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每年矿难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具体数据我没有统计,但肯定是触目惊心的。那么,中国政府有能力根治矿难吗?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假设一个前提,那就是根治矿难的时间,是在5年之内的短期根治,还是是5~10年中期根治,或者是10年以上更长时间的长期根治。如果从长期的角度,比如30年或者50年,我想本文探讨的问题没有意义,绝对是可以根治的,对此我有足够的信心,我们重点从中短期来考虑问题,这是本文的前提条件。
要解决矿难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第一是技术问题,虽然我对此几乎没有了解,但是中国大规模矿山开采已有百年历史,相信解决矿难的主要技术如通风技术、矿井支撑技术、检测技术、防渗水技术等等应该是成熟的,这里面有一些高科技,也许存在少许技术难题,但依靠我们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第二是管理问题,国家对矿难问题相当重视,各种政策和法规不计其数。一旦遇到重大事故,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现场,对相关责任人处罚极严。此外,还成立了专管安全生产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科研院所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献计献策的专家学者,似乎也没有问题。
第三是资金问题,要解决矿难问题,加大安全生产的管理与投入是必须的,这需要大量资金。按道理只要国家监管到位,对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坚决整顿和关闭,此外提高现有企业的安全水平,将所有企业的安全投入计入成本,似乎也不应该存在问题。
但是问题绝没有怎么简单,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解决矿难问题会带来其他连锁反应,我们必须很好地进行均衡。
以煤炭为例,煤炭生产成本提高意味着基础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带来整个供电、制造等几乎所有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由于彻底根治矿难问题的投入相当巨大,这种价格上涨的幅度可能还比较大。如果这种投入是短期内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和广大民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有足够的应对之策吗?当然,加大矿山安全的投入会带来相关行业产值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也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是其正面作用。
因此,在短期内要解决矿难问题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矿难问题而带来的社会震荡超过了矿难问题本身。假设我们每年因为矿难会失去1000条生命,以每人赔偿20万计算,整个开支也不过2亿,如果加上残废的补贴,也不过数亿,即使再扩大一下,假设算100亿吧,与根治矿难带来的巨大投入以及物价上涨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绝对是微不足道的。这似乎有点残酷,打另外一个比方,如果全国禁止机动车行使一天,那会拯救多少条生命?可行吗?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对矿难问题看得很重,而且采取严厉的问责制度,对此要进行客观和辩证的分析,假如官员本身对此比较重视,处置得当,是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的,即使发生矿难,也应该重点追查矿山责任人的责任,而不应该是政府官员。这不是帮政府官员讲话,因为根据以上分析,矿难是短期内不可以避免和无法克服的问题,这是个打不开的死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矿难问题呢?
首先,根治矿难的根本应对之策,是必须采取全国安全生产的联动措施,长期缓慢解决这个问题,绝不能操之过急。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安全生产方面投资较大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必然提高,而由于产品是同质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安全煤矿而愿意高价买你的煤,必然导致企业效益降低,甚至亏损。之所以矿山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不足,其根本原因在此。如果国家采取联动措施,比如计划10年解决矿难问题,那么每年投入多少?每个矿山企业投入多少?如何投入?谁来投入?
建议开征安全生产特别税,专款专用,采取统一收费,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根据煤炭生产成本和现有安全技术条件来决定税负的高低。即对于安全生产投入大,成本相对高的企业少征税,对安全生产条件相对差、生产成本较低的企业多征税,从而保证煤炭生产成本的大致均衡。然后由国家用这部分资金统一进行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这样,所有企业的生产成本在长期是缓慢提高的,而企业间的生产成本又大致相当,对社会经济影响小,从而可以彻底根治矿难问题。
其次,加强矿山安全技术的科技攻关,在矿难预警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这是短期内投入小,见效快的较好手段。
第三,在矿难没有得到根治之前,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大幅增加矿难受难者的补助。根据以上分析,即使每人增加到40万,全国以1000人计算也不过4亿,其影响是很小的,而对受难者家属而言,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那么长期解决需要多长时间呢?建议10年左右比较合适,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较小,应该是可行的。
我是研究信息经济、电子商务和科技评价的,脑子里面整天是数学模型,对矿难问题不懂,希望能给相关领域的专家有所启发,也希望政府部门的有关领导能看到这个博客。毕竟,生命是无价的!相信科学网上的很多人应该和我有类似的经历,假如当初没有考上大学,那些矿难的受害者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2008.11.8于Z29列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