着美索不达米亚的田畴。与尼罗河盆地一样,两河流域也是极适合于农业耕作的区域。在这里,日照很强,气候温煦,水源充沛,谷物很容易生长。从邈远的古代起,两河流域的居民就从事于畜牧和农耕。 


人类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必须经过艰辛的劳动。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在适应自然,而是大力地在改造自然。两河流域的雨量比较稀少,河水又涨落不定,很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两河流域与埃及同为人类古文明的摇篮。所不同的是,埃及四境都有天然的屏障,与那里的居民相比较不是经常受到外族的侵略;而两河流域则是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族,都是虎视眈眈地要来夺取这块肥沃的绿洲。所以,两河流域的历史,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与游牧部族之间的竞争攘夺,它在政治上的变动远比埃及来得大。 


两河流域曾经是一片林木繁茂、垄亩青青的绿野,人烟稠密,所以它才得以成为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只因数千年来战乱频仍,水利失修,而人们又过分地砍伐林木,滥用地力,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平衡,才使它失去了原貌。 


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以前,在时间上实早于古埃及。在地理上,两河流域与埃及相隔不远。从邈远的古代起,这两地的居民就有了一些断断续续的接触。他们之间的交通往来,当然会造成一些文化上的交流。不过,这两地的文化基本上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两河流域居民的宗教、文字、历法,以及计数的方法,都与埃及人有很大的歧异。 


两河流域古文明的中心地区有二:一是濒临波斯湾口的苏美尔区(Sumer);二是在这以北的阿卡德区(Akkad)。苏美尔区的居民叫作苏美尔人(图2-1),阿卡德区的居民叫作阿卡德人。有的历史学家甚至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从苏美尔发轫的。” 


苏美尔人的宗教是多神教,他们给每一项自然界的事物都臆造出一个神。在苏美尔人的那些小王国之间,宗教信仰也并不完全一致。苏美尔人编制了神话去解释宇宙万物的由来,说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最高的神创造出来的,那便是关于上帝创世的神话。两河流域曾经遭受过洪水泛滥之苦:洪水所至,大地陆沉,闾舍荡然,牲畜被吞没,居民死者无数,只有那些攀上船或木筏逃到高地或山坡上去的人才得以幸存了下来,所以苏美尔人有“洪水方舟”的传说。后来这些神话再经过一些渲染和改变,一直影响到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约与埃及人同时,苏美尔人就已经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最初也是象形的,后来演化为表意字和谐音字,约有500个基本音符,但却没有演化为字母。苏美尔人用削尖了的芦管做笔,把这种文字刻在泥砖的坯块上,在日光下或火炉上焙干,能保存得很久。因为这种文字是刻在泥板上的,落笔处比较粗重,收笔处比较纤细,呈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古代亚洲西南部的一些部族,受了苏美尔人的影响,大概都是使用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不亚于埃及人。他们计数的方法是以60为单位,但也辅以10进制。现在我们分圆周为360度,1小时为60分,1分为60秒,都还是承袭苏美尔人的遗规。 


当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文明时,大部分的闪米特人还处于蒙昧阶段,畜牧迁徙无常处。他们没有文字,没有工艺,没有较高的政治组织,不过已经知道使用弓箭。在古代东方,闪米特族所分布的区域相当广:历史上的阿卡德人、亚摩利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亚述人、迦勒底人、阿拉伯人,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人,都属于闪米特族。而在埃及人里面,也杂有闪米特人的成分。


两河流域是个大熔炉。在这里,许多不同的部族都由竞争角逐而趋于融合。 


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400年间,埃及的芦草纸byblos一词,竟成为一切书籍的通称。后来基督教的《圣经》之所以叫作Bible,便是从这个字变来的。 


在古代,紫色是高贵的象征,贵族多穿着紫袍。腓尼基(Phoenicia)一词源出于希腊语,意思就是紫色之国。 


腓尼基人创造了拼音字母,希腊人把这种拼音字母加以改造,并且加上几个元音字母,使之成为希腊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希腊人就开始用字母来写字了。以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又从希腊字母中先后衍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包括俄文字母)。这就是现今欧洲各种文字字母的由来。 


当喜克索斯人统治着尼罗河下游之地的时候,一部分希伯来人趁势侵入到埃及。起初,那些希伯来人是助纣为虐,替喜克索斯人中的军事贵族担任收税的衙役,压迫埃及人。后来埃及人推翻了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光复故国,便转而对那些希伯来人进行残酷报复,把他们没为奴隶,罚他们做苦工。希伯来人在埃及居留了420多年,最后因为不堪忍受那种非人的待遇,就掀起了暴动。在公元前1225年左右,希伯来人逃出了埃及。相传领导这次逃亡的,是一位名叫摩西(Moses)的领袖人物。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所并吞,国王和臣民近3万人都成为俘虏。此后希伯来人的王国就只剩了一个犹大,于是希伯来人也就被称为犹太人。 


3. 古代东方的帝国

踏入到铁器时代,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组织便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口日益稠密,这就使各部落在对内和对外防御的关系上必须有更密切的团结。在各个地方,血缘相近的部落之间的联盟已经成为一种必要。而不久之后,它们之间的合并也成为必要了。 


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手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分工,奴隶制的发展和成熟,商业的兴盛,以及领土广袤的大帝国的建立,都是铁器给人类所带来的结果。然而,铁制的刀剑,也使那些从氏族公社里面分化出来的军事贵族有了更犀利的武器。从此以后,战争变得更频繁更残酷了。“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这便是铁器时代的战争的写照! 


亚述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广袤的大帝国,它第一次把两河流域、埃兰、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古文明的中心聚合在统一的政权之下。 


亚述人尚武轻文,在文化方面很少有创造性的贡献。然而,亚述帝国的政治统一却也促进了文化交流,使古代东方各地的文化得以熔于一炉。亚述人把东方国家一些经济性的农作物传播到西方去,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原先出产在印度的棉花。当时西方人称棉花为“生羊毛的树”,棉花的移植,其影响之大是不待赘言的。 


亚述帝国达到崩溃前的巅峰时的国王亚述巴尼拔(Assurbanipal),曾经在尼尼微的宫殿里建立了一座图书馆,那里面收藏着22000块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些宗教神话、历史、文学和科学知识,都分门别类地被记录了下来。在尼尼微陷落后,亚述巴尼拔搜集的那些泥板文书在地下埋藏了2500多年,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运往英国,保存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嗣后有些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竭毕生之力,对亚述帝国遗留下来的这些泥板文书进行研究,于是产生了考古学中一种很专门的学问——亚述学(Assyriology)。 


