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起这个话题,是发现团队有些老师,基本不上学校或学院的官方网站。学校/学院有什么大事、喜事,甚至一些重要通知和政策变化,TA基本上都不知道,也不会去关心。可能的原因,是TA缺乏一种存在感。
“存在”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前者表现为人能够以实体出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后者表现为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具有突出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意识。
所谓的存在感,其实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并非物质上的填充。很多人强调物质生活富足,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所以他们缺少了存在感。
我们听到有说法,“存在感是刷出来的”。也就是说,孤独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举动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获取所谓的存在感。(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62791.htm)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存在感,会漠视群体。一所高校,几千人的教师队伍,很多教师其实是没有存在感的。因此,他们表现出不关心学校、学院的发展。学校再好,院士再多,学科评估取得再好成绩,科研大奖再多,经费飞涨,好像这些均与自己没多大关系。因为,这一切不能带给个人成就感。另外,自己的工资待遇也不会有啥变化,办公条件也不会得到多大改善。与我有关的,就是那“一亩三分田”,一切都得靠自己。继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均会慢慢远离集体,变得孤独。
“众人拾柴火焰高”,“劲往一处使”等,这些都是管理者们所期待的理想局面。然而,经常会听到领导说,这么大的集体,怎么做事的总是那么几个人。理由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做事与不做事一个样。普通人要惊天动地,又很难。默默做点小事,不会也不期待得到周围的多少关注。
因此,作为管理者,眼睛不要只盯着那几个“江、河、湖、海”、“百、千、万”类的“计划”内人才,应适当分配关注力给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使人人具有存在感。因为,都是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分母还很大,潜力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也需要存在感。一般而言,老师或导师总把更多的关注度给了那些成绩好的,科研强的,性格活跃的,多才多艺的。实验室里,一旦某个学生长期不被老师或同学关注,他会变得孤独,不关心周围及实验室的事情,慢慢也会变得消极怠工。因此,导师要经常关注那些缺乏存在感的同学,哪怕是平时的一个提醒,集体活动中的一次点名等。做的好的同学,会积极刷出自己的存在,让别人关注自己;而有的同学,则需要有人去助推,需要有人去多鼓励和挖掘。
个人拥有存在感,才会有责任心,才会努力,才会关注集体,才会不断进步...
科学网上,有的博主就很有存在感。所以,不断出好文、妙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