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眼谷雨季节到,春天的最后一个季节了。京城连日飙升的气温在向我们昭示:夏天正向我们招手。不舍春日。
蔷薇科的几大观赏乔木树种,除了碧桃,基本已经谢幕,接下来还有一些灌木的蔷薇比如月季,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表演机会。
我爱蔷薇,不仅因为它们带给我们花儿的美丽,果实的美味,也因为它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内涵。
在搬出今天的主角——海棠之前,插播一条消息,就在两天前,位于北京西郊的北京植物园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整合,正式升级为国家植物园。国家植物园是具有国家代表性,以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为主,兼具科学传播、园林园艺展示和生态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机构。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家和园林工作者的努力,保护并继而引种、驯化更多的适生植物种类,使种质资源更丰富,城市变得更美,满足百姓认识更多植物、观赏视野更广阔的需求。
期盼国家植物园的美好未来。
大半生经历了城市园林的变迁。见识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很多都是引进的物种,通过迁地、引种、驯化而来。每每发现一些新奇的园林观赏种类,也会去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去加深一下认识。要进行植物资源的保护,给它们分类造册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有了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介入,动植物分类的精细准确程度会更上一层楼。
常见植物的俗称别名肯定很混乱。需要植物分类学加以统一规范。中文学名、拉丁学名才做数。以海棠为例。蔷薇科苹果属的海棠才是正主。海棠四品(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只是文化意义上的讲法。本文只涉及蔷薇科的海棠,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 Makino)和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在种子植物名册上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地位,而木瓜属的贴梗海棠它的正经学名是皱皮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 (Sweet) Nakai),贴梗海棠只是它的一个别称。
还有一种叫海棠果(拉丁学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 L.)的植物,藤黄科红厚壳属植物,就更远了。
学过植物分类学,也学过一点植物相关的拉丁文,Malus 一词太熟悉了,苹果树,看看它下面的种,名字大部分与海棠有关,可见海棠不仅是苹果家族的一员,而且还是占比很大的成员呢。从西府海棠的拉丁种名micromalus就可看出,小苹果,正是海棠的俗称。
海棠苹果“一家亲”,甚至有把直径小于5cm的苹果归于海棠类。海棠的起源应该比苹果更早,一度以为苹果起源于海棠。后来知道Malus下的新疆野苹果这个种(malus sieversii (ledeb.)roem.),据说是栽培苹果的“祖先”,栽培苹果是野生类别驯化来的,现在在新疆还有野生种,作为珍贵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海棠被认为是起源于中国,但应该是起源地之一,很多植物都是多地起源,至于谁更古老,谁是谁的祖宗,还需要多方面的考证。苹果属下还有一种野生类型,林檎,苹果的古称,也算苹果的祖先之一。有考证是我们小时候吃的沙果,大小介于海棠和苹果之间,现在很少见到了,的确口感不太行。现在好吃的水果太多了,但众多的野生资源还是应该好好保护一下。
家对面河边的那一片西府海棠,红了又白了,开了又败了,从我童年开始,就见满街的西府海棠,西府海棠在北方干燥地带生长良好,是绿化工程中较受欢迎的产品。西府海棠还可以作为苹果的砧木。
西府海棠,花开得艳丽繁盛,秋天难见果实
花开后颜色逐渐变浅粉到白
直立树型的西府海棠竟也能开得遮天蔽日
西府海棠,听名字就很有中国特色,它才是中国特有的海棠种类,它的名字来源于陕西宝鸡,宝鸡在很早之前被称为西府,西府海棠因此得名。
垂丝海棠也是颇受欢迎的观花海棠种类。因其花朵美丽有“花中神仙”“花贵妃”之称。
垂丝海棠,秋天难见果实
海棠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之一,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有“国艳”之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但海棠在我国历来作为观赏植物,其食用功能反而忽视了,近年也引入了一些国外的观赏系列,如北美海棠(Malus 'American')
系列,花色花型似乎更艳丽丰富。
亚当海棠成片开放的景色,特别好看
北美亚当海棠,很艳丽的花儿,秋天结出红红的果实
印第安魔力海棠,美国引进,紫红色的花开得很繁盛,秋冬宿果观赏性强
家门口的白色海棠花,牌牌写的是“绚丽海棠”,这恐怕是又一个错误。绚丽海棠的花应该是粉红色。看来要认植物,一定要去国家植物园
海棠还有一个重要的观赏功能,就是秋冬的果实。可喜的是,我们国家在观果品种创新方面,实现了紫、红、橙、黄、绿色系的广谱化覆盖,尤其黄果色系色彩层次丰富,领先于国外同类水平。”
亚当海棠的果实
印第安魔力海棠的果实
蔷薇科的小苹果海棠,我国作为主要起源地,其种质资源应该是很丰富的,重要的是,适应性强,海棠春天可观花,秋冬可看果,真正可以给城市添美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