关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观,说法不一,通常系指:

  • (1)埃及的大金字塔;

  • (2)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

  • (3)希腊奥林比亚的宙斯像;

  • (4)希腊罗得岛上的太阳神像;

  • (5)小亚细亚以弗所的阿蒂密斯月神庙;

  • (6)小亚细亚哈里卡纳苏地方的摩索洛斯陵墓;

  • (7)埃及亚历山大大帝里亚港的灯塔。 


伊朗人在定居以后,仍旧保持着他们那在游牧时代的宗教传说。因为火对于穴居野处的原始人具有无上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就特别崇拜火。伊朗人里面最早的祭司,便叫作点火者。 


自从波斯人有了文字,就先后把琐罗亚斯德的教义、宗教传说以及一些赞美诗追记下来,那便是波斯人的圣经《波斯古经》(Avesta,又称为《阿维斯陀》)。这种宗教曾于唐代传入中国,被称为祆教或拜火教。 


大流士一世为了宣扬自己的功业,特将其平定这场大动乱的详细经过,用当时帝国境内所通行的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这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镌刻在米底故都埃克巴坦那(Ecbatana)以西、贝希斯敦地区的一座悬崖上,并冠以大流士一世俘获那9个“国王”的浮雕,这便是有名的贝希斯敦铭文(Behistun Inscription)。但在近代却产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即它促成了东方考古学的兴起。当年为了能有较多的人来诵读,贝希斯敦铭文是用波斯文、埃兰文、巴比伦文这3种不同的楔形文字刻出来的。然而到后来,这些楔形文字均已失传,因此在历史上有一个很长的时期,竟没有一个人能认得这些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考古学家兼外交家亨利·劳林逊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将之制成拓本,悉心进行研究。他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能释读其中的波斯文。随后,他又从波斯文与巴比伦文的对照中,释读了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4. 古代的印度

在地理上,印度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半岛,它两面濒临浩瀚的海洋,北枕喜马拉雅山,自成一个独特的区域。 


印度的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它境内有崇山峻岭,有广原平畴,有卑湿多雨之地,又有大片干旱的沙漠或半沙漠地带,因此我们就很难对这些自然条件作什么概括性的说明。印度的海岸线相当长,但良好的港湾并不多见。一般说来,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部分:北部是印度河和恒河所灌溉的大平原,这主要是农业区域;南部为德干高原,饶于森林和矿产。印度绝大部分的地区是终年燠热的。 


印度文明的黎明期,可以上溯到距今约5000年以前的远古。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达罗毗荼人就已经从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有了城邦的政治组织。不过也像其他古代东方各国的情形一样,他们那氏族制的残余曾经长期地延续了下来。 


梵语是印欧语系中的一支,与古波斯文、希腊文、拉丁文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种姓制度也译瓦尔那制度,是从梵文varna这个词译过来的。varna一词的原意为肤色或品质。汉译佛经中将之译为种姓,以后就沿用了下来,西方人则译之为caste system,意为一种世袭的、固定不变的社会等级制。雅利安僧侣和贵族把社会上的人分为4个基本的种姓:最高的叫婆罗门,是掌祭祀的僧侣;其次是刹帝利,是王公贵族和武士;再次是吠舍,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农民;最后是首陀罗,其中主要是雇工,但也有奴隶。此外还有那些不在这4个种姓之列的仆役和极贫苦的人,则被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这种生产组织的‘简单性’,给亚洲社会之所以长期不变的那个奥秘提供了一个解决的钥匙。亚洲社会这种长期不变的性质,与亚洲国家的经常兴亡不已、朝代不断地在变换,恰恰构成一个鲜明的对照。社会上的经济结构,并不因为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而有所触动。古代的公社,在数千年中曾经是从印度到俄国的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印度人有一个传统的迷信:认为每隔一个相当长久的时期,就有佛(Buddha)降生,把智慧带到人间。这时信徒们就把释迦牟尼称为佛,而把他所创设的宗教称为佛教。佛教原是一种人生哲学,并没有什么宗教色彩。它不讲鬼神迷信,不举行祭祀,不供拜偶像,讳言上帝或灵魂的有无,而只是讲一种能解脱人生之苦的道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所谓四谛说,即认为有四项真理:第一是苦谛,说人世间一切皆苦;第二是集谛,说苦之根源在于人有欲望;第三是灭谛,说要消灭人间之苦,必须首先消灭人的欲望,以求达到超凡入圣的涅槃境界;第四是道谛,说人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悟得自我解脱之道。 


印度曾连续不断地遭受到外族的侵略。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侵占了印度西北部一部分的土地,曾经在那里设官征税。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领兵侵入印度的五河之地。不过,他只在那里停留了一年便被迫离开了。这些外族的入侵,迫使印度各城邦自觉到有联合起来的必要。就是在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的期间,摩揭陀王国有个贵族子弟,名叫旃陀罗笈多,因不容于本国而逃亡到亚历山大大帝的麾下。他在那里学到了马其顿人的军事组织法和战术。后来,亚历山大大帝西归,病死在巴比伦,旃陀罗笈多就乘机第一次的统一印度北部。因为他的母系是以孔雀得姓,所以他所建立的王朝就被称为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阿育王。阿育王在位的时期(公元前273—前236年),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光辉的时期。他所统治的帝国,包括整个的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印度的中南部、克什米尔和阿富汗高原。这种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印度的农业、矿冶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并且与海外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把稻米、蔗糖、香料、棉织品、麻布、宝石和珍珠等输出到地中海区域。 


古印度所使用的梵语,音节优美,词汇丰富,也许竟是印欧语系中最精彩的一支。梵文比希腊文更优美,比拉丁文更丰富,它比那两种语文都来得雅致细腻。 


印度的史诗和寓言,真如大林深泉,其瑰丽奇谲的程度,决不在希腊文学之下。《吠陀经》包罗万象,它既是宗教典籍,也是文学上的鸿篇巨制。然而印度流传下来的两部最著名的史诗,则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古印度是一个哲学的王国。在这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都达到了很高的发展。各宗各派的思想家对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伦理观念,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见解。梵文中所用来表示哲学和宗教思想的词汇,比所有希腊文、拉丁文、德文中的哲学名词加在一起的总和还要多。 


古印度的学者是严肃认真的,他们之间盛行思想上的角斗:学派不同的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中,举行公开的辩论会。辩论失败的一方,不是拜胜利者为师,便是自杀。为了辨明真理,他们不惜牺牲生命。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应当叫作印度数字。可能远在阿育王的时代(公元前3世纪中期),印度人就从梵文字母中演化出这种简单而又极为适用的数字。而代数的应用,则以印度人的功绩为多。后来印度人把代数学传授给阿拉伯人,再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印度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实在是超过了希腊人和罗马人。 


