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在科学网上发出第一篇博客,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的时间。12是个好数字,12年包含了过去生命岁月的五分之一,从中年走向老年,足迹留在科学网上。
科学网是在2007年1月18日上线,同时上线博客。许多熟悉的老博主大概都是在那年或者之后的一两年开通的博客吧。上线之后的三年多我开通了博客,并一直坚持更新到今天,也算是科学网上的资深老博主了吧。记得2017年科学新闻出过科学网十周年专刊,那上面也有我的脚印。
说坚持可能显得有点沉重,其实很多过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博客,想写就写呗,我只经历了间隔一个多月不更新博客的时候,那段也算是生活种一段比较艰难的岁月,实在没有心情写点什么,有些事情也不便分享。
前几天看到一则视频报道,一个80岁的老人,十几年间,利用在厨房灶台做饭的零碎时间记录往事,特别是与她母亲相关的一些往事,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落在笔头,至今已经出版了三部畅销书,也算很了不起的老人了。想想我们都曾有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经历,可惜有时候,很多事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也许会被大脑遗忘,靠回忆,往往真实性会大打折扣。用文字记录还是有意义的,如果你愿意的话。
博客是一种记录方式,可以永久回看,只要科学网不下线,博客就在,即便下线,博客内容应该也会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感谢科学网提供了这样好的平台。
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写博客或者说玩博客,博客这两个字听起来就像个过时的媒体,现在早已是短媒体短视频的时代,微博微信公众号……回想2005年社交软件MSN盛行时,博客正热,在上面开了博客,像流水账似的记录一些生活片段,几年后,WINDOWS LIVE 关闭,博客被强行搬家到新浪,大部分内容都丢失了,倒也没有多少可遗憾的,因为那上面并不包含多少有深度的能称为文章的内容。
在科学网不一样,和众多高水平的博主在一个平台上,不能不认真写博文。我的博客绝大多数都够得上一篇文章,粗算起来1000多篇文章,肯定早已经超过百万字了。尽管绝大部分圈外的朋友并不了解科学网和科学网博客是什么,甚至经常会有人提出“写博客有稿费吗“这样的问题,在科学网上分享一些东西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个人博客属于自媒体一类,当然没有人去给你发稿费,大家写博客肯定也不是为了挣稿费,就是不由自主的想借助平台分享一些东西,从中至少也获得一些精神安慰吧。热衷分享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当然,科学网也有它自己的定位,发博客也要遵守相关的规则。这些年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也见证了科学网的发展和变化,平台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博客和留言都需要审核通过,真的辛苦编辑和后台管理人员了。今天发现登录博客又多了一个输入验证码的程序,理解吧,大环境使然。反正对我自己也算不上有多少影响。按规矩来呗。
有些人有些大脑里想的东西并不想说出来,也有一些人也许真正想的不是这样那样,却偏偏要这样那样地表达。人,就是一种复杂的动物,很多你不理解的东西,也许就是本性使然,很难改变。
12年过去了,我们一次次见证了历史,大事件每年都有。不需要我们去记录,我们自己的记录只能算作个人的历史片段,尽管千百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整个历史的一分子。
最后,还是在此记录一下博客相关的数据。目前总点击量超过517万,相比去年今天的434万,增加83万;从1015到1064,一年发文总共49篇,平均不到每周一篇,49篇被精选 35篇,精选率超过70%,有几次上了头条,对这个成绩,还是比较满意的。去年的今天,发文曾感叹,按照总点击量,进入前100强看起来遥遥无期,因为你在进步,别人也在进步,结果,在今年3月初的某一天吧,突然发现自己“上榜了“,也算是个意外的惊喜。不过,大家都是按照规则玩玩而已,出了科学网的圈子,谁知道你是谁呀。
再最后,发几张郁金香和牡丹的照片吧。京城的气温持续偏高,国色天香的牡丹基本都开败了,大部分郁金香的盛花期也过了。错过了今朝,赏花只好待来年了。
传统郁金香
创新的郁金香
不一样的郁金香
以下是牡丹,是不是快有点搞不清了
二乔牡丹最好看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