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反莎运动甚嚣尘上告诉我们什么?

已有 3422 次阅读 2013-4-7 08:38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研究(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反莎运动甚嚣尘上

反莎运动甚嚣尘上告诉我们什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7日发布

 

据报道:“英国《观察家报》3月30日刊文说,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被推定为疑似莎翁者已有77人之多,包括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第17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1550-1604),以及最受追捧的疑似者——诗人和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乃至最不靠谱的候选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53-1603)。学者们认为,鉴于近年来反莎运动甚嚣尘上,通过流行的影视作品迷惑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甚至蔓延到了学术机构,专家们深感必须出手,加大正面舆论的力度,巩固和强化莎士比亚的地位,以免最终被人翻案。(引自下文中华读书报2013434版)(笔者按:《观察家报》创建于1791年,由观察家有限公司出版,是英国创刊最早的星期日报纸。)

引人深思的是像莎翁这样一举世公认的世界级文豪,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被推定为疑似莎翁者已有77人之多,一方面说明莎学作为一门显学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疑似莎翁者研究容易吸引人们眼球,并往往具有重大的利益诱惑力。 

最值得回味的是如下的见解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鉴于近年来反莎运动甚嚣尘上,通过流行的影视作品迷惑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甚至蔓延到了学术机构,专家们深感必须出手,加大正面舆论的力度,巩固和强化莎士比亚的地位,以免最终被人翻案

人们从莎学联想到红学,从疑莎到疑曹,怀疑《红楼梦》非曹雪芹所著,主张《红楼梦》为他人所著的疑曹论者和反曹论者也大有人在。今年是红楼梦巨著作者曹雪芹诞辰250周年,想不到曹雪芹研究者同样遭遇为曹雪芹正名的大问题,曹雪芹因《红楼梦》而扬名天下,如果《红楼梦》非曹雪芹所著,这250周年纪念为何举行呢?

************************

二十二位莎士比亚学者联合出书,力证

没有马翁,不是牛翁:莎翁就是莎翁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4月03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22位世界顶尖的莎士比亚学者联合起来,共同著书,向疑莎派和反莎派发起反击,以求拨乱反正,驱散萦绕不去的莎翁身份疑云,证明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就是莎士比亚。

    实在忍不了了

    《观察家报》3月30日刊文说,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被推定为疑似莎翁者已有77人之多,包括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第17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1550-1604),以及最受追捧的疑似者——诗人和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1564-1593),乃至最不靠谱的候选人——伊丽莎白一世女王(1553-1603)。

    学者们认为,鉴于近年来反莎运动甚嚣尘上,通过流行的影视作品迷惑了相当一部分群众,甚至蔓延到了学术机构,专家们深感必须出手,加大正面舆论的力度,巩固和强化莎士比亚的地位,以免最终被人翻案。

    莎学家们已与培根、牛津和马洛专家们一起,就同一主题写作系列论文,有理有据地论证,除了合著作品之外,为什么只可能是莎士比亚写出了他名下的剧与诗。上述文章纳为一集,取名《莎翁无疑:证据、推理,论战》(Shakespeare Beyond Doubt: Evidence, Argument, Controversy),由学术慈善机构莎士比亚故居信托(SBT)的两位莎学家保罗·埃德蒙森(Paul Edmondson)和斯坦利·威尔斯(Stanley Wells) 联合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4月18日上市。

    剑大社宣称,这是一本“权威、好读,并且经常令人愉悦”的书。从封面上看也是这样:电影《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中的莎士比亚手拿羽管笔、用力思考的剧照赫然印于其上。

    埃德蒙森告诉《观察家报》,莎学家们一直都把头埋在沙子里,干等着反莎运动因荒谬而自动瓦解。可是,当疑莎派进入英美大学校园时,学者们再难保持淡定。伦敦的布鲁内尔大学和美国波特兰的康科迪亚大学近来都有所行动。埃先生说:“布鲁内尔大学设有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硕士点,比如,作为研究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写论文,论证为什么他们认为牛津伯爵写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这真是疯狂到了家。”

    埃先生还说,反莎分子们还发动了人身攻击,他深感震惊地发现,美国学者WJ·雷(WJ Ray)竟然写了一篇长文,嘲笑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荣退教授威尔斯。文章题为《斯坦利·威尔斯的事实荒漠》(The Factual Desert of Stanley Wells),将威教授的莎翁研究比作猪倌介绍自己养的一头牲口:“半人半熊,另一半又是猪。不管他怎么讲这故事,都无法自圆其说。”

    各展所长,多方论证

    为什么说反莎士比亚成了一种运动?疑莎网(doubtaboutwill.org)正在面向公众,大规模征求签名,并列出一份疑莎和反莎名流的名单,吐温、弗洛伊德、高尔斯华绥、狄更斯、卓别林、惠特曼、爱默生等人皆在其中。好莱坞更是反莎运动的热情参与者,2011年的电影《匿名》(Anonymous)将莎士比亚描绘成一个口齿不清的小丑,玉树临风的牛津伯爵才是那些传世巨著的真正作者。

    埃德蒙森说,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学者一起,在同一本书里讨论这个问题。他们在文本和生平方面两方面做出了论证。例如,奥克兰大学的麦克唐纳·P·杰克逊(MacDonald P Jackson)通过“文体测算”(stylometrics)的结果认为,莎翁与牛翁之间的距离如“星系”般遥远,“德维尔[牛津伯爵]的范式属于16中期及以前,大量使用头韵……并且喜欢用长达12或14个音节的韵式。莎士比亚没有一首诗是用这样的格律写成的。”

    独立学者大卫·凯斯曼(David Kathman)则分析了莎士比亚与其老家沃里克郡的关系。他发现,作品中遍布着斯特拉福及周边地区的印记,比如用以形容捣衣板的“batlet”,就是当地的方言词汇。

    马洛学者查尔斯·尼科尔(Charles Nicholl)指出,马洛固然优秀,但1593年就被人杀掉了,所以莎士比亚写出大部分剧本时,马洛已经是死人,来不及成翁。他嘲笑说,马洛派对验尸官的报告视而不见,咬准了马洛故意制造与人争斗、被人捅死的假象,以便人间蒸发,免吃官司,并继续托名,进行地下创作。

    有一种观点认为,莎士比亚没受过足够的教育,写不出这么博学多智的作品。但沃里克大学的卡罗尔·奇林顿·拉特(Carol Chillington Rutter)证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文法学校极为严格,小朋友们可以将拉丁文译成英文,还能再译回去,故而有能力体认复杂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讽喻和夸张,他们读过的书目可与今天大学里的古典文学专业媲美。

    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夏皮罗(James Shapiro)断定,疑莎论不会就此消失,但是再打仗的话,我军弹药会更为充足。“有了这本书,那么关于莎士比亚的作者身份问题,出现下一部电影、下一场论战,或下一个疑问的时候,做出回应一定会容易得多。”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4/03/nw.D110000zhdsb_20130403_2-04.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77708.html

上一篇:蓝桥农贸市场中国台北茶油鸭生意清淡
下一篇:永载史册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3 徐传胜 蔣勁松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