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核结构演化的全新观点,兼评最近的一篇PRL文章

已有 1267 次阅读 2023-2-8 11:25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PRL发表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工作,我看到后也略感失落,因为这里边要强调的东西也是我最近的工作所要呈现的,当然我所采用的是最近提出的新模型。这也意味着,核结构演化的新观念不知不觉之中在各种模型中全面展开,核结构研究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他们的研究依然是孤立的结果,而我们的研究已经似乎系统化的了。

       传统的核结构演化是基于这样的图景的。从幻数核出发,本身是球形核的。然后开始偏离幻数,这样就会出现球形的集体激发模式,当远离幻数的时候是长椭球,然后再接近下一个幻数的时候,出现了γ软核,然后会偶尔再出现球形核。这样的图景其实是很奇怪的,也是我早起很迷惑的一个事情,为什么长椭前边是球形的,而后边是γ软的,这种不对称是如何导致的呢?

    IBM的创立者之一Iachello对于球形到γ软核过渡区的临界核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E(5)对称性。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问题,而且非常漂亮。实验上,发现134Ba核很好的符合这一点。但是后来当我接触一些理论的计算和对实验的讨论的时候,这个原子核实际上处于接近下一个幻数的区域,也是就是它是一个从γ软到球形的临界核,这是非常奇怪的。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这个球形根本不是球形,而是一个扁椭球!我也正在写一篇文章,但是针对另一个核区来写的,当然我也意识到了Xe、Ba区也符合这个特点,而这篇PRL直接给出了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和以前的核结构演化的观念相冲突的,当然,这篇文章的作者没有直接写这点,也可能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新的核结构演化的观点,从长椭球开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能隙,理想中的原子核都是长椭球的,但是能隙的存在极大的修正了这个形状,导致接近下一个幻数的时候,首先出现γ软核,然后出现了扁椭!然后幻数,出现了大修正,然后出现了γ软,最后又回到长椭球。

     我可能是最先揭示出新形状演化的人,当然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出现在一些核结构的专家脑中,尤其是实验上揭示出球形核疑难的Garrett、Wood等人,但是由于他们缺少有效的理论,所以很难在理论上支持新的观点。

     正如我前边所说,核结构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哥白尼式的转变,虽然影响力达不到哥白尼的程度,但是这个转变的过程却非常相似。以前讨论核结构是从幻数的球形开始,然后讨论形变,而现在正好相反,从形变开始,然后讨论能隙对形变的影响,当然这种转变才刚刚开始。同时也伴随着一场开普勒式的转变,抛弃了完美的球形,转变成类似球形的γ软的形状。我相信这场变革终将意义深远,将会彻底的改变我们对终极理论的看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375352.html

上一篇:一把剑,七层塔,天地玄黄四榜单
下一篇:科学研究的基本功是求证
收藏 IP: 111.27.171.*| 热度|

3 王安良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