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是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常用的一个词,但是在学者的科学研究中,转型同样重要,转型一直存在,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
第一是关于科研本身的转型。原来从事的可能不是科研相关工作,由于某种机缘巧合,需要从事科研了,这也是一种转型。但是近年来科研领域竞争力加大,年轻人如果没有很好的科研潜质,还是要慎重转型的。倒退10年、15年,科研圈子南郭先生大有人在,混成大咖的也不在少数,而现在,这样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第二是科研类型的转型。比如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年轻时可能从事基础研究多一些,随着社会阅历增加,一些学者更加侧重应用研究,或者做社会服务,这都是非常有益的转型。我反对年轻人过早从事应用研究,容易荒废,因为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型相对容易,而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转型则要难多了,人文社科领域尤其如此。
第三,科研工作的转型。比如论文写作与项目申报,在人文社科领域,有时很少的经费虽然辛苦,其实也能做研究,所以从论文写作为主到兼顾项目申报,从而更有利于科研,也是一种转型,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最可怕的问题是不写论文或几乎不写论文,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申报上,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第四,论文形式的转型。在经济管理领域,论文总体上以计量论文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阅历增加,思想性的论文会更多,可能会更侧重文字而非计量模型,这样的论文其实是最宝贵的,期刊应该鼓励作者撰写这样的集大成的思想性的论文。
第五,科研技术转型。做科研本身是有方法论的,尤其在科研初期,学习和掌握方法论,以及技术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这方面积淀的增加,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应用基础研究或者应用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六,国际化转型。自然科学学科,基本上以英文论文为主了,但是人文社科学科,SCI、SSCI论文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发表中文论文为主到向中英文论文兼顾,也是一种转型。
第七,刚开始以自己做科研为主,后来慢慢有研究生了,带学生做科研也是一种转型。某种程度上,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其实更难。其实呢,好的学生似乎也不是培养的,对不起,有点虚无主义了,哈哈。
第八,淡出江湖型转型。做学问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哪天突然不想做学问了,也是一种转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挺好的。
转型意味付出,毕竟从原来的套路向新的套路过渡,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因此,转型总体上也是推动科研进步的重要手段。
转型无所谓好坏,总体上都是有益的,最好的转型不是环境所迫,而是自己愿意的,如果能够在转型之前有很好的转型意识,那是最好的。
2018.2.13 俞立平 于扬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