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北京晚报》 2009-08-07 > 五色土副刊 的辛立华这个文章,发人深思。这里转载共享一下。
第二天,当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的作文交到马老师的手上时,头一篇作业就让马老师紧锁了眉头。接着往下看,更是让他的眉头越锁越紧。等作业全部看完,他已经唉声叹气了。原来,全班40名同学,有39名同学对月亮进行了认真的描写。这39篇对月亮描写的作文,真可谓是多姿多彩、神态各异,每篇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然而,让马老师遗憾的是,八月十五这夜是阴天,月亮一直没有出来。只有一名同学老老实实地在作文纸上写道:夜里阴天,没有月亮。
课堂上。马老师表扬了那位同学,对那39名同学进行了严厉批评。
马老师最近之所以常常想起这件事,是他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缺少的正是当年他班里39名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力——现在的学生太过于实际了,已经到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地步。
深思熟虑后,马老师决定再来一次以月亮为题的作文测试。这天又是八月十五。布置作业前,马老师先向同学们讲了当年的那个故事,而后才布置了作业,题目是《月亮》。讲完要求后又一再强调:展开你们那想象的翅膀,去描写你们心中那变幻莫测的月亮吧。
第二天,马老师望着全班40篇作文,又一次唉声叹气了。原来,全班40名同学,有39名都是一样的话:夜里阴天,没有月亮。只有一名同学对月亮进行了精彩的描绘。
这夜确是阴天,确是没有月亮。可马老师并没有说是要写这夜的月亮,题目只是《月亮》,是心目中的月亮。
马老师陷入了沉思:莫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启示:我们的很多硕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咋与此有点类似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