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为什么莫言会获诺奖?

已有 5134 次阅读 2012-10-12 13:36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 文学奖, office, 科学院, 村上春树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在是我预料之中的事,为此写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同获诺奖》一文,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公布之前。

不过,由莫言独享其奖,在我还是有点意外,因为我没想到西方世界的这一步迈得如此干脆。

这些年来,我越发明显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姿态性的变化,这一调整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走进中国,也意味着在诺贝尔奖的突破已为时不远。

当中国作家莫言被正式提名后,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分析,特别是来自欧洲的信息,说明莫言获奖将毫无悬念,只是是否会“有所保留”,则须拭目以待!

当然,结果西方世界给出的答案令中国人欣喜若狂,毕竟我们已经等候了近百年。

据说,当年鲁迅曾言:“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尽管他的这种自我忧患意识很浓,可是仍然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中国人想得到的终归得到了,只是被西方世界吊足了胃口。

莫言这次获奖的授奖词挺有意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莫言走了一条中西结合的文学之路,其创作是以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为参照的,于中国自己的东西来说仅仅找到了“出发点”,所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突破”,即冲破了西方世界关于人文之学的认知范畴,加进了一点点中国本土的色彩。

对于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我们既不能盲目的乐观,妄言中国文学已经“世界化”,也不宜过于妄自菲薄,无视这个带有某种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人为什么对诺贝尔奖如此青睐?为什么会将获奖者神圣化?这都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认同了。中华文明延续了上下五千年,到了近代被我们自己无情地批判,主要原因是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离以西方世界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实在太远了——这是中国被奴役、压迫、剥削和打出来的结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寻求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在重塑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又在蚕食和蹂躏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使我们经常变得或偏执,或不知所措,特别是当面对整个世界之时。

莫言的所谓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融合,实际是部分地与其意识的重合,落脚点便是他的家乡高密。正如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这个晓白的解说即是对莫言及其作品最好的注解。

在以资本为推动力的全球化格局下的今天,人们已然越来越难以找到心灵上那真正的家园,而由此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更像是“飘荡在空中”,他们也正在逐渐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所以莫言关于发生在高密的故事愈加能打动西方评委的心——可以说,这就是莫言独一无二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老舍、沈从文、巴金和王蒙等人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原因有二:一是时过境迁,二是类型重叠。这也是日本获奖作家之区别于中国作家的所在,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伊始便已逐步走向“西化”了。

我们知道,有了莫言的这次获奖,中国不愁再没有人能获诺贝尔奖的了,包括文学之外的。而当我们真正体味到了获奖的喜悦之后,相信我们的心灵最终会平静下来,因为其奖也实在没什么。

 

 

                        2012年10月12日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631-621818.html

上一篇: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才子判断正确!
下一篇:“思维改变人生”主题讲座预告
收藏 IP: 58.54.100.*| 热度|

11 鲍海飞 朱晓刚 王涛 王号 戴德昌 吕喆 李土荣 罗淼 fansg czhc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