5. 希腊文化的黎明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绝不仅仅限于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区域。他们的殖民地,遍布于地中海和黑海的沿岸。在经济和文化上,那些殖民地都是其希腊母邦的“外府”。 


钱币的使用,在社会上引起严重的后果。它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急遽地破坏了昔日那种淳朴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人的关系,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加速了社会上的阶级分化。在公元前6世纪初期,代表工商业贵族利益的雅典政治家梭伦竟公然说:“人的社会地位是由金钱造成的。” 


6. 斯巴达与雅典

在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和意大利等地,最初的国家组织也都是城邦,以后才聚合为拥有广土众民的王国或帝国。然而在希腊,城邦政治却长期地保存了下来。从最初的时候起,直到公元前338年被马其顿的武力所征服,希腊境内都是小邦林立,没有出现过政治统一的局面。 


陶片放逐制(ostracism,也称陶片流放法),规定每年由公民大会举行一次特别的投票,人们把自己所最疑心的政治家的名字写在贝壳或陶片上,结果得票最多的人就被放逐国外10年。这种制度在现在看来是有点奇特的,然而在当时,它实在具有深远的意义。靠这种制度,雅典解决了不少政治上的纷争,许多具有野心的政治人物都被放逐了出去。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的民主都只是阶级的民主,任何的专政也都是阶级的专政。 


7. 希波战争与雅典的盛衰

在希波战争之前,雅典并不是希腊城邦中最重要的角色。它在军事力量上不及斯巴达,在经济发展的程度上不及米利都,甚至还赶不上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然而,就是在抵抗波斯人入侵的过程中,雅典人几乎是独力地赢得了马拉松战役和萨拉米湾战役的胜利。于是雅典头角峥嵘,跃为爱琴海区域希腊城邦中的魁首。 


伯里克利称雅典为“希腊的学校”,而雅典确实在每一方面都当得起这个美名。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主要都是雅典人的贡献。就是在伯里克利执政的时代,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各方面的天才人物,如银河群星,各炫异彩。 


8. 马其顿的崛起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

马其顿人是希腊人中的一支,他们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内部并不统一。当希腊各城邦已经有了灿烂的文化和高度发展的政治组织时,马其顿人还处在从氏族公社转变到国家的过渡阶段,其文明程度约相当于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迈锡尼文明时期的那些希腊人。所以,当时希腊本土的人并不把马其顿人看作是他们的同俦,而称之为“蛮族”。 


当马其顿人以新兴部族的威势崛起于北方时,希腊各城邦都已经是衰弱不堪了。正因为马其顿人是刚刚由氏族公社演进到国家,他们内部的阶级矛盾还不甚激烈;而在希腊各城邦,奴隶社会的内在矛盾已经激化起来,分崩离析,濒于解体。在这种情况下,马其顿便像是摧枯拉朽一样,把希腊各城邦并吞了过来。 


一听到腓力二世遇刺身死,底比斯城邦以为有机可乘,便首先发难,反抗马其顿的统治。然而,亚历山大大帝迅即率领了他父王所遗留给他的那支精良的部队,一战而下底比斯城。他用极暴虐的手段把底比斯城付之一炬,只留下它的神庙和诗人品达的一所住宅,以表示他自己对宗教的宽容和对希腊文化的尊重。 


波斯帝国内乱频仍,国势日益衰颓,它虽然领有广土众民,但实际上只是个泥足巨人。小亚细亚爱奥尼亚地区的希腊人,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各族居民,乃至埃及人,都一向反对波斯帝国的奴役,酝酿着起义。一小撮波斯贵族,仅仅是靠了武力,才得以维持其脆弱的统治。亚历山大大帝以解放者自居,闻者纷纷响应。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曾向亚历山大大帝乞和,表示愿以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土地让与马其顿,并偿付大宗赔款。然而亚历山大大帝拒绝了这种议和的请求,他要求波斯帝国无条件投降,谈判就决裂了。 


埃及人因苦于波斯帝国的暴政,对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几乎未加抵抗,而亚历山大大帝也采用羁縻政策来笼络人心。当其驻留在埃及时,亚历山大大帝特别亲往埃及西部沙漠绿洲中的阿蒙神庙(Ammonium)顶礼膜拜。他自称是日神阿蒙之子,利用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祭司阶层来维系他的统治。他征用埃及的人力物力,在尼罗河口建造了一个新的海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后来这亚历山大里亚发展甚速,成为地中海世界商业和文化的中心,至今仍是埃及最大的港口。 


同年10月,他在两河流域北部阿卑拉城(Arbela)以西约60公里的高加米拉(Gaugamela)原野上,最后地、彻底地击溃了大流士三世所统率的那号称百万之众的波斯军,接着便如入无人之境,占领巴比伦,进驻波斯帝国的两个都城——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他夺取了波斯帝国的财库,掠得12万塔兰特(talent,是古希腊和近东一带货币和重量的单位,各地标准不一。按现今的衡制折算,1塔兰特约合30公斤)的金银,并且亲自点火焚烧了波斯王在波斯波利斯的那座辉煌壮丽的宫殿。大流士三世在丢失了两座都城以后,狼狈不堪,向东北方面溃退。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被其臣下、巴克特里亚的总督贝苏斯(Bessus)所刺杀,那昌盛了200多年的波斯帝国就此灭亡了。 


亚历山大大帝逝世以后,由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合法继承人,他那庞大的帝国迅即无法维系。 


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在中央亚细亚方面达到帕米尔高原的西麓,离我们中国已经不远了。当时中国处于战国时代的后期,处在西陲的秦国,称霸西戎,声威已经远届现今的新疆一带。 


亚历山大大帝东侵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后果,即促进了希腊与东方各国之间的交通往来。 


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引兵东侵,直到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最后完全并吞埃及,这300多年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被称为希腊化时代。这时期最显著的事实,便是古希腊的文化和古代东方各国的文化因为交流融合而孕育出更为发展的文化。那些在亚历山大帝国的废墟上所形成起来的各个国家,一方面具有东方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希腊的色彩。 


