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Jcom2013年第三期概况

已有 2350 次阅读 2014-2-11 09:1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Jcom第三期共发表5篇论文,1篇主编评论及5篇评论。这5篇文章分别涉及到德国媒体对纳米科技报道的选择标准以及叙述,欧洲公众电视节目的审议,公民科学与公众参与的结合,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新技术应用给科学新闻记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主编评论则侧重于儿童科学教育方面。

大众媒体是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媒体报道的标准和媒体叙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第一篇文章通过研究媒体记者对常见议题的选择标准,并特别聚焦于纳米技术的相关叙述。通过与德国不同媒体记者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作者们得出的结论是以下的因素会影响科学新闻记者对话题的选择,即职业角色的看法,个人兴趣,新闻因素以及组织过程。同时记者们对纳米科技具有积极的看法,但是对科学证据的报道取决于记者们对纳米这个新兴技术的不同给看法(有益的/有害的),在探讨纳米技术的风险时,记者们特别强调科学的不确定性。

第二篇文章探讨了电视中的科学新闻。科学家在电视新闻中充当对社会,政策,医学和科学议题进行评论的角色。一般认为这些在电视中出现的科学家会给电视新闻提供一定的科学论据,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侧重于科学新闻的研究认为科学家和记者是两个不同的专业群体,他们对科学新闻的形式和内容持不同的看法。科学家对于媒体有自己的利益和考虑,比如参与学术领域之外的政治和社会议题,提升自己组织的知名度等。而记者们则倾向于利用娱乐因素和形式来满足受众。这种不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多大程度上出现在新闻中的学者作为科学传播人员能够发挥其作用,为了对此进行调查,作者们提出了要研究的问题:科学家是否给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作者们对电视新闻,媒体逻辑,新闻框架等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通过对西欧国家的每日新闻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抽样调查,最终获得了包括55档节目的样本(2006年28个,2007年27个)。进而通过三个步骤对这些节目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2006到2007年间,至少有一个专家在新闻节目中的发言时间占整档节目时间的1.5%。在话题和专家的专业知识方面,有三分之一的话题是和健康相关的;节目中出现的科学家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大学,因而专业知识和话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在科学家的贡献方面,分析表明科学家在五个方面对新闻节目有所贡献:提供全面的看法,即评估现状并提供专业的看法;解释,即提供背景信息,概念化某个议题或者提供分析;为某个话题提供具体的分析;提供具体的事实和数字,并最终提供研究结果;为一个话题提供多种信息。通过一系列分析,作者们最后认为科学家通常在电视新闻中不是作为“可见的渠道”出现的。同时新闻编辑人员可能只选择专家提供的众多信息的几个方面。作者们提出了专家在新闻节目中的三种类型:监护人,主要出现在健康相关的新闻中;发现者,主要出现在科技相关的新闻中;咨询者,主要出现在国内或者国际议题的新闻中。最后作者们认为在电视新闻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而这种结论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电视频道和渠道类型,包括不同的新闻类型,国家等进行正式的比较分析,作者们建议科学家和记者们应该共同努力来改进电视新闻的报道质量。

公民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是近期以来科学传播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第三篇文章的作者们以Open AirLaboratories 计划为例证探讨了如何把公民科学和公民参与结合起来。通过吸引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公民科学已经成为了公众参与科学的一个新兴方式。这被看作是促进公众参与科学,同时为公众进行授权并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一种双赢模式。通过对参与Open AirLaboratories 计划的科学家和传播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定性研究,作者们发现了可能会出现争议的三个潜在的危险区域。作者们发现虽然对公民科学项目的参与存在着价值,但是它似乎没有克服公众参与的一些问题。因而通过研究作者们建议对双赢的激情应该用更实际的期望来取代。

