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中国老龄社会保障的严峻形势

已有 3336 次阅读 2013-3-1 07:39 |个人分类:民生问题小议(10-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老龄社会保障, 严峻形势

中国老龄社会保障的严峻形势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3月1发布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这个老龄化是以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来计算的。

中国老龄社会保障的形势是很严峻的,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退(未富先老)模式,这一模式决定了从整体上中国老龄人多数处于温饱型或小康型生活阶段,而非丰裕生活阶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有限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重大影响。这不仅是由于老年人群消费的缓慢性而且生活水平的总体不富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能力,并未提供促进消费的正能量。

第二,长期以来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子女扶养老人的沉重负担,三无老人和失独老人的生活陷于困难重重的境地,还有少数啃老族,加重了老年人的忧患和负担。

第三,中国现行经济制度民营企事业发展滞后,许多退休后职工难以找到体制外的工作,同时也失去了在职的体制内人员许多权利,这也对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带来较大影响。

第四,迄今我国老龄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配套政策,急需统筹并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修订法,

第五,我们的老年服务和老年关怀还有许多改进和充实的空间。

例如让老年人享有一视同仁的老有所为的条件,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有老有所为的需求而缺少老有所为的条件。让老有所养落到每个人头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老有所居的问题同样很突出,在北京第一养老院,据知情人透露要排上对需要等待100年,认真研究解决养老模式问题实在是个急迫而棘手的大问题。

下面的报道值得一看:

***************************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老龄问题严峻性世界少有
时间:2013-02-28 07:28: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提要]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该报告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也是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

  老龄政策碎片化 不能只当灭火队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峰值9.40亿人下降到2013年的9.36亿人,劳动力供给格局开始发生变化。这是27日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以下简称报告)中披露的一组数据。

  该报告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写,也是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个年头。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也就是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推动了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报告以每五年进行一次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结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的老龄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梳理。报告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老龄问题的严峻性是全世界少有的。

 绝大多数城市建设忽略老年人需求

  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年人住老房子的较多,这些老房子有七成多没有电梯,以致失能、高龄、患病老人的行动非常不便,老旧楼房加装电梯难度大,无障碍坡道改造经费难以落实。吴玉韶说,在老龄化程度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建设标准不符合适宜老年人出行、居住、活动的标准,属于问题城市

  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充分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要求。大多数基础公共设施和建筑都是针对健康、无残疾的中青年群体,忽视老年群体的要求,当前城市建设中不适宜老年人生活的种种设施,特别是城市中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公交车站已逐渐显露缺陷,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高龄老人、高龄空巢老人、高突发病老人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居住、出行出现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现在城市的地铁交通、住宅建设,考虑了方便残疾人,但对老人需求考虑不够,老年人地铁换乘非常困难,上下台阶很不便,还有过马路的信号灯, 有的要求20秒内必须通过马路,很多人老人走得慢,20秒过不去,很多细节的东西都被忽视了。

  王广州认为,城市建设规划提前几十年就需要充分考虑,建成后再进行改建,一方面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改建非常困难。

  报告提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长远发展应纳入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要均衡各方利益,建设资金、土地、管理等要素应加大投入,适老改造工程面临艰巨任务,是下阶段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吴玉韶认为,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应该通过立法,制定强制性的规划和老年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考核与评估,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创建工作规范运行,促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的管理、服务、监督。

  在王广州看来,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最重要的是战略和规划,社区里需要方便就医、提供家庭医疗服务,有些老人的病不是天天需要去三甲医院,而是经常需要在社区医院打针输液。

  不能出了问题,再想办法解决。要早做规划、准备,现在很多城市的幼儿园、小学入学压力很大,再过几年,就会发现养老机构压力很大。王广州说。

老龄服务供给不足

  以老年人自我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为基础、以社区居家服务、公寓服务和日间照护服务为主干、院舍服务为支撑、邻里服务和志愿服务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是蓝皮书提出的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理想模式。

  报告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老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现阶段重点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政府的进与退、市场的增与减和老年群体的收与支

  总体来讲,老龄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老年人的服务认知程度较低、服务购买能力和服务购买意识薄弱等又造成了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缺乏瞄准机制,政府、市场定位不清、分工不明。一是瞄准主体定位不清,政府投入不足与监管不够越位缺位并存。

