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我看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已有 4106 次阅读 2011-2-16 10:5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经济总量, 全球第二

我看中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216日发布

 

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媒体报道已有时日,但是由日本正式宣布让位于中国,这还是前天的事。在1955-1970年间,日本经济的年增长率为10.35, 其中1966-1970年间为年增12.2%。日本的GNP1950年在西方国家中占第7, 1960年超过加拿大, 1966年超过法国, 1967年超过英国, 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 一个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3%的岛国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第二、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日本稳居世界第二并跃跃欲试向超级大国美国提出挑战,结果不仅被美国所打压而且为后来居上的发展中的中国所赶上。

 

20世纪的50年代大跃进时期,中国雄心勃勃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对于日本并不看好,当时的一些新生婴儿取名超英、朝美的颇为不少,而取名超日的几乎没有,这说明人们普遍小看了日本。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缘故,经历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我们才真正把一个人口仅为我们的1/10,陆地面积远远小于我国的日本在经济总量上抛在后面。虽然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式的变化,中国以一个亚洲强国屹立在世界舞台上,但是这在我们现代化进程中仅仅迈出了一小步。我们不要忘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超过日本的,但是在中日交战中遭到惨败,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也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在中日经济天坪上开始稍微向中国倾斜,丝毫不能骄傲懈怠。日本是一个好胜好强好战的民族,中国“崛起”日本不高兴是个不争的事实,否则如何解释日本政府大幅度恶化对华关系,明目张胆地把中国视为敌国?我们希望和日本永远交好,但是我们必需牢记这个世界不和谐的根源在哪里?

虽然在201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二, 但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数据,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在第95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中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明显差距。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收入的联合国标准,中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总量经济被十三、四亿人口一除,就显得很小,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存环境为许多国家所不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平衡、居民经济收入不平衡,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市场机制运行不健全,教育文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准,虽然有若干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更多的处于全球排行的后位,凡此种种,都1清楚地表明我国既是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国,更表明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并非G5G6G7G8发达国家俱乐部的成员。至于G20会议只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的峰会,而中国在G20中的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

日方回应中国GDP超日:人均仍相差近10

20110214 13: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调查:中国GDP超过日本,您觉得自豪吗?

  中新网214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14日上午在首相官邸举行的记者会上,就中国GDP超过日本的消息表示:“邻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很值得欢迎的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借助于近邻的经济发展,让下一代也过上现在这样富裕的生活”。

  但是,枝野幸男也指出,以国家为单位来看,日中两国的GDP出现了逆转,但如果按照国民平均值来说,两国还相差近10倍。他表示,政府将全力推进新成长战略,使日本经济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日本内阁府14日发布的2010年日本名义GDP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当天发布的2010年四季度(10~12)实际GDP比上季度减少了0.3%,换算成年利率为﹣1.1%,五个季度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1_02/14/4660357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13414.html

上一篇:赞阮次山呼吁李连生造假案评审者道歉
下一篇:歌华天通苑宽带网络整体系统故障频发令人担忧
收藏 IP: 220.155.36.*| 热度|

3 姜洪洲 尚松浩 付碧宏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