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们的“地震棚”情结——海河中学校园生活回忆

已有 3120 次阅读 2013-8-15 07:50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们的“地震棚”情结, 海河中学, 校园生活回忆

我们的“地震棚”情结——海河中学校园生活回忆

 

黄安年推荐许令仪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815发布

 

(按:本文是我的老友许令仪老师为天津《今晚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海河中学建校百年征稿文,2013811发表于《今晚报》副刊,有些删节。改后的题目是《海河中学的“地震棚”》。感谢许令仪老师赐稿)

 

1976728  日,天津遭到大地震的浩劫,地处河西区大营门重灾区的海河中学教学楼遭到了严重破坏。一时,海河中学的师生被突然发生的灾害惊呆了。几十年前建成的德式风格的教学楼楼顶竟被掀掉了一个大角,露了天,许多屋子天花板、墙壁龟裂,教室成了危房。幸好正值学校放暑假,“土地神”发威又是半夜三点多钟,在校内没有人员伤亡。

学校党支部很快地组织各年级师生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师生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校内、校外大营门一带捡砖头瓦块,整理废墟。为了保证开学后有教室上课,校方决定盖临建教室(其实就是装了黑板,摆放课桌课椅的地震棚)。没有建筑材料怎么办?听说一位老师家属的工作单位是一机部驻津办事处,那单位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荆笆、竹笆,学校赶紧派人去联系,解决了建材的困难。那时,学校操场成了工地。老师充当搭临建的指挥,逐一为学生讲解什么是三七墙,什么是二四墙;十六、七岁的学生成了劳动的主力军。有的和泥、脱坯、烧砖,有的推土,运输,那几位能手负责盖房……至今,我眼前还不时浮现出那些可爱的小伙子、小姑娘们的矫健身影。他们既肯实干,又心灵手巧。

   开学了,临建教室盖好了。但毕竟学生多,教室不够用。校方决定每日上课“三班倒”,每间教室一天要接待三批学生。即师生分别于晨七点至上午十一点,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三点,下午三点至晚七点上课。和正式的教室比起来,临建教室光线就弱得多了,地也不很平整。但是老师教得尽责,学生听课普遍聚精会神并认真做笔记。有一次,我站在讲台上(当然那讲台也是土砌的)讲得正带劲,又想写板书,一不留神“出溜”下了土台阶,跌在坑坑洼洼的地上,40多岁的我立马起身继续授课,次日还有几位男同学到办公室慰问我,很让我感动。那年10月,“四人帮”被打倒了,群情激奋,“读书无用论”已无市场,师生都在努力夺回损失的光阴。后来的事实证明,从那些临建教室里走出了不少的优秀生,成为祖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那时海河中学能用的办公室也很少,当时还是按年级组办公,备课环境很差。而没有上级的指示,学校也不能免除“坐班制”。有的老师就悄悄带上书本到校外去找个清净些的地方备课;更多的老师或去拥挤的图书馆备课,或“蹭”到某位老师的宿舍去看书、批改作业。有些老师的宿舍也是地震棚,相当狭窄,但对来备课的同事接待很是热情。忙碌于教学的我们也只能随遇而安。记得一次,我陪年级一位学生去天津医院看病(他在参加清理废墟时受了伤),那医院宽大明亮的挂号处、候诊室,各个科室竟让我特别羡慕。对比起来,我们的办公条件太差了。

我自己的家在和平区,我们的住房也是危房,白天上班,夜晚就和邻居老夫妇宿在复兴花园的地震棚内。后来邻居回家住了,我们几个老师还曾用晚上时间,在我家的地震棚内“复习”古典文学。海河中学是一所重点校,校领导不断督促我们认真备课、进修,以保证教学质量。校方要测试我们的业务水平,大家都很好强,个个你追我赶,不甘落后。

大约半年多以后,新的教学楼建成了。我们教学环境当然也“旧貌变新颜”了。而那一幕幕抗震救灾的动人情景,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那在地震棚里结下的师生情,同事之间的友谊更是令我终身难忘。

 

             许令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716917.html

上一篇:提倡将两种不同意见的博文排在一起以便关注
下一篇:叶卡捷琳娜宫全景照(幻灯片)(一)
收藏 IP: 221.194.157.*|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