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经济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ndlight 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三个变量互相制约和发展。

博文

最后通牒游戏 ---------公平压倒一切?!

已有 6732 次阅读 2012-4-22 04:33 |个人分类:科学方法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赵凤光
网友应该是转载我之前放到科学网的内容,但他做了加重处理,看起来重点突出了


我的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42&do=blog&id=290859 



「公平」是演化的美丽境界吗?

利益当头,你要公平还是自私?
假设有人出100块钱,给你和另外一个不认识的人去分,只要你们两人都同意怎么分这笔钱,就可以把钱拿走。但是,你们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两个人必须分别待在不同的房间,不能交谈或沟通。一开始,先掷铜板决定谁有权提议如何分钱,假定你取得了建议权,你只会有一次提议的机会,而另外一个人也只有一次机会回答「同意」或「不同意」。对方和你一样,很清楚游戏规则和现金总额,如果他同意你的提议,你们就可以分掉这笔钱;如果他不同意,你们两个人就一文钱都拿不到。无论结果如何,游戏都到此结束,不会再重来一遍。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呢?
许多人的直觉是,应该提议均分这100块钱,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因此也比较可能被对方接受。但是,有些人胆子比较大,他们认为或许提议对方少拿一点,还是行得通。
在向对方提出建议之前,你应该先自问,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决定?你只能同意、或不同意对方提出的价码。如果对方提议分给你10%,你愿意只拿10块钱,而让对方大摇大摆的拿走90块钱吗?还是你宁可什么都拿不到?假如对方只愿意分给你1%呢?有1块钱可拿,是不是总比一无所有好?谨记,游戏规则严禁讨价还价,提议者只有一次提议的机会,回答者也只能回答好或不好,不是接受提议,就是放弃奖金。
那么,你会建议怎么分这笔钱?
有2/3的人提议分给对方的比例都在40~50%之间,相信你听了这实验结果,大概也不感讶异。100个人里面,只有4个人提议分给对方不到20%的奖金。这样的建议非常冒险,因为对方很可能会拒绝。事实上,超过半数的人都拒绝接受低于20%的价码。但是,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因为价码「太低」而一口回绝呢?回答者只有两个选择:接受提议,或一分钱都拿不到。对自私的人而言,不管对方提议怎么分钱都一律同意,是唯一合理的选择。即使只拿到一块钱,都聊胜于无。而自私的提议者如果确定对方也自私的话,就会提出极低的分钱比例,自己拿走绝大多数的现金。博弈理论(Game theory)的逻辑就是如此,假定每个人都自私而理性的话,提议者会想办法出最低的价,而回答者也会接受提议。只可惜,大多数人却不是依照这样的逻辑来玩。
以上所描述的情境叫作「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属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近来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大多数的经济学理论讨论的都是大规模的经济现象,例如股市波动或国民生产毛额。然而经济学家对于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也愈来愈感兴趣,例如职场、家庭和孩童间的分工合作、互助。他们希望了解,缺乏明确契约和法令制度规范时,交易如何能顺利达成?
长久以来,理论经济学家都假设有一种理性的「经济人」(Home economicus),完全站在自私的角度,不断追求有利于己的最大报酬。但是从最后通牒游戏和类似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在真实生活中,人类其实是经济人和「情感人」(Home emoticus)的混合体,受冰冷的逻辑和私心宰制之余,也同样深受情感左右。他们在情感和行为上不会只为了个体或物种基因的延续,而追求眼前最大利益。究竟达尔文式的演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物?了解个中的缘由,是一个有趣的挑战。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古思,大约在20年前设计了最后通牒游戏。后来,许多学者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金额做了很多实验。结果清楚显示:参与者的行为并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或计算能力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奖金多寡对结果也没多大影响。例如,在印尼所做的实验中,参与者可以分享的金额是他们平均月收入的三倍,但当他们觉得对方提议给的钱实在太少时,仍忿忿不平地拒绝了。不过,实验对象的背景差异其实不大,因为大多数的研究都在比较开发的国家中进行,如西方国家、中国和***,而且挑选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大学生。
