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该逝去的生命——再说为医者医为先
上篇博文以美国一名医生为例说明“为医者为先”的道理,这篇回归于国内。事例原型来自于一位知情的医生朋友,本文并非针对某一医院,就事儿论事儿。
某大医院普外主任到了退休年龄,选跋新主任的难题摆在他面前,有两位候选人:A大夫,医学硕士学历,毕业后临床工作23年,医学基础训练扎实,手术精良,临床经验丰富,难能可贵的是他多年如一日以病人为重,凡手术的病人他晚上一定要查房看看,浸泡在病房时间比任何人都多。因其艺高技强,外科凡有疑难复杂病人都喜欢找他,他开创的新手术新技术也深受病人欢迎。在临床工作繁忙的同时,他也做了一些有关与临床有关研究,发表了数篇文章,但因为外语较差,文章以中文居多。
B大夫,博士学位,科研能力较强,外语口语一流,毕业仅数年发表的SCI英文文章数篇,成果在科里数一不二,重要的是他申请到了国家资助的课题,带领的研究生亦较多。但B博士多年忙于做研究而较少顾及临床,空余时间忙于写文章开学会而较少管理病人,手术做的数量少,难度一般。就是说科研能力强而临床相对较弱。
老主任平时临床医疗工作上依赖A大夫,而科研以B大夫为主,工作是顺风顺水。可眼下他不得不二者选一,根据当前选人标准,最终选了学历高SCI文章多的B大夫当上了新主任。不是吗,现在时髦的提法是学科带头人--学术更重要,接着老主任光荣退休B大夫上任,A大夫被调离到别的医院去了,一切都似乎再顺利也不过了。
没想到不到一年,B大夫领导的普外科出事了,出大事了!一位年轻军官因胃溃疡入院择期手术,主刀者是B大夫和他的学生。手术做的如何外人不得而知,但手术下来当晚病人情况不好,出现腹腔内出血,发现后尽管全力抢救,但因出血过多抢救不得法不幸去逝。一个年轻军官竟然因胃溃疡手术而丢了性命?一件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让一个年轻有为军人的生命就这么走了。B大夫为此不仅丢了官受处分,其学生也跟着受了处分。事后外科的同事们纷纷说如果A大夫不走,即使出了意外比如手术中误伤了大血管,他还可能上手术台帮忙抢救。结果逼退了A大夫,让B大夫不得不独档一面。且不说手术是B大夫自己主刀做砸了,如果是下级医生在手术台上出了意外他作为上级医生也必须临危受命,快速判断果断处理,争分夺秒与死神争夺救命,可惜啊,他可能有这愿望却没这个临床能力。学医的都知道,对于术后内出血的病人抢救关键是找到出血部位迅速结扎止血,可打开血水汹涌外冒的伤口,没有经验手术不精良的人真不敢冒险探查出血部位。以前在国内实习时,有位教授曾告诫我们实习学生:艺高人胆大,关键时刻见真章;艺烂人胆怯,错失良机将命伤。那时我们初入临床医学对此体会不深,现在明白这是千真万确啊。在上篇博文的评论中有位读者留言 “ 医生也有杀手。” 这话对于学医的人来说听的非常刺耳,可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时是事实。
临床医学是个要命的专业,为医者,必须医为先。在医学院以及大医院,当然要做科研,但决不能用科研成绩代替临床训练和水平,更不能以SCI文章判断一个医生优劣。不否认有少数牛人,不仅临床医疗水平高,科研也一级棒,能有这样的人才作为领军人物是福气和运气。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讲,要顾好两头绝非易事。可现在的评判标准,恨不得每个医生都是牛人,既要临床医疗技术高超,还要SCI文章多多。这样的导向逼得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减少或放松对临床医学的要求,减少或不去关心病人,有空去评凑SCI。曾经有位三级甲医院的年轻医生被SCI逼的没法,求我帮忙将他的一篇中文论文译为英文以便拿到国外杂志发表,他说每天临床都忙不过来,哪里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但没有这个SCI连副教授都不能提,实在没办法啊。我很同情就说,帮忙可以不过附有但书:1)是原创,不能抄袭;2)不能是重复发表;3)研究内容真实无假。结果呢,他再也没了音讯。其实我非常明白这个医生的处境,真的不是有意为难他,只是不愿他痛苦的生编硬造和我宝贵的时间最后成了无用的垃圾甚至是可能是虚造的东西。
为何作假频发屡禁不止,为何垃圾论文盛行,与其责怪一线医生不如检讨上面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决策层的导向问题。以前在回复一个博文评论时我曾答复:“好制度让好人如鱼得水,震坏人不敢妄动;差制度让坏人肆意妄为,逼好人同流合污”,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呢?为医者,医为先。先看好病做好医生,再做科研。好医生在实践中会有许多临床上思考和疑问,带着问题去做研究,就会有动力,不会跟风,不会脱离实际,不会假虚空。
另外,有点好奇的是那些制定SCI为导向的人们如果生病了会找什么样的医生给他们看病或做者手术呢? 是着A大夫,还是B大夫?这问题大概不需要去问元芳吧?!
最后重复一遍:为医者,医为先,不是SCI为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