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召开

已有 5186 次阅读 2021-11-16 11:12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与讨论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0211022日至24日,第五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哲学研究中心(筹)以及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有关师生60余人参加了研讨交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高山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裴旭、党总支副书记于秀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党委书记褚建勋、党委副书记王晓燕,科技哲学系执行主任徐飞等出席开幕式。

nEO_IMG_潘建伟院士视频致辞.jpg

                                                         潘院士视频致辞


nEO_IMG_主席台四人合照2.jpg

                                                              开幕式主席台


主要议题包括:第一次、第二次量子革命引发的哲学问题;量子计算的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问题;量子场论中的哲学问题,包括规范场、代数量子场论等中的哲学问题; 量子引力理论的哲学问题,包括超弦和其他量子引力理论中的哲学问题;当代量子诠释学问题;物理学哲学中的其他哲学问题,如量子逻辑等。还包括中国科大量子科学系列丛书的新书发布。

23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吴国林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技哲学系主任潘建伟院士通过视频致辞,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也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讲话回顾了近代物理学从哲学中脱胎成长的历史,阐明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所存在的哲学困境,通过对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的差异分析,强调了量子科学可能带来的观念变革,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同步思考与探索,希望大家共同探索科学家和哲学家深层交流的现实渠道,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特别助理朱灿平全面介绍了中科大正在进行的特色文科建设,指出中科大的特色文科是以“科”字为本色的新文科,未来发展会继续坚持全院办学、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坚持特色发展。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者们做出的贡献,希望物理学哲学的研究也能创新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在开幕式后的“中国科大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系列丛书”发布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裴旭向与会代表们特别推介了这套丛书,它是我国量子科学领域的首套大型系列丛书,内容涵盖量子通讯、量子测量、量子哲学等多个方面,为量子科学成果的传播、研究的深入、人才的培养等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nEO_IMG_参会人员合影1.jpg

                                                       会议代表合影


本次大会的报告环节共有六场报告。第一场大会报告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凯教授做《量子力学基础、量子信息与智能意识的思考》的报告,梳理了量子力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发展以及形成的争论,并就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的检验、量子计算与模拟、意识以及自由意志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量子测量实际上是观测者的意思与物质的演化相结合,基于此,量子测量的真随机性为人类自主意识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做《量子物质之存在及其诠释》的报告,指出量子物质的存在不同于经典物质,不同的量子力学理论(诠释)是对量子物质的不同描述和揭示,量子力学本身的诠释学的,量子延迟选择实验解释了量子力学是诠释、阐释和理解相纠缠,量子力学的真理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真理与实践认识论真理形成的实践真理,量子世界是一种可能世界。山西大学高山教授做“Can the measurement problem be solved with hidden variables consistent with relativity?”(《相对论隐变量理论能解决测量问题吗?》)的报告,具体讨论了关于隐变量是否存在的争论,玻姆的关于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解释中提出了比较完备的隐变量理论,贝尔在玻姆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隐变量是存在的,相对论隐变量理论是贝尔定理在一定程度上的扩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研究员在其报告《量子实在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中聚焦量子实在,指出量子实在是量子理论所描述的实在,具有实在和对象的双重性。用传统观念来看量子理论会产生悖论,这就要求观念上的转变。微观粒子真实存在情形与理论描述之间、测量中不可知功效或作用与可知测量结果之间存在断裂,这是导致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原因。

nEO_IMG_会场全景1.jpg

                           会场


第二场大会报告由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查有梁研究员在《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报告中,结合自身多年的思考,提出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有内在的密切关系,宇宙中充满信息,信息在传播中就具有能量,信息的储存就占有空间和拥有质量。南京大学王俊凯同学在《对现代物理学的语言符号学探讨》报告中聚焦语言符号学,指出了现代物理学语言具有体系化、符号化以及象征化的倾向,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符号学分析。北京大学陆仲豪同学的报告“Personal Identity in the Everett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当薛定谔的猫进入箱子时,对应这只猫至少有两个继任者。或者说,这两只猫是否是相同的?报告关注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中的位格问题,指出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将凸显自由意志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齐磊磊教授在《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的对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哲学思考》的报告中,结合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复杂物理系统的研究,指出计算机模拟方法在处理复杂性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阐明了如何对复杂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