在希腊化时代,地中海地区商业和文化的中心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当时的亚历山大里亚(图8-14)已经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拥有七八十万居民(雅典城邦在其极盛时期也只有40万居民)。亚历山大里亚的建筑异常宏伟壮丽,那里有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有托勒密王朝历代诸王所营建的宫殿和神庙,有公园、广场,有宽阔的街道,有华丽的剧院和竞技场,有设备完善的港口。在港口的法老岛上,矗立着一座大灯塔,系以白色的石材砌成,分3层,基座为正方形,中层为八角形,上层为圆柱形,由地面到顶端,高达120多米。灯塔上夜间燃灯,靠了反射镜的作用,光芒可照耀到40公里以外的海面,那被称为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观之一。这座大灯塔经历了1600多年的风云变幻,直到1326年才完全毁于地震。 


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他的部将托勒密(Ptolemy I Soter,即托勒密一世)占有埃及等地,在埃及建立起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和财富来奖励学术,他们在亚历山大里亚兴建了一所包罗万象的学艺馆(Museum),用优惠条件罗致各地的学者来做研究工作。这所学艺馆恍如后来的大学或科学院,其中有课堂、天文台、动植物园,以及一座宏大的图书馆(图8-15)。这座图书馆庋藏甚富,计有抄本和手稿70万卷,实为古代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知识宝库。古希腊人在科学上的创获,以及古籍的整理和翻译,有许多都是在亚历山大里亚完成的。后来直到罗马统治时期,亚历山大里亚仍在学术文化方面保持其领先的地位。


9. 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上的主要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在古希腊就已经产生并且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了。现今西方各种文字中的哲学一词,都是从希腊文philosophy一词来的。philosophy是个合成字,philo之义为爱,sophy是知识,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爱知识。但它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即物穷理”,要不断地探索真理。 


泰勒斯

约生于公元前636年,卒于公元前546年。他是希腊科学和哲学的开山祖,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泰勒斯首先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曾因为预告过一次日食而名震遐迩。泰勒斯看到一切生物皆赖水而生,便说水是万物之本。水不断地在改变形体,所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固定的,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这样,他就否定了关于神创造万物的说法。 


阿那克西曼德

约生于公元前610年,卒于公元前546年,是泰勒斯的学生。他认为一切均从无限产生,并且复归于无限。宇宙是一个无限错综复杂的整体,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种永恒的互相转化的联系。阿那克西曼德曾萌发过近乎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是从原先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鱼状动物变来的。此外,他还曾试图计算出太阳、月亮的体积和距离。他著有《论大自然》一书,但仅有片断留存,大部分没有能流传下来。 


赫拉克利特

约于公元前540年出生于爱奥尼亚地区的以弗所,卒于公元前475年左右。他曾经说道:“宇宙万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非神所创造,也非人所创造。在过去、现在以至未来,它总是永恒的活生生的火,规律性地燃烧着,同时,又规律性地熄灭着。”他特别重视动的现象,认为“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变换”。他说:“人不能两次涉足于同一河流。”因为川流不息,在你第二次涉足时,河水已经流动过了。他又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阳,就已经不同于昨天的太阳。列宁认为,赫拉克利特的这些话,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提供了绝妙的说明。 


恩培多克勒

公元前5世纪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希腊哲学家兼医药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约公元前493—前433年)倡导元素论(即原子论)。他认为,世界是由土、空气、火、水这4种元素组成的。恩培多克勒(图9-5)还说,宇宙间有两种物质的力量:一为爱(吸引);一为斗争(排斥)。由于这两种力量的作用,造成了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合和分。 


德谟克利特

约于公元前460年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Abdera),活到90岁的高龄,卒于公元前370年。他早年曾富于赀财,但为了寻求知识,乃罄其所有,往埃及、两河流域、波斯等地游历,并且到雅典讲过学,后来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博学多闻,通晓当时的多种学问,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他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所谓原子,按照其希腊文atom一词的词义,就是一种分到最后不能再分下去的东西。原子的数目无穷无尽,并且是永不消灭的。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按照不同的情况在不断地组合、分解;再组合、再分解,直至无穷。由于原子组合的数目和序列各有不同,就形成万物纷陈、复杂多样的大千世界。他认为物质世界内一切的变动都是必然的,并且是合乎规律的。他还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果没有这种事物的反映,那也就没有人的感觉和思想。在这一点上,他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德谟克利特崇尚民主自由,反对寡头政治。他曾说道:“在一种民主制度下过贫穷的生活,也比在专制统治下安富尊荣来得好。因为,自由总比受奴役来得好。”德谟克利特(图9-6)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同时代的人,他们之间是有斗争的。 


普罗泰戈拉

智者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他约于公元前485年出生于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后来曾长期执教于雅典,约卒于公元前415年。普罗泰戈拉有句名言:“人的本身,便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这句话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张。从表面看来,它是把人摆在中心地位,维护人的尊严,提高人的价值,但它真正的含义则是说:客观真理是没有的,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直觉来解释世界。是非善恶并无一定的标准,一切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就必然要导致到相对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年出生在雅典的一个平民家庭,其父以雕刻石像为业,其母是一位助产婆。苏格拉底(图9-7)并不想建立什么哲学体系,他所讲的都是些关于人生、伦理道德的问题。他摩顶放踵,经常披着一件旧袍衫,踯躅在雅典街头,与各色各样的人讨论问题。他也曾开门授徒,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从其职业的性质来说,苏格拉底与当时那班被称为智者的人并无二致。然而,他是反对智者学派的,曾不遗余力地驳斥过智者学派的主张。苏格拉底认为,无论何人都不能自以为聪明,自炫其能,欺世盗名,而必须承认我们自己实际上是很无知的。他说道:“我所知道的惟一的事,便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十分重视知识,他认为知识是德行之源,一个真正知道什么是善的人就不会去作恶,因此他说:“知识就是德性。”苏格拉底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你自己”,从深刻的自我反省中来培养德性。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丧失了独立。各种政见不同的人互相指责,互相埋怨,各自迁怒于对方,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苏格拉底。于是,雅典人就以“毒害青年、另奉新神”这样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苏格拉底逮捕下狱。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狱中被迫饮鸩而死,他没有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 


柏拉图

柏拉图(图9-8)出身于雅典的一个贵族之家,约生于公元前428年,卒于公元前347年。他原名亚里斯托克勒斯(Aristocles),因为相貌方方正正,旁人给他起了个诨名叫Plato,以后就沿用了下来。柏拉图约在20岁时就师事苏格拉底,执弟子礼甚恭,如斯者10年。及至苏格拉底遇害,他便愤然去国漫游,到过其他希腊城邦、埃及以及意大利南部。当其在意大利南部时,他又接触到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s)和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哲学思想,更使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带上神秘主义的色彩。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返回雅典,在其邸宅附近建立了一座学院(Academy),聚徒讲学。在这以后的40年中,他除了曾两度应聘赴叙拉古担任该邦僭主的宫廷教师以外,都是在这座学院里与诸生讲习不辍,并致力于著述。 


