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若博士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邵宇飞

博文

【院子·狗·毛驴·鸡】之公鸡母鸡 精选

已有 6956 次阅读 2009-3-15 22:47 |个人分类:故乡|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怀念, 故乡

我们村子里几乎家家都养鸡。理所当然地,只有我家的鸡看着最顺眼。

听说我很小的时候,家里还养过几只白鹅。但是我实在是不记得了。我的印象里,只喂过鸡。喂鸡,是我小时候每天都惦记的事。因为我妈每天要干的活很多,我非常担心她在鸡食上敷衍了事,以至于鸡吃不饱。整个小学阶段六年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每天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放学后去田地里挖一篮野菜,带回家,剁碎,活上麦稃或别的什么,搅匀了,端到鸡舍给鸡吃,然后再在水槽里添上新鲜的水。做了这些,心里才踏实。如果是深秋以后,那就简单了,因为园子里都清理干净了,公鸡母鸡可以在园子里随意走,刨食散落的玉米粒。不过也还是要按时喂鸡,否则冬天太冷,仅靠那些玉米粒提供的能量是远远不够的。

人常说,“一唱雄鸡天下白”。我家的公鸡职业操守很差。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半夜一两点钟,想起来就咯咯来几声。难道是因为我家在村头,四下荒凉,孤独了?不能啊,好几只小母鸡陪着呢。或者是因为担心黄鼠狼、老鹰袭击?给自己壮壮胆儿?这倒是有可能。

要说,它们能活下来也挺不容易的。春天,姐妹兄弟好几十号,一起破壳而出。小瘟小疫一折腾,就死了不少。再加上老鼠偷猎,老猫袭击,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失踪一两个。剩下的,也都是跌跌撞撞地往前混日子。一到晚上,我看见一团团毛绒绒小球样的小鸡仔挤在一起相互取暖,心里酸酸的。

等到一年终了,小鸡们长大了,他们才稍稍安全些,至少不用怕老鼠老猫了。不过,就像小男孩小女孩长大以后,承受的社会压力不同一样,公鸡、母鸡所承受的来自我老妈的压力也是不同的。母鸡,一般不会有大问题;至于公鸡,春节的时候,要么和母鸡在一起,要么和土豆在一起。年前总会有那么几天,刀头鸡血横淌,灶旁翎毛乱飞。公鸡们,显然是知道自己的宿命的,否则也不会在秋天的时候,玩命地争斗。只有最厉害的才会被留下来,其余的统统上菜板。这就是命,这就是我老妈划给它们的宿命。

秋天一到,曾经的好兄弟就要拼个头破血流了。不为功名,不为利禄,更不为SCI论文和耀眼的头衔,只为了那群同年生的小母鸡和往年留下的老母鸡们,只为了生存和繁衍。争斗开始了,杀得兴起,啄得眼红。有种没种都得上,胆大胆小都跑不了。眼睛给啄瞎了一只,那又怎样?还得上!还是那句话,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他妈。

胜者为王,古来如此。你看它,胸脯挺着,神情倨傲。见鸡啄鸡,见人啄人。这时候的胜利者,已经不是我当初嘬嘬喂食时候的那个怯怯小鸡仔了。它甚至连我都啄,尤其是在我蹲茅厕的时候。忍了几次之后,我们之间的冲突终于全面爆发。我用扫帚打它,它飞起来啄我眼睛。我跑,它追。最后,我唤狗来救命。狗“汪汪”一通恐吓,公鸡优雅地退了。这样的情景一年年地上演。只不过是凶悍的公鸡年年换,忠诚的老狗始终是那一条。

所以,我对成年的公鸡几乎没有什么好感,虽然我还得喂食给它们。不过公鸡的智力实在有限。一天,一个亲戚带着她的小孩儿到我家串门。大人在屋里说话,小孩儿跑到外面去玩,不幸遭遇公鸡。公鸡虽然有心啄他,但却迟迟未敢下手。原因是小孩儿太小了,站着和公鸡一边高。它死活也没想明白这是什么东西。小孩儿发现公鸡盯着他看,也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实力严重不对称的两方居然僵持住了!我趁势赶紧把小孩儿抱回屋里——眼睛给啄瞎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客观得说,公鸡,尤其是鸡王,还是很有老大风范的。每次吃食的时候,它都让母鸡先吃,自己在旁站着看,或者有什么好东西,比如虫子、白菜帮子,它啄几下,唤来母鸡一起吃。有那么一年冬天,不知哪里飞来一只老鹰,巨大无比。它站在小树上的时候,我和一同学甚至开始还以为是一个人在爬树。它光临我家鸡舍。公鸡在天敌面前,抗争了,可还是死了。脑袋被老鹰揪了下来,还未起飞,我就追了过去。我用石头打它,它飞跑了。我追它,追过小树林,追过小河沟,追到村后的小山冈。最后,它飞远了。回到家,鸡的尸体还在。我有些气恼它为什么不赶紧躲,可我还是佩服它没有赶紧躲,毕竟其余的鸡是安全的。

我父亲很用心地修了一个鸡舍,一排短木离地一尺,架在鸡舍里,既方便鸡休息,又便于鸡排泄。今年春节时,发现鸡舍还在,只是里面住的鸡却不再熟悉。



谈谈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208-220538.html

上一篇:谈婚与论嫁
下一篇:偶然想起的那些话
收藏 IP: .*| 热度|

7 刘玉平 陈龙珠 马昌凤 陈绥阳 董文博 方运潭 杨芳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