最近,学者雄心勃勃地在横跨四大洲的15个小型社会中,做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最后通牒游戏中的表现果然有明显差异。在亚马逊的马奇圭噶部落,实验对象提议分给对方的钱平均只有26%,远低于西方文明社会的45%。相反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阿乌部落的居民则愿意拿出一半以上的奖金给对方。某些部落中,送礼是很重要的文化传统,而且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之后,相对的也必须感恩图报。阿乌人就是如此,他们对太过慷慨或太过吝啬的馈赠,通常都会拒绝。尽管有文化差异,实验结果仍然和理性分析所预测的自私行为相去甚远。世界各地的人,大多很看重公平待遇,而不是只一味自私的追求最大利益。
日常生活中许多情况都牵涉到自私与公平之间的取舍,例如,同事邀你合作进行研究计画,如果你预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得到公平的回报,或是这位同事过去曾经帮过你的忙,那么你会很乐于和他合作。然而,纯粹的最后通牒游戏中,有几个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人为限制——不能讨价还价,参加游戏的两个人互不相识,而且如果第一次分钱的提议没能达成共识,就没有奖金可拿,没有重来一遍的机会。但是,这样的限制不是缺点,反而能让我们在明确的条件下,研究人类的行为,找出主宰人类决策机制的基本原则。这好比物理学家在真空中碰撞粒子,以研究粒子特性一样。
感情用事
经济学家针对最后通牒游戏的各种不同版本,做了许多实验,希望了解情感因素如何左右人类的行为。例如,假如游戏的规则改变,不是借着掷铜板决定谁有权提议怎么分钱,而是举行一次测验,谁的成绩好,就取得建议权,那么赢家的出价通常会低一点,而输家也比较可能接受较低的价码,不平等的待遇也有了合理的立足点;假如改成由计算机决定出价多少,似乎回答者也比较愿意拿较少的钱;假如几个人必须经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才有机会接受一位提议者出价,那么通常只要出很低的价码就行了。
各种不同的实验都指向一个结论: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我们不会纯粹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事情,而会将对方的情况也纳入考虑。我们不只看重自己获得的报酬,也会比较对手所得到的,要求公平待遇。
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公平呢?甚至只因为对手的所得是我们的四倍,就宁可放弃大笔奖金的20%呢?答案众说纷纭。有些研究博弈理论的学者认为,部分实验对象不明白他们只有一次机会应答,因此当拒绝对方开出的价码时,还以为这只是讨价还价过程的第一次过招而已。我们的老祖宗一定曾经不断为了取得较多的资源而讨价还价。但是,要明白最后通牒游戏只有一次互动的机会,真有那么困难吗?多项其它游戏结果显示,参与者对「只有一次回答机会」和「能反复讨价还价」的差别,其实很清楚。
其它学者则将人们坚持公平分享,归因于我们的祖先必须依附在强大团体的庇护下。狩猎与采集者必须依赖族人的技术和力量,才能存活下来。如果过度欺压竞争者,以至于面对其它团体挑战时,得不到他们的协助,就适得其反了。但是,这个论点只能解释为什么提议者会出高价吸引对方,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回答者会拒绝太低的价码。
我们两个人(诺瓦克和西格蒙德),以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佩奇最近研究的演化模型,提供了一种解答:人类的情感机制是几千万年来,在小团体中逐渐形成的,而小团体中很难保有秘密。因此我们在情感上很难适应严格匿名状态下的互动,总是预期朋友、同事和邻居都会注意我们作了什么决定。
所以,如果其它人知道我只要分到一小部分奖金就心满意足,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出很低的价码;相反,如果众所周知我听到出价很低时一定会翻脸,那么他们就比较倾向于出高价。结果,「对低价码起情绪反应」大概就获得了演化的青睐。此外,因为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只发生一次互动的情况其实极为罕见,因此情绪反应不会因为互动机会是一次或多次而有所区别。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对低价码的反应是如此感情用事了。我们或许会觉得为了保持自尊,而必须拒绝太低的价码。从演化的观点来看,保持自尊是为了赢得某种声誉,这样比较有利于未来的互动。
实验经济学家运用许多游戏来做研究,简单的最后通牒游戏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它们的特色是非常抽象,而且有时候游戏的设计会让决策者之间产生互动。1940年代,博弈理论的创始人冯诺曼(匈牙利数学家,其中一位计算机之父)和摩根斯坦(奥地利经济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共同以扑克牌和西洋棋等桌上游戏说明了他们的想法。我们当然可以把桌上游戏看成社会或经济互动的抽象表现,只是大多数的棋戏或牌戏都是零和游戏:一方的所得正好是另一方的损失。反之,现实生活的经济互动大半都是混合式的:既合作,又竞争。所谓的「公众利益游戏」就仿真了这样的状况。【本文摘自2002年4月号「公平压倒一切?!」一文。】
【公平游戏/概述】
■尽管文化不同,全世界的人在情感上都很重视公平。科学家藉由「最后通牒游戏」这类的实验,来研究相关的行为。
■博弈理论假定每个人都会自私的谋求自己最大利益。但是在这些实验中,游戏的参与者通常比博弈理论所预测的更加慷慨。相反,不公平的情况将引发代价昂贵的报复行动。结果,游戏会比预测的更公平。
■人类可能因为几百万年来生活在小群体中的经验,而慢慢演化出各种情感,在这些情感驱使下,我们表现的行为最终将造福自己或我们的族群、团体。
:) 为什么回答者会拒绝太低的价码?