柏拉图的政治主张,鲜明地表现在其所著的《理想国》一书中。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由3种阶级不同的人来组成:第一是哲人王者,即具有高尚德性的统治阶级;第二是保卫国家和镇压人民起义的武士;第三是工商业者和农夫,即从事于体力劳动的庶民,而奴隶则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阶级要聪明正直,武士阶级要勇敢善战,而庶民则须勤于所事,来供养统治阶级和武士。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最渊博的大学问家。他对当时的各门学问,几乎是无一不知,无一不精。他是哲学、社会科学家,同时又是自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师事柏拉图甚谨,然而他却强调独立思考,一切以真理为归依。他在对柏拉图的某些论点提出异议时曾直率地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存在是自明的,无可怀疑的;但他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只是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动摇不定,陷于二元论的迷惘之中而无法自拔。 


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他的著作留存到现在的有《工具论》、《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物理学后编》(即《形而上学》)、《植物学》、《动物学》、《修辞学》、《诗论》、《雅典政制》等。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和生物学的开山祖,在他的学说中有许多科学性的创见,但也有谬误。 


亚里士多德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学说支配欧洲思想界达一千七八百年之久。但在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建教会扼杀了亚里士多德学说中一些活的东西,而只是保存了一些死的东西。 


伊壁鸠鲁

公元前341年出生在萨摩斯岛(Samos)上一个雅典殖民者的家庭,早年即醉心于哲学并进行学术活动。公元前306年左右,他定居于雅典,购置了一座花园(The Garden),作为讲学和接待宾客之所,建立了自己的学派。以后他就在这里以课徒、著述终老,卒于公元前270年。 


伊壁鸠鲁继承并且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他指出:原子不但各有各的大小,各有各的形态,并且还各有各的重量。在这一点上,他可以说是“原子量”理论的首倡者。 


伊壁鸠鲁反对神鬼迷信和宗教信仰,他说一切现象都只是原子之规律性的聚合和运动的结果。人既然无须祈求鬼神,那么,惟一的道路就是要循着自然的法则去生活,摒除一切非分的欲望和企图,乐天知命,清心寡欲,以求得到精神上的宁静和快慰。伊壁鸠鲁认为,善良为快乐之本,只有善良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第欧根尼

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那位穷得一无所有、仅以一只木桶或大瓮为家的第欧根尼。据说第欧根尼和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第欧根尼正站在街头享受日光浴,亚历山大大帝瞥见了,走过去说道:“哲学家,你对我有什么要求?我可以满足你一切的欲望。”第欧根尼对这位威仪煊赫的王者看了一眼,静静地说道:“我所要求你的,就是你离远一步,不要遮住我的日光。”这种遗世绝俗的态度,在本质上是隐遁思想的表现,显示出对现实生活的极端不满。 


史诗

古希腊产生了伟大的史诗。关于相传是公元前9世纪盲诗人荷马所编订的那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戏剧

戏剧不仅是为了娱乐,而且具有教育和政治的意义。 


悲剧作者中最著名的有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公元前525—前456年)、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前406年)、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约公元前484—前407年)等3人,喜剧作者中最著名的是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公元前445—前380年)。他们的作品,直到现在仍具有典范的意义。 


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希腊悲剧之父。留传到现在的只有7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波斯人》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是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与雅典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交谊甚笃,并曾于公元前440年当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代表作为《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代表作为《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 


历史

人类为了要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于是产生了历史记载。不过最早的历史,往往只是神话和故事的堆砌。 


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史诗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但还不能说是历史著作。 


希罗多德所著的书,题为《历史》。但因此书系以描述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所以也叫作《希波战争史》。书一开头就说道:“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成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历史》最初约在公元前430年问世,那比我国孔子所著的《春秋》要迟四五十年,但却为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所以后来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以后这个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了下来。 


《历史》诚然是一部杰作,但体例不纯,其中有真实的部分,也有虚构的部分。而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则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记载翔实,可称为信史。修昔底德把当时希腊哲学家们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去,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这是他最伟大的贡献。修昔底德写道:“在叙事方面,我决不是先入为主,一拿到什么材料就写,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观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记载的,一部分是根据我亲身的经历,一部分是根据其他目击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这些材料的确凿性,总是尽可能用最严格、最仔细的考证方法检验过的。然而即使费尽了心力,真情实况也还是不容易获得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个事件会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而记忆也不一定完全可靠。我这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的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未完成之作,所述史事止于公元前411年。后来,色诺芬(Xenophon)继其史业,续写了一部《希腊史》。色诺芬所著《希腊史》共分七卷,所叙史事始于公元前411年,止于公元前363年的曼丁尼亚战役(Battle of Mantinea)。在治学态度和文章风格等方面,色诺芬均远逊于修昔底德。不过,色诺芬本人是个政治活动家,他熟悉当时希腊各城邦的政事。从他这部《希腊史》里,可以看到底比斯与斯巴达争霸的经过,以及希腊各城邦那种由于长期争战而互相削弱的情形。 


多数西方文字中的历史或历史学一词,均系来自希腊文中的istoria。这个词的词义是研究、探索,兼指那种以事实为根据的记载,指那种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后来拉丁文中的scientia(科学)一词,实与此同义。直到现在,西方国家仍按照希腊文istoria一词的原义,把自然科学博物馆题名为自然历史博物馆。 


寓言

相传伊索(图9-27)是公元前6世纪初期萨摩斯岛上的一名奴隶,约与梭伦同时。他相貌奇丑但智慧过人,后来终于脱离奴籍,获得了自由。事实上,伊索不可能把那些寓言用文字写下来。现今流传下来的《伊索寓言》,是经过费德鲁斯(Phaedrus,公元前1世纪希腊寓言家)和巴布里乌斯(Babrius,公元2世纪希腊诗人)等人编纂整理的,无疑会搜罗进一些比较晚出的东西。《伊索寓言》包括300多篇简短的故事,大都是借动物来影射人世,引喻取譬,寓意深远,启人心窦,所以一直传诵不衰。《伊索寓言》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译本,我国也先后有了几种译本。其中有些故事,如《狼与小羊》、《狐狸与葡萄》、《农夫与蛇》等,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的。 


天文

被尊为希腊七贤之首的泰勒斯曾经旅行各地,他精研了埃及人、巴比伦人的数学和天文学。原先,巴比伦的天文学者已经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按着一定的规律发生的,绘制了天象图。泰勒斯根据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竟能推算出下一次的日食和月食应在何时发生。 


