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61年前的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
推荐侯仁之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年1月30日发布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61年前的文章《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年--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首都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发表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知识编辑委员会编辑的《地理知识》(1953年1 月号)上,很值得一看。这里发布的是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出版的《兰台参阅》2003年增刊第1期上转载的文章影印版。
文章说:“通常我们说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近五个朝代建都之地,这五朝指的是辽(916~1125)、金(1115~1234)、元(1279~1368)、明(1369~1644)、清(1645~1911)。但是辽朝只把北京作为陪都,并没有真正在这里建都。真正在这里建都的,不始于辽而始于金。《金史》海陵纪有如下的记载说:“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迁都诏中外,改燕京为中都。” 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开始,燕京就是北京在当时的名称,正式建都之后,改称中都。贞元元年合公历为1153 年;三月乙卯合阳历为4 月21 日。所以到本年4 月21 日,正是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纪念日。”
文章谈到的两件事是:“第一,劳动人民如何在一片荒凉大地面上开辟了今日北京城的中心区域;第二,劳动人民又如何为缺乏地上水的北京城开辟水源。这是我们纪念首都建都八百周年的时候,所首先应当注意的。”
侯先生61年前专门谈及的两件大事,在今天看来还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会的前提下,如何保存好文化古都北京城;第二,如何开辟北京水源并将北京建设成宜居的节水型城市。
照片12张是照片版
在这以前照片传不 出去,现在终于可以上传了!,辛苦技术人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侯仁之和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9 15:33:49 2007), 站内
侯仁之和北京历史地理研究
五十年代我负笈燕园之时,侯仁之先生是北大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那时,他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不久,但已是很有名气的历史地理学家了。他是l949年9月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回来后即应梁思成先生之请,参加了北京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工作,研究北京城市的历史地理状况。同时,他担任了燕京大学副教授,后升为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到了北大。我常从报刊上读到侯仁之先生那文笔优美、通俗易懂的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他在《旅行杂志》、《地理知识》这些读者很多的杂志上常常发表这方面的文字,那文字皆如散文一‘般优美耐读。我记得,来北大之前,我在1953年1月号的《地理知识》上读到他那篇有名的《迎接北京建都八百周年》的长文,他以轻松隽永之笔,描述了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北京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一片荒凉的地面上开辟了今日北京城的中心区域;二是为缺乏地上水的北京城开辟了水源。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自然地理环境,更觉北京之古老和可爱。而那时,我是一心一意要去北京读书的,所以也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进入北大后不久,我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他的《我们学习在伟大祖国的原野上》一文,那是写他率领北大自然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在野外实习的见闻和收获。他在文章中写道:“从祖国辽阔而广大的原野中回来,觉得校园更幽静更美丽了。”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得以识见到侯先生的丰采,也昕到了他那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讲话。他讲话时·喜欢用“我们伟大的祖国”这个极其神圣和令人自豪的字眼,他说这几个字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这种感情似乎就是从他总是在祖国大地上走来走去中自然生发出来,因而使人感到他说的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套话,而是包蕴着无限丰富的内容,是从心灵深处进出来的。在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刚刚创建的那个时代,这样的语言是极富魅力的。
那时,侯先生不过四十三四岁年纪,他是著名的学者,又是一位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他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的委员。他总是如青年般朝气蓬勃,热气蒸腾。他有着诗人的气质,易激动,满怀激情,讲起话来声音宏亮,富于鼓动性,很适合青年学生的口味。他住在燕南园,我常见他从林木荫荫中疾步走出,胁下夹着个黑皮包,昂首阔步地走在未名湖畔的石径上,发出蠹蠹的声响。他看见学生总是微笑着点点头,有时也答上两句话,又匆匆离去。他那宽宽的前额,黑边眼镜下含笑的眼睛,流溢着青春的光彩。
侯仁之先生1911年出生在山东省武城县一个贫寒之家,他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读高中时到了济南,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l940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从他来到北京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对北京这个文化古都的城市历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志于以此做学术研究课题。l946年,他去英国利物浦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德贝教授,攻读历史地理学,194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他学了历史学和地理学两个专业,回国后便开始了历史地理学特别是北京的历史地理研究,这便成了他终生不辍的学术归宿。
他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是成就卓著的,五十年代初,他就已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城市历史地理以及沙漠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创造性的成果。1950年,他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成为本学科的权威之作。