因为基数太小,100元的20%只有20元,有没有差不多,如果总金额是100亿呢?不拿这20%的就会减少了。100亿玩个游戏?好像没有这种机会,100元的游戏,感情人和理智人又能有多大区别?

--------------------------------------------Posted by: windlight

情感:你的女友值多少钱?(图)

一个简单的测试可能会告诉我们很多的东西。

女主持人气势咄咄的问一个男嘉宾,你为什么那么在乎钱,男嘉宾说:“钱能买到一切!”

现场的观众哗然了。

男嘉宾微笑的说:“我们做个测试吧。”

一个很简单的主题,你的一个仇人爱上了你的女友,现在想要你退出,你是一个正常的人,你爱自己的女友。那个男人愿意出一点钱来补偿你。

所有的观众都很不屑这种论调,男人缓缓的开出了第一个价格“五万 今日焦点: 
现场的观众松了口气,论点很集中:“五万,简直是瞧不起人,为了五万放弃了爱情?更主要的是放弃了自己的人格”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否定了。

男人接着开出了第二个价格“五十万!”

现场的声音小了很多,一部分的人开始自己的计算了,在过了好大的一会儿,绝大多数的男人依然选择了否定,他身边的女友感动的看着他。只有少数的人接受了这五十万,其中的一个人说:“自己没有钱,父母苦了一辈子了,临老了生病没钱医治,为了父母,放弃了爱情吧。”
男人接着开出了第三个价格“五百万!”

现场更静了,男人的第一个动作都是看身边的女人,也许是在权衡什么。一半的男人沉默了,另一半的男人怯生生的说:“我要爱情。”身边的女友也有点呆住了,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如果一个男人肯出五百万,我想我没有理由拒绝他。”沉默的男人选择了金钱,五百万可以买一套房子,一部车子,全家过上好日子,甚至可以开始自己的事业。一个男人说:“他是我的仇人,我有了这个五百万,我可以含辛茹苦,我可以报仇,我可以计划我所有的未来,当个真正主宰自己的男人。”一些女人看着身边的男人,若有所思。
男人接着开出了第四个价格“五千万”

全场哗然了,对于大多数的人,一辈子也挣不了这许多。女人说:“有肯为我一掷五千万的男人,他一定是爱我的,这样有钱又专一的男人,为什么不选择呢。”一个男人举手:“他真的肯付五千万?”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

,男人说:“爱情是无价的,但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去照顾爱人,别人有,我应该放弃,并且我有了这许多的钱,我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可以成就事业,我可以帮助别人,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所有的人都深以为然。

只有一个人依然选择了放弃,所有的人都用很奇怪的目光看他,他解释到:“我的爱情是无价的”,当问到他的女友是否感动的时候,女友说:“我虽然感动,但我更感动的是为了我付出自己五千万的人,而不是放弃别人 的五千万,他的观点很可敬,但不现实。”

嘉宾笑了笑,你们所有的人都选择了金钱。

那个人还是以前的那个人,他的为人和评价只是因为钱的变化而完全改变了;爱情是无价的,也只是面对钱多钱少的时候。

钱多就高尚了。所有无价的都是都是跟钱比较的,博物馆里的国宝,有钱了可以买,买不到了可以雇人偷和抢,再不行的话,可以发动战争,只要你有足够的钱。

美国打伊拉克需要的是什么,钱;使用的是什么,还是钱,不过是一个以钱换钱的游戏罢了。

所有的观众愕然了,想起自己的生活。

想跳槽的时候,借口都不是钱,但都有一个理由:“我不在乎钱,但是我在乎工资,这代表我是否受尊重和我的价值。”是啊,相同的工作,一千块就侮辱了你,一万块就是尊重你,十次的侮辱等于尊重?

