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一
主要探讨了由顾校长所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我个人从中学到或思考一些类似的问题,但时间有限,未能完成。有幸得到科学网推荐,也有几位评论,李博还专门写博回应,我就在这里统一作答,并继续思考这个话题。
资源分配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学习。我的签名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终极哲学或原则总结出来。总是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就没有什么新鲜意思,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之路才是当为之事。
所以评论2、3评论感觉不过瘾。
李博的文章,还有些意思,他的第二个问题有些道理,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可选出路,就如我签名所说的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无限,但有一个问题,这不是顾校长在面临学科建设时,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能完全回避掉的,当你作为一个校长时,您不能劝大家说,请大家都自己想办法吧,我这个校长就在后面给你们精神支持。
至于清华只向政府要钱,这个李博有些臆断了,顾校长根本没有提到,我也没有提到这些学科建设的钱都是国家的,我不知道清华从国家能拿多少,从企业拿多少,从校友捐赠里拿多少,他只提到了羡慕哈佛有一个470亿美金的发展基金,而这个基金大多来源于校友和社会捐助(李博说清华缺钱,看跟谁比了,世界一流当然是跟世界一流比了)。
顾校长作为校长,作为一个大的利益体的领导者,开源节流是他当为之事,你说的各种争取资源的方式,我相信清华的领导都在做。
但问题的关键是,作为校长或学校领导层,他们手头肯定有些资源(而不管这些资源是社会捐助还是政府投入)是有自己的支配权限,而同时他们又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和目标,而达成这个目标,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学科建设问题,那么在这个问题面前,他们要采取什么原则,是一碗水端平,还是有倾斜,如果倾斜,向谁倾斜就是问题所在了。
至于李博的第一点,我不认同,科学问题来源于对自然的发现归纳抽象和提高。而管理或经济学同样也是要用这种拓扑学的手段,抽象问题的关键,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这不是政论性的隐喻,我本人发表此文,没有任何经济利益上的诉求,而是自己对一些理论思辨感兴趣,同时也验证自己的所学,毕竟我学的这些理论自己去实践也不是现实的,去听去看别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也是一种实践方式。而经济学或管理学由于涉及要素过多,通过这种理想化实验或简化模型来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式。有时间,我找些经典的经济学理想化实验与大家分享。
而经济学就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这门学问不是幌子,而是一个需要理论家去研究理论,实践家们去执行验证的科学。
不管怎么说,还是谢谢李博的认真阅读和回应,真理越辩越明,但请不要臆断,否则这种指名道姓的说清华怎么样,对其有失公平。
zt 李斌博士的回应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1964
看了赵先生的blog,很有感触。原因在于,1 隐喻的方式禁锢了人类的思维,2 内讧型争抢行为司空见惯。表面上大家谈的是两个理论看资源分配问题,实质则是争夺资源的幌子。
先说第一个问题,隐喻也就是打比方,木桶和帐篷的比喻是不是合适,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不过是用其为美丽的幌子,争资源是实质。
第 二个问题,国内的研究全依赖于国家政府的投入,因此各个高校都在想办法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个人争取更多的课题和经费。可是做学术仅此一条路么,社会资 源、企业资源、国际横向合作、技术产品化不也可以弄到钱么,拼命向上伸手,拿到了多少的资金才算是够用呢?无非是说“多多益善”。如果清华都说经费短缺, 那其他的学校简直没法度日了。投入是应该依据投入-产出比的,不是靠谁说得漂亮,谁的嗓门大。所以,我认为用木桶和帐篷做比喻,实在不恰当。
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经费不行,但一流大学的精英如何全靠政府供养着,他们对社会又能多少回报呢?可悲的是,不是大学不想挣钱,有了一个好的技术可以产品化 的时候,就会有一批人上来争抢。科技产业化,不仅需要政策的知识,更需要人们唾弃内讧型争夺意识。这种意识很可怕,因为他永不满足,只知道占有占有,产出 是与其无关的事情。
踏实做事,形成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疏通科研与产业的沟通瓶颈,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了,每个人都会有创造和收获的乐趣。如此,世界一流大学,指日可待!
木桶理论和帐篷理论之一 听顾秉林校长谈学科建设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