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濤著《從窈窕到苗條:漢學巨擘與《詩經》《楚辭》的變譯》提要
推荐洪濤著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1月8日发布
2013年凤凰出版社出版了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洪濤博士新著《从窈窕到苗条:汉学巨擘与《诗经》《楚辞》的变译》。洪濤博士说,此书的重心是“域外汉学”(又称“海外中国学”),主要关注英语世界的汉学大师(略涉及日本和瑞典的汉学), 尤其重视与指涉、释义、翻译等课题。本书的“汉学”,既指与“宋学”相对的“汉学”,又指海外的中国学。作者特别重视清代汉学的治学精神:溯渊流、遵古训、重证佐、轻臆说。作者以清代汉学家的治学精神为起点,联系西方汉学家Bernhard Karlgren、Arthur Waley、Ezra Pound、James Legge、Stephen Owen、David Hawkes、David Hinton等,日本学人如赤冢忠、青木正儿、白川静、吉川幸次郎、星川清孝、目加田诚等,以及中国翻译家如杨宪益、许渊冲等人对中国传统典籍《诗经》、《楚辞》诠释,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一系列关键的学术问题。
從窈窕到苗條:漢學巨擘與《詩經》《楚辭》的變譯 | |||||||||||||||||||||
|
|
1,
2,
下面的博文是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提要********************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提要
已有 2129 次阅读2008-8-1 22:19|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
洪濤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提要
洪濤著, 黄安年辑介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8月1日发布
黄安年按: 洪濤博士是香港年轻的红学研究专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了他的新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受到了红学界研究者的高度评价。笔者以为有必要向红学爱好者推介,蒙洪涛先生同意并惠寄该书序言、目录及作者简介。本文还附有北京图书出版社的该书内容简介和网友评论。图片除第一幅为洪涛先生提供外,其他15张为笔者依据该书翻拍的。
*********************************************************8
著者: 洪濤(香港)
书名: 《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
出版: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月
责任编辑: 殷梦霞
封面设计: 奇文云海
国际书号: ISBN 978-7-5013- 3566-4/I ·216
发行: 010-66139745, 66175620; 66126153;66174391; 66126156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印刷厂
字数: 310000字
版次: 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页数: 352頁
定价: 35元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的簡介:
http://www.nlcpress.com/cn/BookDB/BookDetail.asp?BookID=3343
《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作者簡介