毕达哥拉斯(图9-28)和他的弟子们认为平面形中最完美的是圆,立体形中最完美的是圆球形,因此推论到整个宇宙是圆的,和谐而有秩序。他们当时也已经晓得:人们傍晚时见到的长庚星和黎明时见到的启明星,是同一颗星。 


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Aristarchus,约公元前310—前230年)首创太阳中心说。他相当正确地测定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体积大小及其互相之间的距离。他说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每日自转一周。 


地理

出生于米利都的爱奥尼亚纪事家赫卡泰厄斯(约公元前550—前478年)除了著有《谱系志》以外,还写过一部《大地巡游记》,描述其亲身游历地中海沿岸各地的见闻,那是西方第一部堪称为地理的著作。据说他还曾以爱琴海地区为中心,绘制过一幅世界地图。因此,有人称赫卡泰厄斯为地理学之父。 


公元前3世纪中期,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中担任馆长的希腊学者埃拉托斯特尼(Eratosthenes,约公元前276—前193年)就写了一部比较完备的《地理学》,其中根据多方面的观察和推理,说大地是圆球形的。他比哥伦布早1700多年,就坚持地圆之说,相信一直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 


数学

希腊七贤之首的泰勒斯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曾经把埃及人用来丈量土地的几何学演为抽象的、普遍的公式。 


数学是科学中的冠冕。它除了实用价值以外,还能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使之臻于准确、严密。希腊学者把数学当作各门学科的基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不以数学家名世,但他们也都非常重视数学。 


公元前3世纪初期,长期执教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前275年)总结了当时的数学知识,编成一部几何学教科书——《几何原本》。此书共13卷:头五卷讲平面几何,第六卷讲比例,第七至第九卷为数论,第十卷讲无理数,最后三卷讲立体几何。欧几里得主要是博采前人的研究成果,然而他善于综合编撰,取材精当,析理深透,叙述清楚,逻辑性很强,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贡献。《几何原本》一向被认为是最好的数学课本,在西方各国传习甚久,直到19世纪才被新出的教材所取代(图9-32)。 


物理

希腊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制造家,无疑要数阿基米德。 


叙拉古城邦的僭主希伦二世(Hiero II of Syracuse)定制了一顶金王冠,但被匠人掺进了一些铜。希伦二世便把阿基米德请来,问他能否断定那顶金冠里面有多少铜的成分?阿基米德当场不能回答,但过后他在就浴时发觉自己的身体在水中浮沉,便从浴缸中一跃而起,喊道:“Eureka,Eureka!”(意为“我发现了!”或“我懂得了!”)Eureka(尤里卡)一语,后来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同义语。在当代,西欧共同体各国力图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尖端技术,它们那个雄心勃勃的科学规划就叫作“Eureka计划”。 


医学

在远古时期,医药学和巫术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也曾把巫和医并称,后来文明进步,医药学才发展为科学。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把医药学从神道迷信中解放出来的人,便是那被称为医药学之父的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认识到一切疾病都是起于自然的原因,所以医生必须对症下药,用科学方法来进行治疗。他注意病人的生活习惯、饮食和药物,有时也施行手术。当时的医药学还是很幼稚的,然而他的这种研究方向,已经把医药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此外,希波克拉底非常强调医药工作者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他谆谆告诫,说医药工作者一定要有济世之心,要千方百计地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决不能单纯用自己的医术去牟利。希波克拉底留下一篇《誓言》,那真是语重心长,字字珠玑,直到现在仍被医药工作者奉为职业上的信条。 


公元前3世纪初期,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做研究工作的希腊解剖学家希罗菲勒斯,根据人体解剖,证明脑是思维器官,而人的一切感觉都是由神经来传递的。他并且初步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认识到脉搏的轻重缓急,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希罗菲勒斯的这些创见,实为近代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先河。 


艺术

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它是凭可以感触的形象或音节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意识。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样,归根到底,艺术也是由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希腊人创造了方顶拱柱的营造法式,尤其善用柱廊,烘托出顶天立地的气概。他们很注意拱柱的格式,不断在翻新。起初是比较朴质、浑厚的多利亚式,后来又出现了比较华丽、纤巧的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这种方顶拱柱的建筑巍峨壮丽,庄严肃穆,气象恢宏,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为后世所取法。古罗马的建筑,多为这种格式。 


希腊人重视人的价值,追求美好的人生,他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尽管希腊人也迷信神,他们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希腊人竭力要表现人的完美,因此他们的造型艺术特别发达。 


希腊的艺术和史诗,直到现在,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10. 罗马初期的历史

在邈远的古代,意大利半岛原是与西西里岛、非洲连接在一起的。纵贯全境的亚平宁山脉,构成半岛的屋脊。在北部有波河所冲积的平原,在中部有台伯河。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地带,替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意大利半岛在面积上约比希腊半岛大4倍,它不像希腊半岛那样被山峦和海湾分裂成许多狭小的地区,而是一个比较适于政治统一的地理单位。亚平宁山脉是由东向西倾斜,半岛的东岸多为悬崖险滩,不适于舟楫停泊;半岛的南端和西岸,则有比较良好的港湾。 


罗马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是台伯河流域的枢纽,控制着拉丁姆地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交通孔道。它借台伯河与海外往来,帆樯可以直达城下。然而它离海岸却约有25公里之遥,可以免受海盗的剽掠。直到今天,罗马城仍旧是意大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它城内的那座梵蒂冈宫,则是世界各国天主教徒精神上的首府。罗马城在历史上被称为永恒之城,它历时数千年而不坠,这都是由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平民的胜利,政治权利在罗马公民中的普及,这件事对罗马共和国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尽管罗马共和国在本质上是个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元老院始终起着控制、调节的作用,但因为每个成年的男性公民都参与政治活动,个人与国家息息相关,这个国家的基础是坚固的。罗马公民都有一种公民意识,有一种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忠勇爱国,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就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虽屡经挫折,终能克敌制胜。罗马之所以能够由一个小小的城邦统一意大利半岛,进而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并将之聚合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罗马武力扩张的过程,也就是罗马日益开化的过程。 


罗马在其发展的初期,在历次的对外战争中,往往是起初失利,而最后则转败为胜,征服了它的敌人。这里面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由于200多年来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罗马成年的男性公民得以普遍享有政治权利,因此罗马立国的基础比较坚固,政治体制比较完备,而罗马人又富于爱国心,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是罗马之所以能够历经严重考验而屹立不坠的根本原因。但除此以外,还有两个因素也很重要:那便是罗马有比较稳固的经济结构和比较优良的军事组织。罗马的经济生活系以农业为主,尽管战争在进行,一般的经济生活并不立即受到严重威胁,所以能够持久作战。再者,罗马寓兵于农,它的军队绝大部分系由农民所组成。这种征自民间的军队,具有高度自发的纪律性和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那与驱使雇佣军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有了这些优点,所以罗马在对外战争中常能克服千难万险,取得最后的胜利。 