科学是一种艺术,同时科学传播也是一种艺术。本期第四篇文章探讨了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的科学传播。作者们认为科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艺术也一样。有些连接起科学和艺术的艺术装置要求观众积极地活跃起来。这些艺术装置有利于提高公众的认识,促进其理解,并且产生情感反应。因而本文通过公众参与模型来探索艺术装置和科学传播之间的关系。为了测试这些艺术装置的有效性,作者们开展了针对两个不同群体的科学传播。他们为第一个群体提供了一系列科学事实,而让第二个群体参与到艺术设置的创作过程中。研究结果显示,艺术装置确实提高了科学事实持续的时间。因而利用艺术装置可以看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可靠方式进行传播科学的一种方式。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科学新闻记者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第五篇文章分析了西班牙专注于科学报道的新闻记者在采用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方面的情况。通过利用人类学研究模型,本文选取了较大的样本,目标是评估这些记者们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新媒体以及改变了他们利用信息渠道的方式。同时还问道了被访者网络2.0是否会对新闻的质量产生影响。为了实现改善科学信息传播实践的目的,作者们提出了一些措施,包括加强对记者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强调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信息渠道的有效性,重新考虑信息专家的任务和权力。

很多科学传播活动都把儿童作为主要目标和对象,就好像儿童是科学传播的天然对象一样。而实际上,在参与科学方面,儿童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而对儿童的科学传播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并没有遵从同样的复杂性。因而本期的主编评论和其他几篇评论集中于探讨让儿童在科学传播中发出声音的机遇和挑战,即一方面儿童是科学传播的主要目标群体,另外一方面在科学传播从扩散模型到对话模型的转变中儿童则被排除在外了。主编评论中认为科学传播范围的变化意味着主要目标群体的变迁,即从儿童到成人。科学传播对话模式的核心是倾听受众的能力,因而作者认为如果儿童是受众的话,我们是否具有倾听他们的能力?而下一次PCST会议的主题则是“科学传播的社会包容和政治参与”,这也将有助于相关议题的出现。

在《倾听与授权:儿童与科学传播》中,作者提出欧盟第七框架中的SiS-Catalyst—儿童作为社会中科学的变革促进者的项目中希望可以探索有关在科学传播情境下倾听儿童声音的方法和模式,为他们提供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并在同科学建立关联的过程中为他们赋权,从而形成科学知识的归属感。

而在《基于儿童权利的方法让儿童参与科学决策》一文中,作者认为自从联合国大会出台《儿童权利公约》之后,各缔约国都同意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第12条)。因而尊重儿童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模式,而且是法律义务。但是对第12条的认知还存在着不足。很多人所谓的“儿童的话语权”并不能完全符合上述条款的内容。因而Lundy提出了一个模型,以使得义务承担着让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决策中来。根据这个模型,四方面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空间,话语,受众和影响力。本篇评论就是对这四个因素的综述,并总结了该模型的主要启示。

在《用领导性方法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和儿童参与》一文中,作者认为儿童大学是儿童科学传播的一种新兴方法和成功案例。这实际上是社会中的科学和科学中的社会的一个框架。从2003年开始,儿童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运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儿童大学能否帮助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认识到儿童也是一个相关的对话群体,同时对弱势群体也能更包容?它对教育政策是否具有影响?在高等教育机构和青少年之间建立双向对话的目标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同时也为科学、科研机构、科学传播和公众提出了一些新的机遇。

在《儿童参与科学传播》一文中,认为欧盟第七框架的项目目标是倾听儿童的声音并给儿童授权。在这个框架内,澳大利亚因斯布鲁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举行了一个培训会。本文的作者们对培训会参加人员为什么要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数据以及为什么他们认为儿童对参加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把这些结果同Junge大学咨询委员会的类似讨论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科学家和儿童用同样的方式对他们的经历进行了反馈,并且可以彼此学习。这种双向学习的模式可以有助于儿童大学这些机构的发展。

在过去两年里,SISSA媒体实验室设计并评估了两个给作为科学新闻记者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授权的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提升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的个人的、批判的态度。这两个群体分别“生产出了”一本杂志和博客,其中成人作为项目的推动者,而青少年则是领导者和成果的拥有者,《儿童作为科学新闻记者》一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66474.html

上一篇:Jcom2013年第二期概况
下一篇:2013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评审结果公布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