洪濤,原籍福建。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博士。目前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從事明清小說研究、漢籍外譯研究,發表學術論文 80多篇,可分為五個系列:《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紅樓夢英譯評議》、《紅樓夢與翻譯方法論》、《四大奇書英譯評議》、《四大奇書變容考析》。各系列將陸續結集成書。另外, 對《詩經》和《楚辭》的英譯問題也感興趣。在《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之前, 翻譯并出版書籍、詞書共三種: 其一,《英語文法新解》(香港: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1995);其二,《英語文法與表達技巧》(香港:朗文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1997);其三,與友人合譯《牛津進階英漢雙解詞典(第三版增補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5), 前後共三版和一個增補本。
洪濤《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序言
“又一本!”這可能是《紅樓夢》愛好者看到本書的第一個反應。“有什麼特別?有什麼新意?”這可能是第二個反應。
讀者如果想迅速掌握本書的重心,可以先看本書的結論。本書的特點在於以西方文學理論為架構,追溯《紅樓夢》由產生到被接受的真相,並考察作者、文本、讀者三大關鍵與詮釋活動的關係;書內所援引的理論範疇主要是author-centred criticism (author function), textual criticism,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也就是作者功能理論、文本批評、讀者反應批評, 而益以符號(semiotics)的理念。貫穿各章的主線是尋繹詮釋活動以什麼方式進行,並追蹤意義衍生的過程和規律。因此,也可以說本書是在嘗試做“元批評”, 或者“後設紅學”。
至於書外的情況,例如本書的緣起,現在就借這篇序文回顧一下,同時我也想交待這部書稿的寫法。
關於本書的緣起,可分近因和遠因兩個方面。先說近因。我目前手頭上有幾部書稿,其中三部以《紅樓夢》為中心:一、《紅樓夢英譯評議》;二、《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三、《紅樓夢譯評之研究》。第二部書稿可以說是源自第一部。起初,我進入香港大學研究院跟隨黃兆傑老師做研究,是以《紅樓夢英譯評議》為目標的。
事情卻這樣發展:為了準備撰寫研究生畢業論文《紅樓夢英譯評議》,我得把《紅樓夢》原著讀得爛熟﹔環繞着原著的各種基本問題,我也必須弄個明白,例如《紅樓夢》有哪些版本、哪個本子更接近“作者原稿”,等等。如此一來就有了橫逸而出的契機。當時,我剛修讀完黃兆傑老師講授的“文學評論”這門課,吸收了不少中、西方文學理論的知識,於是,面對種種紅學問題,我心裏沛然湧出好些意見。再加上,我留在港大研究院那段日子,同門師兄李焯雄、林光泰兩位都愛研治西方文學理論,在這種情況下,我豈能不受薰浸刺提?結果,我率先寫成了《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我應該感謝黃兆傑老師給我這樣的自由。
至於遠因, 我想這部書也可以溯源於我唸港大一年級的遭遇。當時,中文課程是專門實習怎麼標點清刻本《詩毛氏傳疏》(《詩經》學的一支),英文課程則由張美美老師教授莎士比亞名著Hamlet (《哈姆雷特》),這兩門課雖新鮮,但困難,英文課程尤其艱深,因為入學之前,我完全沒有接觸過英國文學。以我當時底子之弱,要用英語寫論文論莎劇,豈能輕鬆?然而,就因為要硬攻這一科,我注意到一本書:Weitz, Hamlet and the Philosophy of Literary Criticism. (《哈姆雷特與文學批評的哲學》)。此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反正是不知天高地厚,我也就有點動念,想寫一部性質相似的書稿,對像改為中國文學,只是當初沒有預想到會以紅學為題。
上面所述的緣起故事,好像是文學批評、文學理論一股腦兒“襲人”,仿似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翻書給我讀,要我為祂濡墨揮毫……。結果,這部書稿大量吸納西方詮釋理論的精華,這個特點,讀者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也難免有所質詢,例如“是否妥當”之類。既然這樣,理論運用的問題我也不能不先交待一下。首先,這個學術範疇,活脫脫的大好園地,為什麼前賢不去經營耕耘?是不是運用西方理論有什麼危險呢?關於這一層,我想起一個小故事:二零零二年, 我參加香港大學“明清學術國際研討會”, 會後,碰巧與香港嶺南大學的馬幼垣教授同坐一車(旅遊大巴), 路上沒事可做, 就劇談小說版本問題來消磨時間。馬先生一時興起,問我要不要參加嶺南大學舉辦的小說戲曲研討會?如果參加, 題目又是什麼?我說我想借鑑西方一些學術經驗和理論來分析《紅樓夢》的文本問題。馬先生聞言大發議論,痛詆某些人套用西方理論時生吞活剝, ……。我聽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後來我還是按照原本的構思將文章寫好提交給嶺南大學(就是本書的一節), 看看馬先生有何反應。不料在大會上馬先生對拙文未予指摘, 其他參加會議的學者專家也沒有挑出什麼毛病來。對此,我自我安慰道:大概這篇論文還過得去吧……。實際上, 我對“硬套理論、削足適履”的做法早已甚為忌憚。知道馬先生的預警後, 我當然加倍謹慎。我也在另一個研討會上見識到龔鵬程先生如何重炮抨擊硬套西方理論的人。因此,西方理論這個環節我從來不敢掉以輕心。本書援用理論時,主要是借西方學者觀察問題的角度,注意吸納其中精華,而避免“理論先行”, 也絕不整套兒照搬照用。本書是不是真的做到這一點,有待讀者來評判。
