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迎波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mychan 学医的,知道很多病治不了;做科研的,发现真理很难找......

博文

一盆清水观天狗 精选

已有 18228 次阅读 2017-8-22 13:3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美国, 日全食

刚刚过去的2017年8月21日美国出了一件天文大事:天狗吃太阳!月亮将太阳吃的干干净净,吃的白天变黑夜。

随着铺天盖地报道美国本土将在8月21日这天出现日全蚀,全方位的天文科普详细介绍处处可见,不仅NASA的日全蚀沿线的人们激动起来,不少远离日全蚀区域的人们不甘只看日偏蚀,不远百里千里蜂拥而来,最佳观测点的饭店爆满,沿线公园野营位置人满为患,商店里适合旅行的食品十有八空,平时无人问津极为便宜的日蚀镜片销售发放一空。

幸好我们居住城市正在日全蚀线上,大家可以以逸待劳坐等百年一遇的天文奇观。不过待我后知后觉地想到去买日蚀镜片时,处处扑空,不论商店还是图书馆均告之”抱歉,没了“。很多人不仅早就准备好了日蚀镜,高大全的照相机也是倾巢出动全力备战。

没有也没什么关系,能看日食的方法有多种,咱就土法上马吧。地点:St Louis家门口。根据NASA日全食地图,可精确预计在家门口地址观日全食比到学校地址更好,日全食时间会比在华大长20秒左右。另外,今日翘班看日全食是人们普遍共识,估计翘班人数也是百年难有滴,看完了再去上班。后来发现连特朗普也拉着一帮人丢下工作翘班出来看日蚀,据说因为地址翘班导致的损失高达7亿美元,不过,能看到百年不遇天象,who care?

日蚀观察的土法之一:一盆清水。深色的盆子比不锈钢盆效果要好些,所以洗菜用的红色塑料盆匆忙派上用场。时间:20178月21日中午12点半开始,一点半结束,观察约一小时。

NASA 指示的全日食最佳观测点和最长观察时间坐标不远处(红色箭头所示),咱就抱着一盆清水,用没有任何辅助设备的iPhone,亲历了一场天狗吃太阳的盛会。

开始没经验只在最亮处寻找日蚀踪迹(左),其实她就在那不经意的地方(中),水中日蚀与直接观察的日蚀呈镜像(右)  

借水观天自古便有。今天天气炎热,轻风徐徐扑面,人舒服了,可微微水波不断打乱观察。不经意中手机居然还抓住了不少风格各异的日蚀瞬间。

在深色背景下,日蚀呈蓝色,好像一枚蓝月亮。

当薄云飘来,日蚀更像是在云中穿越的月亮,只是时间发生在正当午。

再来一枚靠近水面拍摄的日芽图。

当日全蚀到来时,天空渐渐变暗,突然,狗叫声四起,路灯自动亮了。用太阳镜观察(只有太阳被全遮时才能用普通太阳镜观察),黑色月亮完全覆盖太阳,四周光芒柔和相伴,星星们趁着太阳难得谦和之机纷纷露面,在一片人们惊呼,狗儿狂犬,鸟儿齐鸣中,从天黑至天亮持续大约一分半钟,身临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天象魔术般变幻之惊艳非言语能表达一二。

                手机没法纪录日全蚀过程。上图是NASA提供的系列天狗吃太阳图片,下面系列图是手机拍摄的水盆中日全食光线由明转暗再复明的变化过程,仅作对比参考,渣图水平请包涵。

再说一遍,不亲临现场经历日全食过程,很难想象她的壮观美丽。在此借用一张NASA拍的高清晰图,这张图比较符合本人实际所见。玫瑰红的光斑环绕黑色的月亮影,慢慢地,玫瑰花移到日蚀一侧,鲜艳绽开,红的无比灿烂,实景比上图更为艳丽。突然,一侧红色花瓣处迸发出非常耀眼的光芒,像一枚超级钻石肆意炫耀在无垠的空中。

此时我立马告诉大家不要直视天空,戴着太阳镜也不行!幸好有位朋友带来了一枚日蚀镜片,众人轮流欣赏着月亮退出太阳重現的动态过程 (图片来自朋友)。

这是日蚀恢复过程的水中图,注意,月牙型开口与开始相反。

用喜欢的蓝色日蚀图像做个卡送给大家,祝工作顺利,生活愉快,笑口常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301-1072167.html

上一篇:“玩”入论文
下一篇:意料之中之意外-老父再获社科基金
收藏 IP: 75.132.49.*| 热度|

38 武夷山 杨正瓴 冯大诚 王从彦 曾泳春 史晓雷 李学宽 蒋大和 苏德辰 吕洪波 姬扬 陈楷翰 信忠保 迟延崑 余昕 唐凌峰 张晓良 白图格吉扎布 吕喆 李东风 晏成和 鲍海飞 康建 陆玲 刘钢 曹俊兴 黄永义 李颖业 张云扬 chiuyz yunmu aliala LongLeeLu yiduzhe zjzhaokeqin luxiaobing12 lrx royce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