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方两造“三星一梭”简要比较
受权发布易鑫鼎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2月16日发布
这里发布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易鑫鼎教授的短文,感谢易鑫鼎教授授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易鑫鼎教授著有《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梁启超选集(上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年12月第一版;《梁启超和中国现代文化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论语集义新编索解》,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1日第1版。并在新浪开易鑫鼎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ixindin
********************
这个题目的名称,是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的一段论述启发我而形成的,他在该书上册第37页底部这样论述道:“孔子颇似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本亦是“智者”。其不同在他不向学生收学费,不卖知识。他对于宇宙问题,无有兴趣;对于神之问题,接受传统的见解。孔子亦如此,如上文所说。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希腊人为己任。孔子亦然,所以有“天生德于予”(《论语 ·述而》),“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 ·子罕》)之言。苏格拉底以归纳法求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孔子亦讲正名,以名之定义,为吾人行为之标准。苏格拉底注重人的道德的性质。孔子亦视人之“仁”较之“从政”之能力,为尤重。故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虽许其能在“千乘之国”“治赋”、“为宰”、“与宾客言”,而独不许其为“仁”(《论语 ·公冶长》)。苏格拉底自己未著书,而后来著书多假其名(如柏拉图之对话)。孔子亦不著书,而后来各书中“子曰”极多。苏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经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之发挥光大,遂为西洋哲学之正统。孔子之宗派,亦经孟子、荀子之发挥光大,遂为中国哲学之正统。此但略说,下文另详。即孔子为中国苏格拉底之一端,即已占甚高之地位,况孔子又为使学术普遍化之第一人,为士之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系其发扬光大者;其建树之大,盖又超过苏格拉底矣。“仅就上述所论,就已显示出中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和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是东西方文化史上极其相似的两造“三星一梭”的“星座”。这是历史偶然性的反映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巧合呢?
我对于冯友兰先生开阔的思路,是很佩服的,对他的上述行文却有些不同的看法。一是孔子生卒于前551年~前479年,苏格拉底生卒于前469~前399年。比苏格拉底大了近百岁,以“齿”为序,冯先生的行文应该改成“苏格拉底颇似孔子”,这样才比较恰当。其次,他强调了苏格拉底“不向学生收学费,不卖知识”,言外之意贬了一下孔子。其实冯先生是受了朱熹《四书集注》的影响,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 ·述而》)中的“束脩”两字解成“贽见礼”了。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 孔墨的批判》一文中,更把“贽见礼”的“十小条乾肉”随意改成“十小条乾牛肉”了,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拙著《论语集义新编索解》对此有详解,可参看)许多《论语》旧注家都受“朱注”影响犯了同样的错误。黄式三《黄氏后案》称:“自行束脩以上,谓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带脩饰之礼,郑君注如此,汉时相传之师说也。”(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按“朱注”说这“贽见礼”虽然“微薄”,像颜渊、原宪等穷孩子,也是很难办到的。依郑康成(即“郑君”)的解说,就很合情合理。这样看来,孔子“教育学生不收费”是天下第一宗师,比苏格拉底早了百来年。此外,就是如何看待“神”的问题。梁启超在《孔子 · 鬼神 · 祭礼》中说,“孔子教人,说的都是世间法,不是出世法,所以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先进》)这是对于现实以外的事,纯然持消极的态度。然则,孔子到底主张有鬼呀,还是主张无鬼?我说,孔子所持是相对的无鬼论。他以为鬼并不是没有,但不过由我们的业识造出来。孔子说鬼神,全是哲学上的意义,没有宗教上的意义。《易经 · 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几句话最精到,精气为物,说的是鬼之情状;游魂为变,说的是神之情状。鬼者归也。精气是有形的,即佛法中之色蕴。据近世科学的理论,知道物质不灭,所以说精气为物,游魂是无形的,即佛法中之受想行识四蕴,常为业力所持,流转诸趣,所以说游魂为变(参见章炳麟著《菿汉微言》)。孔子说的鬼神情状是如此,直可以谓之绝对的无鬼论。然则,他为甚么又极重祭礼呢?自来圣哲施教,每因当时习俗而利导之,《易 · 彖传》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所以孔子利用祭礼为修养人格、改良社会一种手段。但孔子虽祭,并不认定是有神,所以只是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说,‘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论语 · 八佾》)这分明是主观的鬼神,不是客观的鬼神了。”为什么祭礼可以为修养人格的手段呢?作用就在斋戒。“(见《饮冰室专集》之三十六)孔子这种“世间法”,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清爽的风气,是很可贵的,万万不可忽略的。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对于“神”,可不只是“接受传统思想“,在某些地方,他是过分夸张和拓展了。比如他说,“人的身体有一种非常美好的和它的目的极相吻合的结构,因此,我们不得不认为人是神的预想的对象“(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6页)。即便他是如此夸张神的效应,最后却以不尊重“雅典神”而被处死了。故有论者指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一个神秘主义的迷团,显然是合乎逻辑的推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