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大材小用”,你怎么看?

已有 4731 次阅读 2012-12-19 07:2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你怎么看?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21219发布

 

前阵子科学网点爆了的一篇博文,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一周内点击量之高闯科学网建网以来之最,迄今还稳居博文平均点击排行之冠,连几乎每文必被编辑部推荐的博主也望尘莫及。

 

如果静下心来,潜心思量,这篇博文明显是和觉得“大材小用”话题有关。例如明明是个搞科研的难得人材,却执意要选择到中学任教,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到中学任教是“大材小用”了;还有以为从事教学型的教师,不如研究型人材,也和以为研究型高于教学型一等的想法有关的。

以我之见, “大材小用”话题还需要深入探讨,需要研讨“大材小用”论的背后才好,不要热闹一阵过后,还是原样。什么事情冷思考是很重要的,可我们的科学网恰恰重热轻冷,其实冷思考、冷话题、点击量低没有在页面上显示的博文被埋没了,时间一过,以为没有新闻价值就更不提起了,可科学网博客不是新闻网,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新华网评:自认“大材小用”,不如脚踏实地

20121217 09:05:29
来源: 新华网

王军荣

您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加拿大一项全球民调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中国人比例高达84%,全球最高。(1216日《扬子晚报》)

“大材小用”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恐怕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不少人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应当看到,“大材小用”有个人定位过高的因素。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就该拥有一份高薪水的工作,但现实却非想象那么简单,当挑三拣四之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一份薪水较低的工作,自然会觉得“大材小用”了。近日,一名北京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发帖称,自己找到了一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家人觉得他很“丢脸”。月薪8000元却觉得“丢脸”,其“大材小用”的心理是多么凶猛。而有些研究生为了编制去争清洁工的工作,一旦进去之后恐怕也难免会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人去一家公司求职,她只拿出本科学历证书,谋到一个职位,老板觉得她不错,升了她的职位,她拿出了研究生的学历证书,老板再升她的职,她最后才拿出博士的学历证书。这位求职者显然是位脚踏实地的人,她没有因为自己是博士就该拥有一个高职位,唯有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才会被看好是“人材”。

有“大材小用”,也就有“小材大用”。说到底,这是个心态问题。在工作上,能够实干,能够脚踏实地,不因外界的因素而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认真对待工作,善待自己的薪水,我觉得,这就是“人材”。很多时候。“大材小用”其实是个伪问题。

*************************************8

8成国人自认“大材小用”是个啥命题

20121217 08:40:43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您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加拿大一项全球民调显示:觉得被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84%;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以及希腊,分别有78%69%;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比较小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23%、丹麦25%和比利时28%(12月16中国广播网)

这问题很有趣,也绝非无足轻重,它很可能关涉到13亿国人的“生产力”命题。何谓大材小用?就是自认为能做更大、更多、更重要的事儿,现实中却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平台,只能做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细小事。通俗点说,一把牛刀,总用来杀鸡。如果这项调查可信度高,84%的中国人觉得自己被“小用”,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它可能是社会环境问题。现如今,权力、金钱、关系,在社会用人制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一些单位,没有背景的人很难进入升迁的通道。公务员考试有人舞弊,应聘跳槽有萝卜招聘,升职涨工资得打招呼——人家有的是背景,咱有的只是背影。如果社会阶层“板结化”,不按能力匹配资源,当官的后代还当官,有钱的后代还有钱,打工的后代还打工,那么除了各行各业金字塔最顶端的一小部分人之外,大家难免个个都有怀才不遇的怨气。

它可能是国人心理问题。浮躁的时代,大家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于自己的工作,七个不服八个不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安于踏踏实实做一点具体的事儿。抱怨,成为现实的习惯,不见得有被大用的能力,却无休无止地牢骚和指手画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或许针对的就是这种心理。

它可能是教育制度问题。我们的教育,似乎已沦为发学位证的游戏。教育不关注心灵,很多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不直面现实,不教人本事,僵化却难以易改。这样的应试教育,容易把学生们搞得夸夸其谈,不踏实、不务实,好逸恶劳贪图虚名,很多学者不愿“板凳一坐十年冷”,正是这种心态的表象。

它可能是企业文化问题。中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文化是很粗放的,很多工作是计划管理思维,自上而下的强制安排,岗位数年不变,重复性简单劳动,不太关注员工的创造力和成长性,很少为职员创造空间。这种粗放的企业文化,也是扼杀劳动力创造性的根源之一。

或许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只是国外一个调查,没什么权威性,但我以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国人创造力是否充分释放、生产力是否最大激活的重要命题。国民心态、社会关系、教育水平、企业管理,无不是此命题的变量之一。84%国人觉得“怀才不遇”,即便只是一个假想命题,也值得我们慎重掂量。毕诗成

 

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121218jrh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44130.html

上一篇:《从战地到史林》赠历史学院获荣誉证书
下一篇:北师大半日行(2012年12月18日)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