  社会最关注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无人问津的现象,就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瞄准主体定位不清、责任不明的后果,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了许多公办的豪华高档的养老机构,本应为高龄、困难、失能老年人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事实上的服务对象是低龄、经济条件较好、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既浪费了国家财政投入,也使本应属于老龄服务市场的消费群体流失。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以及房屋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很不现实的,高昂的土地使用费用会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现阶段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硬件设施完成之后,再引入市场来提供服务。

  吴玉韶认为,目前政府在老龄服务市场上的投入和监管都不足,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可能会花一大笔钱建一个功能齐全、面积很大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其实,老年人最需要在他居住的社区附近能有间活动室,可以和其他老人聊聊天,步行一刻钟就能到。

  另外,目前的老龄服务尚未形成充分和完善的市场竞争,准入、退出都缺乏系统的规范。

  蓝皮书分析认为,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绝对不是万能的,老龄服务体系的建设也不能全靠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保障、制定老龄服务规划、加强市场监管管理、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方面,政府的责任责无旁贷,但是在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中,一定要真正实现公退民进。政府还是应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扶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来,由市场来提供更多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老龄服务产品。

老龄政策碎片化严重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老龄政策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主要局限于老年人的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文化生活、权益保障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老龄政策似乎就是老年人的政策。设立相关政策的背景大多是处于形势发展到迫不得已才匆忙出台一个政策应对,缺少前瞻性和全局观,也缺少统筹意识和统筹制度性设计,使得老龄政策处于救火队的状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提出要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老龄产业,但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老龄产业政策,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政策散落在与各种企业有关的政策文件中。像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水电费优惠政策等分别由国土局、税务局和水电公司等执行,实际上有的部门执行,有的部门不执行,为此而扯皮的事情并不少见。

  从2012年出台的涉老政策文件看,当前国家层面的老龄政策主要局限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很少。目前上升到国家法律层级的只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绝大部分老龄政策在形式上以通知”“意见”“决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出台,这些文件的效力较低,导致政策的贯彻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报告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在整个老龄政策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国家其他领域的发展战略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但现在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在物质、文化、制度特别是组织体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准备仍很不充分,主要体现在老龄政策缺乏顶层设计,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这一规定应当体现在国家老龄法规政策的顶层设计上。

目前我国关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保障等政策碎片化严重,十多个部委都可以出台政策,同样是城市老年人群,有退休和离休之分,在退休的人群中,由于退休前的职业、身份等不同,退休政策包括退休金差别很大。同样是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新农合由卫生部门主管,由于医疗保险实行省级统筹,因此不同省的老人所能报销的比例也不同。老龄政策中存在如此多的不公平和不均衡给老年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另外,已经出台的老龄政策内容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虽然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但是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养老保险、老年医疗保健、老年福利等方面的配套法律法规,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许多规定显得过于原则化,只能是宣示、倡导,不具有可操作性。

  报告建议,老龄政策首先应该明确老龄服务所遵循的规范和标准,如老年人家庭服务的培训要有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上岗,如何防范风险,出现问题和纠纷如何解决等,都需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够保证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双方的合法权益,有些老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之间,以及老龄具体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内容,也需要及时修改和完善。(王亦君 关尔佳)

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politics/2013-02-28/content_8369687.html

***************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

20130228 07:54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1.94亿]

据新华社电 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昨天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任吴玉韶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随着新中国成立后新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我们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2年的23.96%提高到2013年的24.36%,老年抚养比从2012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推动社会总抚养比从2012年的44.62%上升到2013年的45.94%

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吴玉韶说。

蓝皮书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高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能老年人的绝对规模在迅速增加。目前,我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已经超过3600万。

一个失能老人压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在中国并不是特例。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尤其是护理费用问题,不仅使很多老年人难以应对失能风险,也是制约中国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大瓶颈。蓝皮书中说。

根据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此外,北京、上海等地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开始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以解决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问题。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2/28/22575210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66107.html

上一篇:陕西西乡李家沟大队陈长贵、李在勳、胡成甲家史PDF版
下一篇:陕西西乡李家沟大队“和平演变”形形色色调查资料PDF版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2 zzjtcm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