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体验纵贯南北的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10月7日14:00—16:40)(二)

已有 4973 次阅读 2007-10-7 22:01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07-08)

体验纵贯南北的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10714001640)(二)

 

黄安年文   发表;2007107

 

今天下午14时纵贯南北的北京地铁五号线开始试运行,我有幸赶上第二辆由天通苑北开往丰台宋家庄的列车,沿线我在雍和宫、东单、崇文门、刘家窑站短时下车,接着继续前进,最后到达终点站,如果中间几站不停则只需要5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贯通全线,大大缩短了由天通苑进入北京市中心和南城的时间。往常由天通苑到东单没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休想,现在天通苑北站到东单只需要35分钟左右的时间,连同坐432公交车到天通苑站,或者乘新开的522公交车到天通苑北20分钟在内,也只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这就极大地缩短了北京市中心和昌平东部的距离,推动五环内外经济适用房密集地区天通苑及其周边地区的大发展,曾经被称为“阿富汗”“脏乱差”“交通大堵塞”的天通苑,由于地铁5号线的开通,大大缓解了行路难的困境。由天通苑及以北的昌平地区向北京东南方向的活动由于地铁5号线的开通比往常单项出行时间每次节省了一个多小时以上。

 

在车上,我听到乘客对地铁5号线的一片赞扬声,普遍的反映是方便了出行,减少了交通费用,过去我们去一次通县土城单程至少要两个小时(乘车到立水桥坐13号线到东直门,转2号线到建国门站转1号线到四惠站再转八通线到土城),其中单地铁票就要花7元,现在不仅时间缩短了而且轨道车费只需2元。我听到两位年轻人的对话:“听说两元钱可以任意转车是吗?”“是的”,“不可能吧”“真的是这样的。”“那我就不开车了!坐车太方便了。”还有一位老公交对我说:“现在算是找到了感觉,还是要多发展轨道车才对。”是这样的,有了轨道车的大发展,就拓宽了北京和周边卫星城的密切联系,使北京不再限于三四环之内,以纵贯南北的北京地铁五号线为契机,在短期内使北京建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轨道网,同时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北京的交通壅堵状况。

 

我是在下午130分骑自行到天通苑北站(天通北苑以北,即太平庄北)的,在离东一区环岛往北边不到500地方就看到今天新开的522路公交车的新车牌,直达地铁5号线终点的天通苑北站,骑车到那里150分。一看南线有近2000人在排队,而北线排队人不到百人。我放下自行车就从北线排队进入车站,因为持有一卡通无需再购票,只需划卡,这样我就赶上了第二辆试运行的车。就我首次往返天通苑北——宋家庄,其间在6个车站停留的1415-1635分的时间里,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北京的5号地铁线行驶车辆已经超过了我在美国纽约、费城、波士顿、旧金山等地所乘的地铁车辆,也比上海、天津的地铁车辆要强。不仅全线27多里23个车站建筑风格各不相同,而且立水桥站换乘13号线、雍和宫站换乘2号线、东单站换乘1号线、崇文门站换乘2号线使现有地铁线连成一片。5号线地铁细微地体现了人性化。原来的地铁一根柱只能牵带三四个人,现在一根柱周围增加了三小根,则可以多增加四五个人。整个地铁车厢间是联成一体的。地铁的每个车站也为残疾人划出了专用道。地铁内外陪有电视随时播送最新信息。地铁车站的封闭感应管理安全屏障门避免了万一拥挤跌入轨道事故的产生。车厢内和车站内的各种显示屏把进出路线、转乘途径、需要的时间标示得清清楚楚。

 

坐乘地铁在四环以外是在地面上行驶的。从天通苑北到惠新里西街北口站前,我们目睹了天通地区高楼大厦林立,大型商场不断兴建,在这个拥有十多万居民的北京最大居民区充满活力,欣欣向荣,这在我们坐公交车时是难以看到的,和纽约轨道的城郊相比也是一种不断向上的态势。

 

(一)为2007107日下午地铁5号线开始试运行时即时拍摄的图片25

(二)以下为2007107日下午地铁5号线开始试运行时即时拍摄的图片2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511.html

上一篇:体验纵贯南北的北京地铁五号线的开通(10月7日14:00—16:40)(一)
下一篇:在喀什高台民居家作客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