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已有 3008 次阅读 2015-10-22 10:06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

 

王佳欣文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发表; 黄安年的博客发布;20151021加拿大温哥华时间发布; 22日早上北京时间发布

 

[按:本文原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网站/20151018。现在在黄安年的博客发布,感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美国史博士研究生王佳欣评论。]

黄安年教授与李炬先生合著的《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以下简称《沉默道钉的足迹》),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是继《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06)、《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0)之后,又一钩沉早期赴美华工历史的匠心之作。全书以图为主,以史为基,前承“道钉”系列著作对具体史实的挖掘解读,后展公共史学之效,专业学者与普罗大众均可从中获取汲养。

著作以序言为先导,将主题凝练为二十个课题,其中对于“华工赴美身份——自由移民抑或契约移民”、“华工具体承担工种”、“华工遗骸处理,墓地何方”、“赴美华工的村志家谱”等问题的提出,展露出这本图集的学理抱负。紧随其后的12幅跨页大片更是在视觉上给予读者以震撼与冲击。由“修路缘由”、“开路先锋”、“探寻足迹”、“.缅怀道钉”四部分组成的正文吸纳了中美两国最新研究成果,呈现出早期华人赴美务工的生活图景,构成了中美近代化进程中合作共建的历史一幕。

总结起来,本书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深切的现实关怀。著者之一黄安年教授,早于1979年即在《世界历史》上发表《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一文,论及美籍华人之于美国的贡献。并于1998年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华工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相关论文,但“这些主要是出于学术研究需要的驱动”。直至赴美接触到早期华工在美生活的相关图片与资料,这种研究需要才开始转化为个人使命,“成为‘沉默道钉’的志愿宣传员”,执笔为赴美华工的贡献发声呐喊。另一位著者李炬是一位退休的信息技术行业的工程师,十岁起便由父亲指导学习摄影,“酷爱研究系统性历史照片”,“从2012年起,曾4次沿横贯美国东西两岸的中央太平洋铁路自驾游,一路寻览当年铁路老照片的拍摄机位,然后进行对比拍摄”。他与妻子多次自费往返于中美之间,所付诸的努力与辛劳无需多言。两位学者由同一主题引发的创作热忱不仅使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也使个人的生命体验在作品中得以延展,呈现于读者眼前的不仅是华工在美的沉浮命运,也是作者在其中赋予的深切的现实关怀。

   二、强烈的历史呈现力。全书近600幅照片均经过作者反复对比、考察,在文字介绍与照片排列上面彰显历史的叙事性。在照片拍摄过程中,李炬先生就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查阅、翻拍了数量众多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官方摄影师阿尔弗雷德·哈特(Alfred A· Hart)当年所摄的图片,并依据提示寻得先辈摄影师拍摄的原机位,进行对比拍摄。与此同时,他寻访了华工曾工作的土地以及重大事件与灾难的发生地,在“冻得手都掏不出来”气候下切身体会到施工的艰难。在见证“火车从75度角的山崖上通过”时感受到“华工在悬崖上打眼放炮的危险”。这些创作体验尽数呈现于书籍内以图叙史的结构中,其中以书籍第三部分“探寻足迹”一章体现最为明显。在这一章中,于档案内被“寥寥数笔”粗疏勾勒的华工身影,于历时的建构中呈现丰富的面相,不管是照片显示的华工后裔举办的纪念活动,还是肖像背后蕴藏的人生故事,均从记忆的角度展现着早期赴美华工对整个华人世界的广泛影响。与此同时,作者深入侨乡对其族谱、家谱和村志的收集拍摄也使得这部著作成为一部难得的为职业史家提供索引的原始资料汇编。

   三、多层的社会效应。本书于2015年付梓出版,4年之后,到2019年即为华工建成太平洋铁路150周年。“愿2015年成为唤醒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探寻‘沉默道钉’的一年”,“到2019年,希望我们能用更多的探寻成果告慰那些‘沉默的道钉’和他们的后裔”——是作者对于书籍出版所引发的社会效应的寄望。雅俗同赏作为书籍创作的基调,在受众层面上既考虑到史学专业的学生、学者,亦将视野投向普通读者大众,在社会多个层面引发反响。一方面,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历史创作通俗化;另一方面,在创作过程中,所涉及问题方方面面,所结成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各个媒体社交平台即时发布,在推动社会关注的同时,与各层面读者广泛互动,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社会效应。

  《沉默道钉的足迹》的出版,是黄安年教授“沉默道钉”系列的最新成果,是研究美国华工历史的一部形式新颖,匠心独运的佳作。一直以来,黄教授秉持着老一辈知识分子勤奋求知的精神,笔耕不辍,也激励着后辈学子摸索前行。希冀这部新著的出版,迎来更多相关著作的诞生,使得黄教授与李先生潜心编纂的初衷得有所偿。

*2015914《人民政协报》第11版(学术讲坛)《从18652015——<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撰述小记》,转引自2015913晚上美东时间;14日上午北京时间发布黄安年博文。

*2015925中国侨报《中国摄影师沿太平洋铁路寻觅华工曾经足迹(图)》,转引自2015926黄安年的博文

*2015925中国侨报《中国摄影师沿太平洋铁路寻觅华工曾经足迹(图)》,转引自2015926黄安年的博文

*2015914《人民政协报》第11版(学术讲坛)《从18652015——<沉默道钉的足迹——纪念华工建设美国铁路>撰述小记》,转引自2015913晚上美东时间;14日上午北京时间发布黄安年博文。

http://www.ahrac.com/xsdt/35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930002.html

上一篇:我们已经平安抵达温哥华
下一篇:沉默的力量
收藏 IP: 64.114.24.*| 热度|

1 李兆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