对城市发展的纵深研究是晚近兴起的一个新学科,而研究者的学术视角又多有不同。美国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是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发展,探讨城镇建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城镇规划和城镇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正确原则。而侯仁之先生的研究视点是放在对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演变的考察上,从而探寻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城市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这是一门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姻的边缘学科,侯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做这件工作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他的这项研究,是为改造北京、建设新北京提供历史的科学的依据,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业。他对北京历史地理的深入研究,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许多关键性问题,从而为北京旧城的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提供了许多原则性意见和建议,他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北京同l949年以前的旧北京进行一番比较,一定会为她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侯仁之先生付出了多少智慧和心血,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
侯先生孜孜不倦于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同时,又热心于科普读物的著述,他写过不少通俗地解释与介绍地理知识和现象的著作与文章,后来,他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了《步芳集》等书。他的这种想法和实践,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兴趣,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种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与其弟侯硕之同出一源。他的胞弟侯硕之小他四岁,聪慧早熟,两人出身于贫寒之家,皆自幼好学,学习成绩优异。侯硕之于三十年代初就读于天津市一所由英国人办的新学中学高中部,三年中年年考第一名,毕业时他的成绩打破了该校建校30年的纪录。他把学校奖给他的英文本《宇宙之大》翻译出来,l935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他译这样的科普读物,是为了给像自己一样热爱科学的青少年去读的。侯硕之于l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曾对哥哥侯仁之说:“越是真正的通俗读物,越是要由专门的学者来执笔。但是一般专家学者,又往往自诩高深,不肯为青年及一般读者作通俗的介绍,这就是真正优秀的通俗学读物特别缺乏、而又特别需要的原因。”侯硕之于1942年11月20日在陕西凤翔被杀害,年仅27岁。侯仁之常常想着弟弟生前说过的话,便抱定主意,在研究工作中选择一两个主题,把研究成果用通俗的文字写出来,他选择的主题就是“北京的历史地理”。后来,他果然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如《北京城的沿革》、《八百年来劳动人民改造北京地理环境的两件大事》、《北京最早的水库昆明湖》、《开辟首都水源的一个历史性的新胜利》、《华北大平原的故事》、《从丰沙线到官厅水库》、《明十三陵》、《十三陵的水》、《记北京大学校园》、《沙滩的红楼》等皆是。这些普及性的文章,既真实地揭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渊源,给人以历史知识,又对青年人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读了他的文章,人们会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首都。
由于专业工作的需要,也出于个人的志趣爱好,他常常在祖国的大地上旅行,他的踪迹踏遍大江南北、高山大川漠平原。他的旅行当然不是如一般人那样只满足于流连山光水色,而是为了考察祖国的地理,他步芳探幽,尔后则著写华章论述祖国的壮丽河山。
除了研究北京城市的历史地理,他还特别关注着对西北沙漠地理的研究。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召开了“西六省区治沙漠会议”。制定了改造沙漠的规划。侯先生也积极参加了这项改天换地的工作。他常在暑假期间,带着助手和学生,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去考察,不顾酷暑风沙。他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实地考察中,揭示了由于历史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导致了沙漠化这一重要原因,从而为沙区的治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论据。而且。他在考察和研究中,确立了沙漠地理这个学科的概念,成为这个很少有人问津的学科的开拓者。
此外,他还从事中外城市历史地理的比较研究和地理学史的研究,且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几十年来,侯仁之先生在教学与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开拓,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他在1962年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中,深刻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任务、历史地理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野外考察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他自己一直在努力实践。1959年,他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1962年,主编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等,他为这两部著作写了序言。他的主要著作有《历史地理学四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上的北京城》、《步芳集》、《燕园门学集》等。他还主编了《北京历史地理图集》一集、二集。
侯先生如今年事已高,但从他身上仍可看到那种生气勃发的进取精神,他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著述。他担任着北大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图集编辑委员会兼国家历史地图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历史地理学主编,中国地理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略顾问组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史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侯先生忙了一辈子,耄耋之年仍在忙,但他又总是那样神采奕奕,容光焕发。
--
且小知不及大知,固其宜也。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248.62]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groups/sci.faq/Geography/6/geographer/modern/hourenzhi/M.1183966421.8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