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联大后裔——蒋金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hejiang 崇山峻岭中的一滴露珠

博文

花城中的云师大傍晚花开二

已有 2677 次阅读 2019-7-1 21:17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IMG_20190701_190445.jpg

紫娇花,拉丁学名:(Tulbaghia violacea),属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球根花卉,株高30~50公分,具圆柱形小鳞茎,成株丛生状。

IMG_20190701_195731.jpg

蒲公英

IMG_20190701_195721.jpg

蒲公英(拉丁学名: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菊科,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IMG_20190701_192200.jpg

火炬花(学名:Kniphofia uvaria (L.) Oken)是百合科,火把莲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120厘米,茎直立。叶丛生、草质、剑形。叶片中部或中上部开始向下弯曲下垂,很少有直立;总状花序着生数百朵筒状小花,呈火炬形,花冠橘红色,种子棕黑色,成不规则三角形。6-10月开花。9月结果。原产于非洲的东部与南部。该种栽培品种多数为园艺杂交种。

IMG_20190701_193100.jpg

IMG_20190701_194444.jpg


美人蕉(学名:Canna indica L.):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米,全株绿色无毛,被蜡质白粉。具块状根茎。地上枝丛生。单叶互生;具鞘状的叶柄;叶片卵状长圆形。总状花序,花单生或对生;萼片3,绿白色,先端带红色;花冠大多红色,外轮退化雄蕊2-3枚,鲜红色;唇瓣披针形,弯曲;蒴果,长卵形,绿色,花、果期3-12月。


IMG_20190701_200517.jpg


木槿(学名:Hibiscus syriacus Linn.),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国花,种子入药,称“朝天子”。落叶灌木,高3-4米,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朵色彩有纯白、淡粉红、淡紫、紫红等,花形呈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几种。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白色长柔毛。木槿是一种在庭园很常见的灌木花种,中国中部各省原产,各地均有栽培。


IMG_20190701_200408.jpg

IMG_20190701_195804.jpg

山荔枝(学名:Dendrobenthamia japonica (DC.) Fang var. chinensis (Osborn.) Fang)又名四照花果、鸡素果、石枣.灯台树、红牡丹,性喜光,亦耐半阴,喜温暖气候和阴湿环境,适生于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是山茱萸科四照花属植物,落叶小乔木,高5-9米。

IMG_20190701_195907.jpg

砖子苗,中药名。为莎草科植物砖子苗Mariscus sumatrensis (Retz) T. Koyama的全草。分布于长江以南及陕西、台湾、西藏等地。具有祛风解表,止咳化痰,解郁调经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多,皮肤瘙痒,月经不调。



IMG_20190701_195025.jpg双荚决明喜光,根系发达,萌芽能力强,适应性较广,耐寒,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有较强的抗风、抗虫害和防尘、防烟雾的能力,尤其适应在肥力中等的微酸性或砖红壤中生长,为我国南方城乡行道和庭院的优良绿化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双荚决明(学名:Senna bicapsularis (L.) Roxb.)是豆科,决明属多年生亚灌木状披散草本植物,高可达75厘米,枝条、叶柄、叶轴疏柔毛。

IMG_20190701_200113.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141-1187674.html

上一篇: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图片两张
下一篇:蘑菇才露尖尖角
收藏 IP: 183.224.7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