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谁为资深教授买单?——五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精选

已有 4334 次阅读 2007-8-30 09:23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谁为资深教授买单?——五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评定暂行办法》的公正性

 

黄安年文  发表:2007830

 

学校自主设立资深教授这个最高学术岗位是要花一笔数目可观费用的,这由谁来买单呢?显然不大可能由政府拨款,因为师出无名。作为“地方粮票”的资深头衔买单费用,只能由学校自筹。记得学校曾捉摸了大半天终于开始执行北京市和全国总工会的指示精神,给文革前的劳模以津贴,而在北大1997年已经实行了。北师大决定自2006年“五一”起对文革前的部分享用北京市劳模(当时称市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教师给予经济补贴,每月150元,这是一次对处于弱势阶层的雪中送炭举措,每年每人共支付1800元,没有宣布终身支付,一旦经济能力不支随时可以停止,劳模和资深教授这个最高学术岗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也是不同类型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买单问题。

 

现在对于资深教授每人每年的买单费用知多少,校方尚未公布,传说不一,有传年金10万之说,不一而足,可2002年时“资深”为5万。现在财大气粗了总不能同2002年一样,如果按照传说中的不少于10万计算,那么和扶持弱势的劳模相比则多出55倍,比当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0元也高出了83倍。如果我们再分析一下这些资深教授中的大多数属于锦上添花者,他们手中已经有各种项目费、启动费,特贴费、“走穴”讲课费、兼职费等额外收入,绝非高校中的中等收入群,这还不算一般预测这些资深在职教授将同时会被聘任为教育部认定的一级教授,而一级教授则是由国家财政单独支付的。如果我们以资深教授每人每年需要支付津贴费用10万元计算,那么按照学校施行办法的规定,“资深教授岗位总量为学校专任教师规模的1.5%―2%。”,以学校2000名专任教师规模计算,就得有30-40名资深教授,如果以30名低限计算,每年就要支付300万元,10年累计为3000万,就是说到2018年得支付总计为3000万元人民币。如果全国有100所高等学校仿效这一做法,那么每年就要支付三个亿,自然是笔不小的数字。对于目前许多高校借贷举债度日来说,每年要支付的利息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问题主要还不在这里,对于有卓越贡献的专家权威,我们该投入的就要舍得投入,这种投入的前提是公正、公开和公平,笔者20061028在《学术边缘化和边缘化后的学术——一个退休教师的七十感言》一文中写道:“主要问题在于要学术公正,笔者并不反对快速提高教师和学术工作者的待遇,问题是要为所有教育和学术工作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奉献教育学术事业的平台,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决策部门需要认真调整我们的思路,某些特殊利益集团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垄断了本该是学术公平竞争的资源,妨碍了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就学术本身而言,学术并无主流边缘之分,一时被尊为主流的学术也可能是过眼烟云,边缘化的学术反倒可能有他的历史地位。主流学术往往垄断学术资源,武大郎开店,排斥非主流学术。”

 

问题还在于这笔钱要花得公正、公开、公平,要花得十分的明白和相当的合理,不能靠暗箱操作,批条子、挪款子来买单。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学校有启动专门用于支付资深教授的基金会工程,或者有专门机构来负责这笔专款的使用和管理,那么是由校长特批调拨的机动经费来买单,还是暂时挪用一笔属于科研或者教学及其他名目的经费,那就不可得知了,主管财务的校长和财务、审计部门自然有数。不管怎样,实际上都是花了北师大广大教师和海内外热心赞助者辛勤劳动挣得的钱。

 

我已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半个世纪以上,有着特殊的感情。我殷切期望北师大的教育和学术事业健康地快速地发展,五年前,我撰文批评过北师大学术职称评定中的“唯文凭化倾向”和非科学性规定及不正常现象,如今,我这次批评学校当局的不当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无私利,无论是2002年那次的评论和现在这次的看法,都不涉及我本人的利益得失。但是那次批评招来了学校当局封杀我的学术交流网,现在情况不同,领导的宽容度也大大增加,理应不会再度变相封杀,至于是否继续不予理睬,只能听其言观其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657.html

上一篇:天通苑小学的大门缘何越修越大
下一篇:2005年夏英达生态观光园印象记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