第三场大会报告由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教授主持。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在《量子诠释学如何可能?》的报告中指出量子贝叶斯主义作为一种新的量子力学解释可以作为量子力学解释与量子力学诠释的桥梁。华南理工大学罗栋副教授的报告《物理的几何与纯粹的几何》认为纯粹的几何是公理化系统,而物理的几何式对公理化系统的解释,并系统深刻地比较了康德、爱因斯坦、迪沙利分别提出的几何分类。山西大学乔笑斐副教授在报告《弦论之争与新物理学范式的变革》中指出现有的对弦论的集中辩护,退却到了范式,而范式并不是为弦论本身辩护,弦论实际上是个工具箱,它是不依赖于弦理论本身的一个集合,弦论是描述所有宇宙,而非我们这个宇宙。北京工商大学王东讲师在报告《机器学习与科学发现——以洛伦兹变换为例》中,关注机器学习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并以洛伦兹变换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叶向军特任副研究员在《基础物理研究中对物理学哲学的诉求》的报告中从自身经验出发,指出对一个哲学问题要再次成为物理理论,才有可能完全解决这一哲学问题,物理学哲学解决基础物理研究的问题要再次变为物理理论,这一问题才算解决。

第四场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陶建文教授在报告《似是而非的现在与延迟选择实验新释》中指出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交叉的,而非延续来到,现在或当下感知的实践模式实际上是胡塞尔的“时晕”或詹姆斯的似是而非的现在。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在报告《量子、经典和意识:三个世界的新划分》指出最早的意识是自我与外界之分,人类的认知坎陷(cognitive attractor)是人类主观意识或自由意志的体现,并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对世界概念化的认知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涵同学在报告《量子力学基本假设的现象学诠释》中将粒子的量子性表达分为对外表达的部分以及被屏蔽的部分,这一划分是粒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从这一观点出发似乎可以对量子力学基本假设进行一定的诠释。北京师范大学颜瑞钰同学在报告《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探析》中指出玻姆的局域隐变量理论(局域实在论)被否决,纠缠粒子之间存在强于经典的超距关联.当前尚未有证据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但被否决的多为在局域性框架下进行的研究,从非局域性视角下还需深入研究。

第五场大会报告由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蔡肖兵副教授做《不确定关系:γ-射线显微镜实验、EPR思想实验、波普尔思想实验》的报告,通过对上述三个实验的具体分析,探讨了对不确定关系的理解。山西大学彭鹏副教授做《量子光学实验的基础问题》的报告,详细阐述了量子模拟的相关问题,包括量子模拟的理论基础,量子模拟模型的正确性如何保证等,指出量子算法目前优于当前的经典算法,而经典算法也有可能进步。北京师范大学欧祥威同学的报告《从大数据揭示因果机制的可能性》指出利用结构因果模型在一定条件下能从大数据推断出因果关系,因此存在从大数据揭示因果机制的可能性。

第六场大会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蔡肖兵副教授主持。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做《严格隐变量视野下的量子疑难》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其在“严格隐变量”思想指引下关于非经典逻辑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颜春玲博士后做 An Approach to Under-determination from Effective Quantum Theories”的报告,提出有效量子理论实际上是由一个经验范围的非基础性理论,且非基础理论不一定有边界,如何有效划分边界实际上为量子理论的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做《量子信息的本质及其与量子物质的关系》的报告,指出量子物质具有坚固性,这是由于量子力学保证了其基本粒子的稳定性,由此物质似乎是关于能量和稳定性的,而信息又是物理的,由此信息与能量,能量与物质之间存在者关联。基于建构结构实在论,量子信息的结构要素体现量子物质的结构实在。

每场报告均设置交流探讨环节,围绕报告内容,参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整个大会报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思考与分享,涵盖了哲学与物理学的多个方面,通过报告和研讨,既推动了物理学、哲学内部的交流与思考,又促进了两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

 24日下午闭幕式由成素梅研究员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分别致辞。作为会议具体承办方,徐飞感谢与会专家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物理学和哲学两大领域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这一机制能够继续保持和完善。吴国林对此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这是一场独具特色的学术盛宴,特色有三点一是联盟性,是物理学与哲学的联盟,预示着未来两学科将走向新平台;二是年轻性,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参与为会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将迈向新时代;三是前沿性,多位专家的精彩汇报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端,预示着未来的研究工作将踏上新高度。最后,电子科技大学万小龙教授代表第六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承办方致辞,欢迎大家两年后以新的研究成果再次相聚。

 注记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五位师生参加了会议。作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国林教授主持和参加本次研讨会,一同参加的还有齐磊磊教授、陶建文教授、罗栋副教授以及博士生胡绵。其中,吴国林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做大会主题报告《量子物质之存在及其诠释》,并在大会闭幕式上致辞总结;陶建文教授、齐磊磊教授以及罗栋副教授分别做了《似是而非的现在与延迟选择实验新释》、《从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的对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哲学思考》、《物理的几何与纯粹的几何》等大会报告,显示了华南理工大学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胡绵、刘燊、吴国林等)

nEO_IMG_华工五人合影.jpg

                   华南理工大学参会师生合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312634.html

上一篇:伟大的黄菓树瀑布(3)
下一篇:科学理解与量子诠释学(quantum hermeneutics)-- 对Dieks报告一个注记
收藏 IP: 183.6.159.*| 热度|

4 郑永军 史晓雷 檀成龙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