嘉宾说,我不想解释为量变导致质变,爱情的质变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在你们之间叫的爱情如果通过交换就不叫了爱情。所以他拿钱换走的不是爱情,而是你的所有权,爱情已经走了,它依然无价!变质的爱情怎么还能叫爱情?

所有的人性都有价格,而又无价,当你用金钱换取的时候,人性已经丢掉了,你售卖的价格已经和你原有的人性无关。

嘉宾最后说了一句,我相信爱情,相信所有的人性,所以我努力的挣钱、爱钱。我只是不希望我的爱情和人性受到别人的金钱的考验罢了

钱重要吗??

稿源: 北方网

--------------------------------------------------------------------------------
Posted by: Goodluck_XD

Click here to open a new window

--------------------------------------------------------------------------------
Posted by: sword20000

感动~~~

没Money的时候就显着它更重要啊~~~

--------------------------------------------------------------------------------
Posted by: windlight

所有的学科都有自己的前提,就如几何的第一公理,数学的1+1=2,这个前提通常是一个假设,从这个假设出发,可以运用逻辑体系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而如几何的第一公理,平行线外过一点有几条线与之平行,不同的答案就给出平面几何,黎曼几何等皆然不同的几何体系。

经济学的这个前提就是经济人:所有学习经济学的人都要先面对这个假设,如何理解其,并运用其。这个假设的内涵在获得进化后,经济学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自私的基因》是一本进化论的专著,但其中思考的问题,就是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网上很多的。

里面还回答了一些为什么要订婚,而不是直接结婚,为什么要殉葬。很有意思。

--------------------------------------------------------------------------------
Posted by: Goodluck_XD


里面还回答了一些为什么要订婚,而不是直接结婚,为什么要殉葬。很有意思。

啊?哈哈。windlight老师,能不能摘出来看看啊

--------------------------------------------Posted by: windlight

《自私的基因》 虽然黑猩猩和人类的进化史大约有99.5%是共同的,但人类的大多数思想家把黑猩猩视为畸形异状、与人类毫不相干的怪物,而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上升为万物之主的阶梯。对一个进化论者来说,情况绝非如此。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不论是黑猩猩和人类,还是蜥蜴和真菌,他们都是经过长达约三十亿年之久的所谓自然选择这一过程进化而来。每一物种之内,某些个体比另一些个体留下更多的生存后代,因此,这些得以繁殖的幸运者的可遗传特性(基因),在其下一代中的数量就变得更加可观。基因的非随机性的区分繁殖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因此,要想了解我们的自身特性,就必须懂得自然选择。 
  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学说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关键所系(特别是同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时),但却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社会科学领域内一系列研究部门相继兴起,致力于建立一种达尔文前和孟德尔前派的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观点。甚至在生物学领域中,忽视和滥用达尔文学说的情况一直令人诧异。无论造成这种异常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有迹象表明,这种状况即将告终。达尔文和孟德尔所进行的伟大工作已为日渐增多的科学工作者所发展,其中著名者主要有菲希尔(R.A.Fisher),汉密尔顿(W.D.Hamilton),威廉斯(G.C.Williams)和史密斯(J.Maynard Smith)。现在,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把根据自然 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 
  道金斯对社会学说中这一崭新工作的主要论题逐一作了介绍: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的定义,进犯行为的进化,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道金斯精通这一基本理论,他胸有成竹,以令人钦佩的清晰文体展示了这一崭新的工作。由于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他能够使读者领略生物学文献中的丰富多彩和引人人胜之处。凡遇他的观点同已发表的著作的论点有分歧时,他的评论,就象他在指出我的一处谬误时一样,无不一箭中的。同时,道金斯不遗余力地把据以论证的逻辑推理交待清楚,俾使读者能够运用这种逻辑推理再去扩展这些论据(甚至可以和道金斯本人展开争论)。这些论据可以向许多方面扩展。例如,如果(按道金斯的论证)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的话,就一定存在有对欺骗行为的强烈的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蛛丝马迹的自觉迹象,把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因此,说自然选择有利于神经系统是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的形象这种传统观点,肯定是一种关于智力进化的非常幼稚的观点。 
  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此引起了一股小小的逆流。例如,有人断言,近年来社会学说方面的这种进展,事实上是为了阻止社会前进的周期性阴谋的一部分,其方式是把这种社会的前进说成在遗传上似乎是不可能的。还有,把一些相似而又不堪一驳的观点罗致在一起,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达尔文的社会学说,其***含义是反动的。这种讲法同事实情况大有径庭。菲希尔和汉密尔顿首次清楚地证明了遗传上性别的均等性。从群居昆虫得到的理论和大量数据表明,亲代没有主宰其子代的固有趋势(反之亦然)。而且亲代投资和雌性选择的概念,为观察性别差异奠定了客观的和公正的基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展,超越了一般把妇女的力量和权利归根于毫无实际意义的生物学上的特性这一泥潭中所作的努力。总之,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学说使我们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特里弗斯(Robert L.Trivers) 
1976年7月于哈佛大学

