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师范学院校友风采:吴福祥
推荐张定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1月14日发布
(按:本文为首发)
校友风采录
吴福祥
吴福祥,著名语言学家,1985年合肥师范学院(原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汉语语言学及理论语言学研究,著有《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吴福祥卷》等专著二十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在语法化、汉语历史语法、汉语方言语法史以及南方民族语言语法演变等方面,他的研究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语法化和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等领域,他的很多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贡献,成果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被认为是国内语法化研究和历史语法研究的领军人物。南开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东亚语言学报》(法国)、《民族语文》、《古汉语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等杂志编委。曾应邀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进修和交流,并于2005年3至9月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担任合作研究教授。
2005年月 日,安徽教育学院(现合肥师范学院)建校50周年庆典活动在安徽大剧院隆重举行,作为唯一在主席台发言的特邀校友,吴福祥研究员代表广大校友,对母校的栽培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勉励学弟学妹刻苦学习,探求真理,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人生一世,总得要做点事情
1980年,吴福祥专科毕业后分在怀宁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担任高三复读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颇出意料的是,这位比班上不少学生还要小几岁的年轻人,顶着压力,带领学生创造了超越以往的辉煌。1983年,他怀着考研的梦想,考进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进修本科。在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去书店买了一套许国璋《英语》和一本英汉小词典,几乎从零开始自学英语。跟很多中文系的学生一样,吴福祥也有古典文学的情结。不少人出于兴趣,报考了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并得偿所愿,可谓人生幸事。然而面临专业的选择,吴福祥放弃了兴趣。当时,全国研究生考试的时间是每年2月份,这就意味着要在毕业之前考研,最多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备考。而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上课之余要将英语自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生公共外语的水平,还要准备专业课和政治课的复习。正是在这种压力下,确定报考专业时,他唯一的标准就是专业课中需要背诵的内容最少。于是,西南师大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是最理想的报考单位,因为该所汉语史专业训诂学方向所列专业课记忆内容相对较少、招生名额相对较多。1985年,吴福祥成为该所所长李运益教授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语言学的学习和研究生涯。可以说,他当初选择语言学专业主要是源于压力而非兴趣。有人问他为什么后来以语言研究作为目标并能坚持下来,他说那纯粹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发现自己在别的方面有什么特长。“人生一世,总得要做点事情。既然你做不了别的,那就只好做语言学了。”
焚膏继晷,博闻强识恨书少
语言学界了解吴福祥的同行都知道,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一个近乎语言学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无论是汉语历史语法、语法化,还是汉语方言语法、南方民族语言语法等,这些领域的流派学者、理论方法、文献材料,他都能随口道来,如数家珍。这首先当然归因于他的超强度的阅读,同时也离不开对研究文献的融会贯通。
在硕士阶段,他年少气盛,志向远大,整天啃着训诂文献和小学名著,同时花了大量时间研读语义学文献,梦想着将来写一部《古汉语词义学》这类“熔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义学于一炉”的“专著”。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将这个梦想彻底击碎:硕士毕业后,他阴错阳差地被分到安徽中医学院办公室做了四年文字秘书。那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心境去做专业研究,专业几近荒废。直到1992年,他考上中国社科院语言所所长刘坚教授的博士生,成为刘坚先生的关门弟子,从此重回书案,一心扑到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上来。读博期间,虽然选题为敦煌变文专书语法研究,但他不囿于此,而是以变文为立足点,上溯魏晋南北朝,下探宋元明,把断代专书的语法研究纳入语法史的轨迹,阅读面可想而知。与此同时,他开始接触并大量阅读语法化理论方面的文献,一举成为国内该领域着力最勤、用力最深的学者。1996年,吴福祥应贝罗贝教授的邀请访问法国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在巴黎期间,他和正在巴黎休假的东京大学教授柯理思女士讨论学术时,对方作为一位外国学者,对汉语方言语法了如指掌,而他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者却常常一问三不知,当时他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回国后,他就开始系统地阅读方言研究文献,立志透过那些共时的方言状态窥见其间的历时关联和演变过程。2001年,吴福祥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开始关注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他将接触语言学的前沿成果介绍给国内,同时身体力行,将南方民族语言特别是侗台语语法演变作为研究课题,引导和推动了该领域的进程。
在研读主攻方向诸多文献的过程中,吴福祥触类旁通,对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文献也广泛涉猎。廿载苦读,他已辨门径,得窥堂奥,当初的“压力”在语法的自由王国里逐渐消融。
筚路蓝缕,蔚然成荫惠后学
在学术史上,常常某个学科发展到一个转折点时,机遇往往垂青于怀有学术勇气和抱负的智者。吴福祥涉猎的领域颇多,幸运的是,但凡他属意的领域,他似乎都顺理成章地成了该领域的“代名词”或公认的“领军人物”。比如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他的专著《敦煌变文语法研究》是海内外研究近代汉语语法和汉语历史语法学者重要的参考书,“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坐标”,有位著名学者曾在课堂上称他为“当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第一人”。再如他迄今为止用功最深的语法化研究,他发起并主持召开了六次“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及其论文集《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如今已成为中国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学界笑称“不谈语法化,就显得没文化”,影响可见一斑。他发表的关于南方方言语法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被誉为“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理论追求上的杰作”。他还是中国大陆最早介绍并践行语义图研究的学者,其研究与世界语言学界同步。
近十多年来,吴福祥不断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综述,向国内同行介绍国外的最新成果。他奖掖后学,带领了不少年轻学子走进治学的殿堂。他认为,现在的语言学专业书籍(包括中文和外文)太多,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体可分三类:一是绝对必须读,二是绝对不能读,三是可读可不读。他给学生开列精选的阅读书目,并告诫他们应该多读那些绝对要读的文献;那些可读可不读的专业书籍,益处不大,读了徒费时间;读了那些绝对不能读的文献,不仅浪费了宝贵时间,而且还可能会受到误导或不良影响,导师还得额外做“匡谬正俗”的工作。论文的选题上,他根据学生的资质和特点给他们直接提供题目,确保选题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从学术价值上看,这种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成果,后人的研究一定绕不开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