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5月,我到长沙出差,专门去了一趟岳麓山的左家垅,拜谒了近代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的墓地。1935年12月,丁文江受铁道部的委托,到湖南为粤汉铁路调查煤矿,此行还有一项秘密任务,是受教育部委托在长沙为清华大学选择新校址,因为考虑到当时中日关系的形势,清华感觉有必要在长沙建一个后备校园。不料丁文江在谭家山煤矿考察时中了煤气,1936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湖南教育厅厅长朱经农建议安葬于清华新校址的左家垅,“清华校内有一科学先驱之坟,可以引起青年人之景仰,而增加其科学研究之兴趣。”
右图,2009年5月作者摄于岳麓山
清华这块新校址,便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所在地。由于战事急转直下,在长沙办学时间很短,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第二年2月便辗转迁到昆明,随即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校歌中有一句“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讲的就是这段经历。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成立80周年的日子(从临时大学算起),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那段传奇教育经历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断回望那段历程并充满敬意呢?一句话:心忧国运,弦歌不辍。
且不说迁滇队伍中的一支徒步68天、行程3000余里,风餐露宿、多少甘苦;也不说敌机经常来袭,跑警报成了家常便饭。我们换一个视角,看看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眼中的西南联大,那时他是中英科学合作馆(重庆)的馆长,他曾几次到昆明考察,目睹了西南联大的科研状况。
生物制片中的染料苏木精难以买到,便从当地产的一种桔黄色木头中提取类似染料。显微镜载片买不到,就切割被空袭震破的窗玻璃代替;买不到盖板,就用当地产的云母片。
李约瑟还提到了联大科学家和他们的研究课题,有赵忠尧、张文裕、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王竹溪、黄子卿、华罗庚等。战时困难的条件显然影响了科研工作,比如李提到化学研究中因为缺乏化学试剂使研究严重受阻,植物分类学家吴韫珍因医疗设备简陋,43岁便在困苦中去世。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师生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43年李约瑟写道,(科学工作者)工资只涨了7倍,而云南的生活费用上涨了103倍!也难怪,那年物理学家吴大猷买了两头小猪,准备年底卖掉以补贴家用。
当时西南联大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部分有理论化倾向,因为这样能减少因实验器材缺乏的困扰。但就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整体研究看,多是为战时所需,急国家、地方之急而开展,这还不包括清华大学直接支援抗战创办的5个特种研究所。
再说学生方面。著名的联大“三剑客”已经成了不朽的传奇,他们是物理系的杨振宁、黄昆和张守廉。那时他们都在联大读研究生,并同时在距离联大3公里的昆华中学兼职。杨振宁后来回忆他们经常无休止地讨论物理问题,有一次三人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蜡烛,逐句查阅海森堡的一本书以解决争论。李政道凭一封介绍信求见吴大猷也是一段佳话,当时李在西迁到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读一年级,因为日寇逼近,浙大停办,他辗转到了联大见到了吴大猷。吴大猷见他求知心切,给他读物和习题,他都能很快完成;又从李政道做题的步骤和方法上,发现他思维敏捷、异于常人。1946年吴大猷又推荐他赴美深造,旋即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破格录取,那时李不过是联大二年级的学生。李、杨二人后来回忆联大求学岁月,常怀感激与知遇之心。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学生履历片(卡),作者摄于清华大学校史馆
叶企孙批改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1945年,拍摄地点同上)
叶企孙教授的聘书
(敬聘 叶企孙先生为本大学理学系教授兼院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一日,拍摄地同前)
西南联大已成为历史,但联大的业绩彪炳史册,仅1999年中央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联大校友就占了8位。杨振宁回忆邓稼先(也是联大校友),说如果有人拍摄邓稼先的传记电影,他建议背景音乐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巍巍昆仑,亚洲之东/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这便是西南联大精神最真切的写照吧。
按:1994年第5期《科学》刊载了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一文,杨先生的原文是: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巍巍昆仑——。我在写稿时,看到有的文献用“长江大河,巍巍昆仑,亚洲之东”感觉这样更押韵。完稿后,核实杨先生原文如前,且谱有曲。我不知道这首歌的确切出处,但核实过程发现1909年成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有一首为: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凭只手撑住苍穹/睡狮昨日/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用多宏/黄帝之裔神明胄/天骄子/红日正当中。
这两首歌词很相近,年代也差不多(杨回忆是其父亲杨武之口传,大致是五四时期歌)似乎有同源或因袭关系。本文不做深究,备有心人察之。
(拙文刊载于11月17日《科技日报》,感谢陈莹编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