罗马每征服一个地区,经常大约是把那里1/5的土地没收过来,作为罗马公民的胜利品。这些被没收的土地,或者是由罗马的大贵族据为己有,用奴隶去耕种;或者分配给罗马的贫民,由他们在那里屯垦。于是随着罗马武力的扩张,罗马公民便散布到意大利全境。这种移民屯垦的办法,一方面固然是增强了罗马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加速了部族之间的同化。罗马人与其他的意大利诸部族、伊特鲁里亚人以及半岛南端的希腊人熔于一炉,后来久而久之,便逐渐同化为一个民族了。 


在通常情况下,罗马人让被征服的各部族保留其原有土地的大部分,继续维持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但却强迫他们必须在军事、政治和对外关系上受罗马领导。那些被征服的地区,有的被收为罗马的直辖殖民地,有的被列为附庸,有的则仅仅与罗马保持着同盟的关系。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各地居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也就不一样。因此他们互相之间各有彼此,互相猜忌,而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来反抗罗马。罗马人就是用这种狡狯狠毒的手段,来控制整个意大利半岛。 


11. 罗马统一地中海世界

坎尼会战是古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战役。汉尼拔在坎尼会战中所用的战术,后来成为军事学家们反复研究的课题。而Cannae一词,就成了运动战的代称。 


12. 从贵族共和到帝政

罗马的奴隶,大概可分为国有奴隶和私人奴隶这两大类。国有奴隶是被用之于公共性的力役,建筑城堡、驰道、水渠、神庙、政府大厦、竞技场或其他公共设施。私人奴隶有些是被用之于家务劳役,但绝大部分是被用之于生产劳动。 


格拉古兄弟所领导的改革运动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拥护这一运动的广大人民没有做到充分的团结。起初支持格拉古兄弟的那些商人贵族,在获得了许多特权之后,迅即暴露出他们那反动的本质,转过去与地主贵族携手了。那些习惯于寄生生活的城市中的游民无产者,不愿再回到农村中去劳动生产,他们对土地改革漠不关心。而格拉古兄弟所依靠的那些农村中的小私有者,其本身又是涣散的、脆弱的。他们在经济上不能与地主贵族使用奴隶劳动来耕作的大庄园相竞争,不久就又破产了。格拉古兄弟在罗马进行限田运动的时间,约相当于中国汉武帝时董仲舒奏请“限民名田”的时间。罗马与中国万里睽隔,而当时所发生的社会问题,在性质上是有点相似的。 


亚历山大里亚之战中,那座宏大的、为古代学术之渊海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被毁于火,有许多孤本的手稿和手抄本都化为灰烬,荡然无存了。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恺撒由埃及北上,经过叙利亚,进军到小亚细亚,在济莱城附近彻底打败了法尔纳克二世的部队,巩固了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部的统治。当时恺撒写给元老院的报告只有3个拉丁字:“veni,vidi,vici!”意思是:“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恺撒最具有永久性的一项改革,则为废除罗马旧日所用的阴历,而采用埃及的阳历,一年为365 1/4日,并且规定了4年一闰的办法。恺撒出生于7月份,他为了突出自己,特地把自己的姓氏Julius作为这个月的名称,以后就一直沿用下来,在英文中为July。这种由恺撒所采用的历法称为儒略历(Julian Galendar),它在西欧一直沿用到1582年,才逐渐被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所主持改订的格列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即通常所说的公历)所代替(图12-27)。而在信仰东正教的东欧国家,儒略厉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年。通常所说的俄历,就是儒略历。俄国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还在用这种历法,直到1918年才开始改用公历。 


在历史上,恺撒留下了许多生动的事迹:他在高卢的征战,他的进军罗马,他与庞培及其余党之间的大搏斗,他与克利奥帕特拉的邂逅,他的专制自为,以及他的被刺,这些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向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所反复叙述的材料。恺撒一词,在后世成为专制帝王的通称。后来俄皇称为沙皇(Czar),德皇称为凯撒(Kaiser),都是从恺撒(Caesar)这个字转化来的。 


13. 1世纪和2世纪时的罗马帝国

贵族共和派的刀剑只劫杀了恺撒个人,却不能阻遏恺撒所代表的那种政治趋势。 


屋大维出生于8月,因此他援恺撒的前例,将8月命名为Augustus,并认为他与恺撒同尊,8月份的日数不能少于7月,应同为31天。这一项历法上的规定,以后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屋大维与恺撒一样,被尊为国父和大元帅,担任执政官、保民官,并担任宗教上的最高职务——祭司长。这些头衔和职位集于一身,便使他具有绝对无限的权力。此外,从公元前27年起,屋大维又被元老院尊为奥古斯都,意为“庄严、伟大、神圣”。 


财富的增加,越发滋长了罗马社会上奢侈的风气。罗马人的生活信条是:“打猎,上洗澡堂,看竞技,寻欢作乐,这就是人生!”他们自命为世界的主人,然而他们对于世界上的事却是一无所知,连文化教育工作都一概要倚赖奴隶们去做。这时,贵族妇女们带着来自印度的金刚钻、珍珠和宝石,穿着用中国丝绸缝制的服装,竞尚豪华。原来出产在东方的一些谷物和水果,例如稻米、甘蔗、蜜桃、杏子等,也于这时先后传入了罗马,大大丰富了罗马人的物质生活。 


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正如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达到了空前的隆盛,在文学上也是个黄金时代,以致后来奥古斯都时代一词就成了黄金时代的同义语。 


犹太人第三次起义,时值罗马哈德良皇帝当政。起义被镇压后,罗马当局禁止犹太人再涉足于耶路撒冷,违者论死。犹太人就失去了他们的乡邦,作为一个仅仅依靠犹太教和种族特征来维系的民族,流寓在世界各地。 


从公元前3世纪末年至公元3世纪初年,这四五百年间,汉代的中国与西方的罗马交相辉映,都是大一统的帝国。这两大帝国之间虽然横亘着辽阔的沙漠地带和崇山峻岭,但已经开始有了商业上的往来和文化上的交流。 