我始終沒有迴避“西方”,也沒有放棄“理論”,主要原因,是希望本書有比較堅實的學理基礎,不致於像某些談紅著作那般無甚章法,師心自用。其次,我既處於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 也願意做有系統的新嘗試,看看在西方學術視野中, 紅學是怎麼一回事。
讀者也許會問:“這書既然不是意在‘硬銷’理論, 那麼, 到底你做了些什麼?有何特色?”關於這一層,讀者可以馬上查看本書的導論和結論。我不妨在這裏特筆勾勒本書的寫法:本書有些章節接近於discourse analysis, 也就是詮釋上的“論述分析”。
簡化來說,論述分析所關注的是檢討紅學家怎樣利用論述手段和詮釋方法來推陳、包裝他們的論點。事實上,不少紅學觀點都借助論述手段甚至是語言暴力來“成就大業”、佔據要津。比如,我們可以從《紅樓夢問題討論集》找到不少“雖然……但是……”之類的話語。我們想問:為什麼有些《紅樓夢》的內容被列入“雖然……”的一方?另一些則歸入“但是……”的一方?這樣劃分的原因,實在是值得追究的!那麼多的“雖然……但是……”,到底論者排拒些什麼又想掇拾些什麼?再如,紅學探佚文章中“可能”、“也許”、“大概”、“似”、“似乎”、“或者”等詞使用頻率到底有多高,讀者有沒有注意到?再如,有些紅學專家,名為考證大師,實際上所做的,頗近於巧言如簧舌粲蓮花的詮釋,其修辭之工巧令人難以區分何為考據何為詮釋。至於參加“找尋原型遊戲”的人, 專愛講《紅樓夢》小說中某角色“就是”是歷史上某某人、“必然”是歷史上某某人……。又比如,許多紅學家實際上是在做“作者心理重建”,但張三也來重建李四也來重建,哪一家的說法較為合理?於是,為了增加“重建”的論說力量,論者會使出“撥用”、“前景化”、“淡化”、“取其所需”、“循環論證”等論述手段詮釋手段,自許隔代知己,將《紅樓夢》作者“打扮”成他們心目中想要的形像,以便推衍他們那一套“紅學”。二百多年的紅學史上,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果不予挑明,讀者多半要目迷五色。總之,從論述分析的角度剖析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到紅學傳記說、索隱派學說和“馬、列紅學家”相同的一面(手段上的相同), 儘管他們研究《紅樓夢》的結論是不一樣的。
本書也會使用一些“不夠專門”的詞語來形容某些紅學現象,例如稱作者為“千面英雄”,稱論者的手段為“神聖化”、“邊緣化”、“利用歷史空白”(即“以不存為證”)等等。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以簡練通俗的語言一針見血地挑破芸芸紅學家到底用的是什麼論述手段。打個比喻:許多人看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只愛看重那數字上的業績如“五”呀“六”呀,但是,我卻偏偏要聚焦於關公是怎麼“過”、如何“斬”。換言之,我認為那動作、那過程、那手段,才是更值得注目的大關節,因為,不少炫目動聽的“紅學偉論”實際上都是寄生在論述手段上。我禁不住要來一個“論述分析”,透視它們的原形和脈絡。事實證明,也正是藉“論述分析”,我們看到紅學中的“暗渡陳倉”、“附加解碼”(overcoding)、“過度詮釋”和“詮釋的暴力”。本書以看清紅學真相為本願,紅學若需改弦易轍,也留給別人去做。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考析,我發現近代紅學的發展竟然是環繞這樣的軌道進行: author --> authorship --> authoritative texts --> authority --> authorization。表面看來,好像我態度輕佻,師索隱派之故技,大玩文字遊戲。實際上,如果讀者有耐心讀完我這部書稿,多半會同意:涉及重大爭議的許多詮釋問題,確實都落在這條軌道的某一點上。這一詮釋之鏈的長期存在, 正反映我國詮釋觀念中作者決定論的力量是何等強大。胡適考證以來,紅學漸成顯學,接著又捲入意識形態之爭,成為名利的津梁,於是,詮釋者群起爭奪詮釋大權、競逐interpretive authority(詮釋的權威),文本考證也就離不開著作權(authorship)和權威文本(authoritative texts)之爭。於是,強作者(author)以就己、挾作者以自重(authority)的行為, 屢見不鮮。
