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参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遭遇闭门羹

已有 2813 次阅读 2014-11-6 07:10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参观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遭遇闭门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1月6日发布

 

从报纸和电视媒体上获悉,期待已久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最近开馆,记得该馆馆长在今年9月上旬中山大学举行的北美铁路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曾来到会场与部分与会代表短暂见面,欢迎与会学者有机会来北京参观博物馆并为博物馆献计献策,并留下名片。,我也获悉一些华侨捐赠了实物,一些艺术家为博物馆捐赠了创作的精湛艺术品。

今天上午曾三次沿着当年华工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足迹探寻的李炬先生来我家议事,我们商定下午去中国华侨博物馆参观,看看博物馆如何反映美国铁路华工的历史贡献的,我也想看看广州美术学院画家杨学军捐赠的反映铁路华工贡献的《开路先锋》雕塑摆放在哪里?

我们没有随身携带馆长名片,心想既然已经刚开馆不久,又不是星期一,一般博物馆闭馆,博物馆开放没有问题。没想到开放不久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今天却闭关了,我俩吃了闭门羹。问了门卫为何闭馆,门卫称APEC会议期间需要整理。又问:社会休假是7日才开始的,今天才5号怎么就闭馆了,门卫未予答复。门卫还说,你们年底来看吧,这更使我感到惊愕,怎么刚刚报道了开馆要一停那么长时间?

**********************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

2014-11-05 13:52:38来源: 中国文物网

摘要:中国首家国家级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近日在北京建设完工并举行落成典礼。截至目前,该博物馆收集了海内外侨界逾5000位捐赠者的14000多件藏品,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捐款50万元人民币倡…

推荐关键字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嘉庚福建侨领

  中国首家国家级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近日在北京建设完工并举行落成典礼。截至目前,该博物馆收集了海内外侨界逾5000位捐赠者的14000多件藏品,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捐款50万元人民币倡议兴建,今年正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择此时开馆亦是为了纪念和告慰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侨界先贤们。

(责任编辑:陈颖)

http://news.artron.net/20141105/n673470.html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

2014年110408:44中国青年报

0 分享添加喜爱打印增大字体减小字体

  《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04日09版)

  本报讯(记者桂杰)中国首家国家级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近日在北京建设完工并举行落成典礼。截至目前,该博物馆收集了海内外侨界逾5000位捐赠者的14000多件藏品,收到捐款4000多万元。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1960年捐款50万元人民币倡议兴建,今年正值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择此时开馆亦是为了纪念和告慰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侨界先贤们。

  (原标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馆)

http://news.sina.com.cn/o/2014-11-04/084431090663.shtml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华博的那些人与事

聂传清

20141028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华博的那些人与那些事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外景。

  “华博终于在10月21日开馆了。现在再去谈建馆如何艰辛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我给你们讲讲那些捐赠者的故事吧。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馆藏才真的有特点,有看头,有意义。”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说。

  10月22日,开馆的第二天,记者专访了他。他认为,华博是一个有着鲜明“侨”特色的国家级专业展览馆。

三个特色

  如何通过文物来勾勒华侨通史,如何通过文物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贡献,如何通过文物让人们来了解这样一群人,是摆在华博面前的难题。化解这些问题,就形成了华博的特色。

  “从展陈大纲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体例问题,是用编年体还是用专题体?”黄纪凯认为,华博的第一个特点,是打破了两个体例,又结合了两个体例。

  走入华博,你会看到,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这个部分用的是编年体。通过观看第一部分,你会对“华侨”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把握。后三个部分用的是专题体例,分别是“海外生活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建设”、“中国侨务”。这三个部分叙述的原则是,以讲海外的为主、国内的为辅,用空间隔离的办法,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条理不清楚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大规模地使用了场景复制的手法,表现华侨在海外的生活。如反映华侨在海外求生活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就复制了裁缝、厨师、理发师的生活场景。反映侨社的“三宝”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展现了侨团林立、侨校遍布、侨报侨刊多的情景。

  第三个特点是“第一次集中表现华侨在海外的贡献”。黄纪凯认为,这是一个如何看待华侨这个群体的问题。我们说,华侨给当地人做了许多好事,比如修铁路、挖金矿,这样说还不够,他们还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环境。比如,在美国,华人汽车公司和当地汽车公司竞争,降低票价,就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他们引种多样化的蔬菜,给当地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改变。黄纪凯认为,“华侨对海外的贡献,可以说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

择时开馆

  “华博开馆的日子为什么选在10月21日呢?因为这天正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的日子。”黄纪凯说,“择此时刻就是为了纪念和告慰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侨界先贤们。”

  1960年,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捐款50万元人民币,倡议兴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005年国家重启兴建。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座博物馆?陈嘉庚先生说:“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等重要。”他认为,博物馆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博物馆的对象则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一般平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的常识。”

  他说,“博物馆的效用这样宏大”,“我是华侨,很希望侨胞也来尽一部分责任”,“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这样,“既可给国内人民共应用,也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

  在华博落成典礼暨开馆仪式上,中国侨联主席林军致辞时表示,要把博物馆打造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阵地,海内外侨胞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

  黄纪凯认为,这也是中国侨联、中国侨界4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建设华博的原因和动力所在。

心灵洗礼

  2005年,国家重启兴建华博,海内外侨界反响热烈。目前,捐款、捐物者超过5000人,累计捐款4000多万元,捐赠藏品1.4万多件。各级政府先后投资3亿元。

  黄纪凯表示,华博的建设始终牵动着国内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心。“华博已征集到的文物,都是由华侨华人自愿捐献的。目前,他们的捐献活动仍在继续。可以说,华博是海外侨胞感情认同和感情寄托的平台,是联系海外侨胞的文化窗口。”

  对于征集到的文物,黄纪凯如数家珍。“征集到的文物中,有图片、档案文献、书画、实物等,它们充分反映了华侨在各历史时期在海外生活的状况,反映了与当地文化碰撞、冲突以及融合的过程。”

  招思虹女士从美国赶来,出席了开馆仪式。自2006年至今,美国旧金山侨胞、专栏作家招思虹女士及其《金山之路》读者团队、个人已累计向华博捐赠文物逾2000件,是目前捐赠最多的团队和个人。在博物馆展厅里,看着自己和同事们捐赠的华侨文物、文献,招思虹感慨万分。她说:“我们捐赠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生活用品,或者每一件海报,每一件东西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我们希望,在这里,透过我们捐献的文物,静静地向大家讲述华侨奋斗的故事。你看,在这里展示的有很多华人参加抗日救国捐款的收据,说明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

  美国《侨报》日前发表文章称,华博的开馆,让华侨华人又多了一个讲述自己故事的重量级平台。“游子们”满怀对故乡的惦念,争先恐后将见证了自己海外奋斗过程的物品贡献出来,让华人历史通过这一“国家级”平台得到展示:金山箱里,装着“金山客”们少小离家远赴他乡打拼的辛酸;橡胶树下,滴满了南洋橡胶工人生活的辛勤;提线木偶上,见证着华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硕果……那些“侨”的面孔或许早已消逝,但赤子之心却伴随藏品“归故里”。

  黄纪凯说:“接受或观看这些无私的捐赠,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聂传清)

http://art.people.com.cn/n/2014/1028/c206244-2592100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1456.html

上一篇:珍贵的金代铜镜馆展品一览(三)
下一篇:有感于三天来北京汽车上路显著减少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