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历史》中,曾隐约提到过当时从希腊通往东方的路线。 


在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内陆平原上,居住着许多游牧部族。那些游牧部族形成了中间环节,使中国与罗马帝国连成一气。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即89年,窦宪率大军征北匈奴,出塞三千里,北匈奴西遁;两年之后,耿夔又领兵穷追,出塞五千里。从此北匈奴远逸,散住在伊犁河与巴尔喀什湖(Lake Balkhash)附近。200多年之后,匈奴人又辗转侵入欧洲,形成一股由东徂西的大压力,引起欧洲日耳曼诸部族的大迁徙,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样,汉朝用兵于匈奴,罗马帝国却蒙受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东方与西方的政治形势,也是桴鼓相应的。 


罗马史学真正的奠基者是老加图。他出身于古老的地主贵族,早年列身戎伍,后来成了政治上的显要人物,曾做过执政官和监察官。老加图著有《罗马历史源流》七卷,他认为历史著作必须以垂训为目的,那就是要宣扬爱国思想,把古圣先贤的事迹当作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养青年一代的优良品质。可惜这部书早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此外,老加图还著有《论农业》,那是罗马第一部关于农业的专著。 


恺撒在戎马倥偬之际,留下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一是《高卢战记》;二是《内战记》。前者是记述他经营高卢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对高卢人、日耳曼人所进行的那一系列的战争,以及他于公元前55年、前54年两次侵入不列颠岛的经过;后者是记述他战胜庞培及其党羽的经过。恺撒的历史著作有个特点,那就是文笔简练,晓畅可诵,它们一向是被当作拉丁文中的范文来读的。 


在中国史学中,创立通史体例的是司马迁;而在西方史学中,创立通史体例的就是李维。李维师承了修昔底德和波利比奥斯的观点,认为史学的特殊功用,就在于能从史学研究中得出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行动。他写道:“研究研究过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种各样的事例。你应当把这些事例作为借鉴:如果那是好的,那么你就要模仿着去做;如果那是罪恶昭彰而最后身败名裂的,那么你就要引为大戒,竭力避免……” 


托勒密在地理学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他著有《地理学》八卷,把当时西方人所积累起来的地理知识作了一个总结,影响甚巨。此外,他还绘制过一幅世界地图(图13-46),把欧洲、非洲和亚洲都包括在内。中国的位置,也粗略地呈现在那幅地图上。足见在2世纪中期,西方人对中国已经不是太陌生了。 


14. 罗马帝国的衰亡

早在奥古斯都时代,意大利半岛上的农业生产就已经开始衰落。本来,从共和时代晚期起,地主贵族大肆兼并,许多农民都丧失了土地,成为脱离生产事业而专靠社会来供养的游民无产者。地主贵族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利用奴隶来耕作,但对耕作方法的改进却是漠不关心。由于奴隶只是受着极残酷的剥削,没有任何自发的生产积极性,而奴隶劳动又排斥了自由民的劳动,于是生产事业便陷入绝境。 


地主贵族所经营的大庄园,一般是种植3种作物:谷物(大麦、小麦)、葡萄(用以酿酒)和橄榄(用以制成橄榄油),即地中海世界的三宝。 


395年,狄奥多西大帝去世,传位给他的两个儿子:长子阿卡狄奥斯得帝国的东部,都于君士坦丁堡,称东罗马帝国;次子弗拉维乌斯·奥古斯都·霍诺留得帝国的西部,先是都于罗马城,后来又迁都到意大利东北部的拉韦纳(Ravenna),称西罗马帝国(图14-12)。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 


犹太教是一种狭隘的、排他性很强的宗教,它宣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认为只有犹太人才配得到上帝的福佑。而基督教则是世界性的宗教,它打破民族界限,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都能受到上帝的福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基督教最初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或异端而出现的。它继承了犹太教的部分教义,如严格的一神教,信仰唯一的上帝耶和华,关于创世的神话传说,等等,但它与犹太教又有很大的不同。基督教奉耶稣基督(Jesus Christ)为救世主,说他是上帝之子,是由上帝派来为人类赎罪的。基督教要求面向世界,它的信徒不限于犹太人。 


远在公元前2世纪末期,罗马人与日耳曼人之间就有了接触往来。恺撒在经营高卢时,曾经侵入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与日耳曼人打过许多恶仗。他在其所著《高卢战记》中,曾对当时日耳曼人的分布状况有所记载。 


日耳曼人真正的权力机关是氏族全民大会。这大会是由国王或酋长主持,全体男性的氏族成员都携带着武器来参加。他们如果拒绝哪一项提案,则发出鄙夷的喧噪,以表示反对;他们如果拥护哪一项提案,则铮铮地敲响武器,以表示赞成。氏族全民大会也就是法庭,它受理氏族成员的诉讼并按照公意判决案件,只有通敌、临阵无勇和罪大恶极的人,才处以死刑。 


在日耳曼人中,妇女的地位相当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母权制氏族社会的遗风犹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妇女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日耳曼人的农事,大都是由妇女操持的。 


5世纪中期,匈奴人在阿提拉的率领下横扫欧洲,像一阵狂烈的飓风,沿途烧杀抢劫,破坏极惨。罗马人称他们为“上帝之鞭”,意思是上帝派来惩罚人间的罪恶的。450年,阿提拉带领匈奴部队并裹胁着一部分同盟者,共约50万人,越过莱茵河侵入高卢,直抵奥尔良城。451年,匈奴人与罗马、西哥特和法兰克的联军激战于高卢北部沙隆城附近的原野上。沙隆战役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共计有100万人之众,死者无算。结果匈奴人因为损失惨重,不支而退,但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后备力量。在沙隆战役失败后,阿提拉回兵东向,原想寇掠意大利。罗马在万分惊惶之际,派教皇利奥一世(Pope Leo I)跑到匈奴营中去苦苦哀求,厚币重赂,才使阿提拉放弃了攻取罗马的计划。 


后来,匈奴人退回到欧洲东部,散居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及至9世纪末,有一部分匈奴人又辗转迁徙,定居在多瑙河的中游之地。现今匈牙利的马札尔人,便是匈奴人在欧洲的苗裔。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还继续存在了将近1000年,直到1453年才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在世界中世纪史上,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它也已开始封建化,不再是原先那种建立在奴隶制之上的庞大帝国了。而且从7世纪中期起,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东罗马帝国的领土日益缩小,后来它就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保有巴尔干半岛上的一隅之地。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这个词在政治上仍具有极大的魅力。800年,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曼(Charlemagne)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上承恺撒、屋大维的帝统,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图14-27)。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个空壳子,它却代表着欧洲历史上的罗马传统。神圣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1806年才告终。 


古罗马的一些政治术语,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233590.html

上一篇:算法之美——阅读笔记
下一篇:久坐不伤身——阅读笔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