站在史家的位置看去,許多詮釋者只不過是自我授權(authorization)而已。有些人恐怕是刻意這樣做,有些人是無意識地依樣畫葫蘆,或者另起爐灶,借“新”作者以圖消解舊論點。換句話說,“言必稱作者”往往就是一種論述策略(discourse strategy)。這樣看來,筆者採取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來觀照紅學史,絕非無的放矢。至於筆者這種做法成效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有待讀者細讀本書內文後作一評判。(具體情況不是我在這兒幾句話可以撮述得了的。)
近年來,內地紅學界的“詮釋權”、“詮釋權威”之爭漸趨激烈。筆者僻處海疆,獨學無侶,冷眼隔岸觀火之餘,或因此而更能保持學術客觀性也未可知。
本書的一些章節,蒙編者青眼,曾在《紅樓夢學刊》、《明清小說研究》等學報發表,也有一小部分在香港、台灣的報刊和論文集上刊登過。收入本書之前,當然經過改善提升, 不再是舊模樣。為求謹嚴,本書附加了一千多條註釋,有時候倒顯得過份細針密縷。又,本書未能兼顧之處,第一章已有交待。
本書醞釀期間,處於單槍匹馬的狀態,對學術問題的處理,只能自行揣摩而行。書成之後,卻得到梅節、陳慶浩兩位學人熱心的幫助。其中, 陳先生親撰推薦信寄北京。梅節先生除了為我聯繫推薦外,更細讀拙稿,寫上旁批。梅先生學問淵博,本書吸納了他一部分意見,得以更上層樓。對於兩位先生,我真不知如何報答。此外,還有兩位女士促成本書的出版:殷夢霞女史為拙著的面世出了大力。她的責任感和辦事效率,北京城出版界罕有其匹。另一位是呂啟祥老師,十幾年來我們極少聯繫,只見過三次面,但她對我的研究工作多所支持。我發表在內地的第一篇文章, 就是由她邀約的。她多次鼓勵我要將文章結集出版,以廣流通。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兩位女士致謝。二零零七年七月洪濤記於香港城市大學紫區語文學部。LSTAO@cityu.edu.hk。
[二零零八年補記]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七日, 黃兆傑老師逝世。二零零八年七月底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送拙書給舊同事孫愛玲女士。她問: “你老師能看到此書面世嗎?”書是零八年印出來的, 自然是不及見了……。偶爾會想到敦誠語:“每思及故人,如立翁、復齋、雪芹、寅圃、貽謀、汝猷、益庵、紫樹,不數年間,皆蕩為寒煙冷霧。曩日歡笑,那可復得?時移事變,生死異途,是謂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也。……即此數日前恍如一劫,不幾夢中說夢,何時出此幻境耶?因悟夙孽皆因,奚逃惡果?慧鋒無利,焉斷情根?故於悲泣之餘,又增一重公案。”又, 甲戌本《石頭記》的第一回朱眉批語:“雪芹舊有《風月寶鑑》 之書,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懷舊,故仍因之。”自己的處境不能與雪芹等人並批者相提並論,但睹新懷舊的心情是大略相同的。拙著無疑是自家一手炮製, 是好是歹都與黃老師不相干, 但自己走上這條路, 觸機原在於老師介紹霍克思譯本, 況且老師也曾為拙著原稿寫過一篇英語總評。古人說“死生亦大矣”,故特書此一筆, 以明因緣。
洪濤《紅樓夢與詮釋方法論》目錄
第一章 導論
1.引言
2.前賢討論紅學史的模式及其局限
3.本書的研究範疇及取向
第二章 作者的身份及其超強的詮釋功能
1.清代關於《紅樓夢》作者的記載及附會
2.遺民著書說的興起
2.1 王夢阮、沈瓶庵的設想
2.2 蔡元培的說法:“作者持民族主義甚摯”
2.3 鄧狂言與漢人作者說的確立
3.《紅樓夢》作者的種族與詮釋的關係
3.1 《紅樓夢》與作者決定論
3.2 新紅學的“旗人作者說”
3.2.1胡適的研究和詮釋轉向 ──“奪取”作者, 奪取詮釋權
3.2.2俞平伯對反滿說“民族主義”理論的抨擊
3.2.3周汝昌對“反滿說”的猛烈攻擊
3.3 索隱派反滿說對“旗人作者說”的反應
3.3.1壽鵬飛和景梅九另立作者
3.3.2反滿說對自傳說作者論的消解
3.3.3潘重規:原作者是“石頭”(“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一)
3.3.4杜世傑:曹雪芹是個化名(“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二)
3.3.5李知其:曹雪芹是說書人(“消解曹雪芹威脅”行動之三)
3.4 余英時的“調和論” ── 曹雪芹的“漢族認同感”
4.馬、列紅學家對作者世界觀的超越
4.1 馬、列紅學家論曹雪芹的世界觀
