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八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街小巷、工作场所、公共空间、饭桌上,人们都喜欢聊点“八卦”,而网络中更是充斥着各种“八卦”消息。
事实上我们都是“八卦”的参与者,有研究表明,人们65%的日常谈话时间都奉献于八卦。即便你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每天也总能找到一两个你感兴趣的八卦话题。
有谁不被“八卦”?有谁没“八卦”过他人?咱不是圣人,咱肯定“八卦”过别人,但有没有被别人“八卦”过,不好说,咱反正不是名人,被“八卦”一下,也产生不了什么后果。
当然,受“八卦”毒害最深的就是那些已经出名或正要出名的大人物了。从各类名星,到不幸被老虎攻击的受害者;从科学家的私生活,到因为实验尚无人重复而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韩教授。无疑都是人们“八卦”的对象。茶余饭后、网络空间的“八卦”,既是消遣,也是一种消费。尽管很多“八卦”消费,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快上。
“八卦”这个词似乎是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总让人联想起品德不好的人背后说别人坏话、嚼舌头,尽管“八卦”原本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概念,其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
本文说的“八卦”,最初应来源于粤语,指一种不无烦琐主义的生活态度,凡事都要卜卦。所以,“八卦”在粤语中的全称是“诸事八卦”。“八卦新闻”。是由“八卦”直接衍生而来,相当于英语之Gossip或FluffyNews。
也有说,上世纪70年代,香港报刊争相刊登美女裸照,因受制于法律和社会道德,不得不在裸照的“三点”位置贴上一个“八卦”图案,相当于后来的“马赛克”,“八卦新闻”遂由此而得名。
某同学聚会,其中有30多见未见的老同学,一路想着大家会聊些什么,不想四个小时的饭局上,大家聊的几乎都是没来参加聚会的几个同学的故事,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大学期间成了的四对中,其中两对是如何散伙的。说的、听的,津津有味,聊的轻松,反正不关自己的事情。当然,涉及别人的私生活,谁也不会了解的那么清楚,其中“八卦”的成分肯定不少,许多故事情节是出于大家的想象。大家喜欢听“八卦”色彩的同学往事,大多出于好奇心。聚会不聊“八卦”,又能聊些什么呢?聊国家大事,多累!
“八卦”自古有之,中外有之。几万年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智人脱颖而出,经历漫长的进化过程,终于迎来了认知革命。也许是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大脑内部的连接方式,使他们具备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语言也相继产生。信息沟通量大大增加。
智人们之间开始有了更广泛的交流。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分享诸如“前面有老虎”这样的生存经验,为了群体间某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人们需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对于个人来说,希望了解谁讨厌谁,谁跟谁有更多的了解,谁是骗子,谁比较善良、诚实。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借助“八卦”。
语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八卦”的工具,并作为历史延续下来。
人们热衷于“八卦”,很可能是天性使然,是骨子里存在的“八卦”基因使然。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也许,有“八卦”兴趣的人语言表达能力更出众,生存能力更强。美国诺克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弗兰克·麦克安德鲁认为,八卦是维系群体交流和稳定的工具,能促进群体繁荣。因为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同伴和敌人信息的掌握,以获取资源。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八卦“,特别是有了网络,每个人都能更方便地表达自己,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事实的真相只有极少数人掌握,我们只能通过别人制造的“八卦”信息,加上自己的态度,制造更多的“八卦”。即使是面对所谓的“事实”,当掺入了个人的态度立场后,也很容易作为“八卦”得到传播。媒体也有态度,更热衷于制造“八卦”,因为利益使然,“八卦”新闻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如果只呈现事实或现象,缺少人们的主观推测、发挥,八卦就很难形成。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客观”的就事论事,存在吗,这样的话题又能持续多久呢?
简而言之,“八卦”是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沟通不可或缺的东西,通过“八卦”式的闲聊,你可能找到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比别人知道的多”的优越感;也可能通过“八卦”别人,宣泄一下情绪、被更多的人关注。
有人认为“八卦”有宜健康,看起来像瞎扯,但也不无道理。但坚决同意,“八卦”不能过火,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不能通过传播谣言式的“八卦”,给别人造成大的伤害;八卦应该在有限的空间进行,重在表达,而不是传播,要在朋友间留有空间。
当然,我们也需要正能量的“八卦”,通过轻松的话题,释放紧张的情绪。调动一下大脑、排解一下压力也好。
对于那些“八卦”新闻嘛,我的时会有选择性地看看,看完一笑了之而已。新闻都是带有立场的,许多时候,不能当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