自私的基因.chm (190.43k)

--------------------------------------------------------------------------------
Posted by: windlight

第九章 两性之间的争斗

特里弗斯对被配偶抛弃的母亲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针进行了探讨。对她来说,最好的策略莫过于欺骗另一个雄性个体,使之收养她的幼儿,“以为”这就是他自己的幼儿。如果幼儿还是个尚未出生的胎儿,要做到这点恐怕并不太困难。当然,幼儿体内有她的一半基因,而上当受骗的父亲的基因一个也没有。自然选择会对雄性个体的这种上当受骗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戒,而且事实上,自然选择有不利于那些雄性个体,他们一旦同新妻子结为配偶时就采取积极行动杀死任何潜在的继子或继女。这种现象很可能说明了所谓布鲁斯效应(Bruce effect):雄鼠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怀孕的雌鼠一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能够自行流产。只有在这种味道同其先前配偶的不同时,它才流产。雄鼠就是用这种方式把潜在的继子或继女杀死的,并使它的新妻子可以接受它的性追求。顺便提一句,阿德雷竟把布鲁斯效应当成一种控制种群密度的途径!雄狮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发生,它们新到达一个狮群时,有时会残杀现存的幼狮,可能因为这些幼狮不是它们自己生的。

雄性个体不需要杀死继子继女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他在同雌性个体交配之前,可以把追求的时间拖长,在这期间驱走一切向她接近的雄性个体,并防止她逃跑。用这样的方法,他可以看到,在她子宫里有没有藏着任何小的继子或继女,如果有,就抛弃她。在后面我们将会讲到,雌性个体在交配之前为什么可能希望“订婚”期要长一些。这里我们谈一下,雄性个体为什么也希望”订婚”期长一些。假定他能够使她同其他雄性个体脱离一切接触,这样有助于避免不知不觉地成为其他雄性个体所生子女的保护人。

假如被遗弃的雌性个体不能够欺骗新的雄性个体,使之领养她的幼儿,她还有其他办法吗?这在很大程度

--------------------------------------------------------------------------------
Posted by: windlight

我是在《经济学解释》这本书里看到作者张五常极为推荐这本书而买的纸板书,印刷和翻译质量很好。
meme(觅母)在这个电子版里的翻译我认为不如我看到的纸板翻译成为“拟子”,这个拟子更有韵味一些。其它的没有详看,但大概的逻辑思路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
Posted by: Goodluck_XD

看来这“订婚”怪论还是建立在“模型人”的基础上的

Posted by: windlight

是,否则经济学就没得玩了,但这本书针对经济人的假设总是有利他或牺牲的实际情况调整了经济人的假设,经济的不再是人,而是基因,在基因这个层次上,无所谓道德的判断,而且据这本书的论断没有发现基因层次上还有利他的例子。这是一个经济学自我进化的必须的一步,否则自身的发展就是空中楼阁,沙中之塔,但有意思的是,这本著作不是经济学著作,而是进化学,经济学家将自己的立派之本交给其他学科的人来解决也是很有意思的。缩小经济人的基本单位是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放大。
针对人的情况总是有利他的行为,经济学有一种做法,就是不考察自然人,而是考察法人,法人基本上还是遵循经济人的一般行为,符合经济人出发的经济学规律。尤其到了国家这一个层面,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
所以我们看到经济学著作以观察企业(厂商)行为和国家行为居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42-562186.html

上一篇:乱拳打死老师傅,新老竞争或知识无用论的观察
下一篇:合肥药交会,第67届药交会,论坛笔记
收藏 IP: 111.222.31.*| 热度|

4 张骥 林耕 zdlh sunxiaof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