4.2 創作論:馬、列紅學家眼中的曹雪芹“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4.3 作品論:作品自身的客觀效果論
4.4 批評論:不重視作者意圖的批評方法
5.後四十回的作者與作者的分類功能
5.1 俞平伯的“性情說”
5.2 隱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
6.結語
第三章 《紅樓夢》的文本地位與詮釋問題
——貫通論、有機說、優劣論、結構學、探佚學
1.《紅樓夢》程高百廿回本在新紅學以前的穩定地位
2.文本的“貫通”、“內在結構”和“有機說”
2.1 後四十回“續書說”的提出
2.2 俞平伯的“貫通論”與文本地位
2.3 《紅樓夢》的“內在結構”與“有機說”
3.前八十回異文研究的各種問題
3.1 “作者原本”與“作者最後定本”的觀念
3.2 文本的不穩定性與詮釋的關係
3.3 文本的修訂與作者意圖
3.4 文本的殘缺與貫通
3.5 作者本意與文本的地位
3.6 文本的優劣真偽之辨與作者功能觀念
4.“獨特的結構學”與無形的文本
5.結語: 對文本特徵、結構、探佚等問題的思考
第四章 《紅樓夢》的特殊讀者與《紅樓夢》的詮釋
1.脂批的出現及批者身分的特殊性
1.1 批語出現的時間特早
1.2 批者身分的特殊性
2.新紅學以前脂批的命運
2.1 批者的權威
2.2 脂評的消亡及其重大影響
3.新紅學時期的脂評研究
3.1 脂評重出
3.2 批者的身份與批語權威的建立
3.2.1讀者反應批評(Reader-response criticism)的啟示
3.2.2關於脂評的可信性: 胡適的“堂兄弟說”與“作者自注”
3.2.3俞平伯的猶豫:“評者之意”與“作者之意”的分野
3.2.4周汝昌的“脂硯即湘雲”:“取其所需”、“循環論證”的詮釋策略
3.2.5依附作者的權威
4.脂評的詮釋問題:自傳說和反自傳說的對立
4.1 脂批與著作權的確立、自傳說的完成
4.2 索隱派的反攻:索隱派的“增刪說”和“暗合說”
4.3 “合傳說”及其論證方法
5.結語:偽陳述與真歷史
第五章 總括及批評
1.意義的來源及詮釋的目標
2.評《紅樓夢》的詮釋方法
3.總結
***************************888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诠释学理论为架构,追溯《红楼梦》由产生到被接受的过程,考察作者、文本、读者三大关键与诠释活动的关系。可称为一部专题性的红学批判史。全书理论稳固、条理清晰、资料全面、论证充分,思考和讨论的都是有关红学的关键问题。作者身居海外,较少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因此,持论也似乎更为客观公允,或有助于当今红学界的相关研究突出怪圈、回归正途。
近些年《红楼梦》研究多有热闹,却多无建树。既缺乏认真研究,观点亦多牵强附会。对“红研”我一直赞同张爱玲《红楼梦魇》里的一句话:“事实是除了考据,都是空口说白话。”此张氏穷十年功力而得,说来慎重。但“红研”者们皆视若无睹,此况大可玩味。综观红学历程,多自说自话,也多不能自圆其学,不免要有是非争议。张爱玲是支持胡适新红学的考据派,出语惊人大有端掉国内无数“红学家”们饭碗之危险,难怪“红学界”对此书保持高度缄默,正可见靠“红学”混饭的心态。<BR><BR>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讲师洪涛先生新著《红楼梦与诠释方法论》,是为纵观“红学”现象的批判之作。全书概述“红学”之争,品评辩释,叙述温和得体,颇值一荐。是书分五章十九节三十一段十六类,31万余字。并以繁体字横排,旨在字辞原意的表达准确,亦颇见传统风貌。书中《马、列红学家对作者世界观的超越》、《红楼梦的特殊读者与红楼梦的诠释》、《评红楼梦的诠释方法》观点独特深刻,新意叠出。此书责任编辑殷梦霞女士对该书评语曰:“全书理论稳固、条理清晰、资料全面、论证充分,思考和讨论的都是有关红学的关键问题。又因作者身居海外,研究中较少受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因此,持论也似乎为客观公允,或有助于当今红学界的相关研究突出怪圈、回归正途。”概其意义。其实诠释任何缺乏证据的问题都应有限度,此书诠释“红研”方法论,只为更多保持学术的客观性。而目前《红楼梦》研究多漫无边际的附会索隐,信口开河。倘若此书能引起人们对“红研”方法的注意与警醒,则大有稗益。
http://www.nlcpress.com/cn/BookDB/BookDetail.asp?BookID=3343洪濤著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95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95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