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市场经济思维不可能培养出人文社科大师 精选

已有 6494 次阅读 2018-1-22 16:57 |个人分类:教师生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随着高校扩招,加上近年来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社会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钱学森之问到现在高校缺乏大师,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关于一流学者的称谓,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用得更多的词可能是“大家”,对于人文社科而言,用得更多的词是“大师”。

   因为宏观导向问题,中国现在的高校几乎是一个模式,都在追求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做不了国际一流,那就争创省一流,做不了省一流的,那也要争创地区一流,科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质上,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标准和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那建设双一流就被简单化,将各项指标分配到学院,学院再分配到教师,这是目前国内高校管理的主要模式。

   东部地区一些省份,因为市场经济发达,市场经济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的最底层,自然地,关于高校的考核与管理,以及高校内部的管理,很早就采取量化打分的方法进行,不能不说效果显著,一定程度上也比较公平,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向全国普及。所有教师基本上都要面临严格的业绩考核,只有在临退休2-3年,可能有个缓冲期,可以适当休息一下。

   如果做个比较,两个教育规模相当的省份,一个省份采用市场经济模式,一个省份采用相对传统的模式,哪个省份的大师多,或者哪个省份大师的比例高,结果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我要说的是,市场经济思维管理高校是有问题的,必须认真进行反思:

   第一,这种模式改变了教师与学院的关系,以往,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而现在,教师沦为彻头彻尾的打工者,斯文扫地,颜面俱无。

  第二,不利于培养大师,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晚清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更多大师的故事均来自于民国时期,虽然现在也有不少大师,但不知是宣传不够还是其他原因,总之人数偏少。如果高校的一流学者整天围绕任务,整天面对考核,如何能十年磨一剑进行科研?尤其是人文社科,许多研究跨度很长,而现在高校的考核期限往往只有3-4年,而且每年都要小考核,知识分子都要面子,为了考核不得不认真面对。

   第三,美国高校有终身教授制度,中国几乎没有类似制度。这样学者难以自由探索,尤其是人文社科,它本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如果不给一流学者以充分的空间、相对良好的待遇,是难以保证做出一流成果的。

   第四,大师不大。按照现有的制度,靠科研成果堆积出来的大师,只能说是勤奋的科研工作者,与人们期望的大师相去甚远。何况,其中可能还有不公平的成分。

   所以,采用市场经济思维搞高等教育,成效是显著的,总体也是公平的,但就是出不了大师,我认为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学者、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等应区别对待,不宜采用同一政策。



                                  2018.1.22 俞立平 于杭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1096238.html

上一篇:2018第一篇论文:中国地区高技术产业政策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谈谈科研工作的转型
收藏 IP: 112.10.253.*| 热度|

12 黄荣彬 杨辉 杨正瓴 王启云 吕洪波 黄永义 黄仁勇 陈楷翰 韩玉芬 李毅伟 shenlu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