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已有 6329 次阅读 2010-12-30 09:00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读书人, 出世, 入世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1230日发布

 

书名: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著者:       资中筠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唐思东

特邀编辑:    曹宏举

责任校对:   林福国

封面设计:     

技术编辑:      建、薛正强

发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北京试社科印刷厂

制作:        北京世纪太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次:         20022月第一版

印次:         20022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10.625

开本:         890X1240  1/32

字数:         232000

页数:         326

印数:         1-10000

定价:        21.00

ISBN:        7-5004-3299-2

附照片16张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作者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本书为作者近年的随笔精选集。所选文章虽体裁各异,却皆为性情之作,给人以击节慨叹,顿开茅塞之感。如《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日本人认罪为什么那么难》、《人格与国格孰先》等篇,看出作者的思绪徜徉在出世入世之间。出世为净化心灵,保持人格独立的一部避退,入世则随命运之沉浮,发出求真的呼唤。本书应看作一位读书人的心灵对话。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目录

自序
平戎策种树书”——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
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有感于宋朝汪藻的文才
想起了咏絮才
与师友同游水木清华——《世纪精华》序二

有感于冯友兰先生的反刍
三联书店与当代学术文化

人格与国格孰先?
袁同礼——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先驱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重读《顾维钧回忆录》有感
黄遵宪的《新别离》诗
信、望、美的追求——《啊,拓荒者!》再版序
热潮退后话《廊桥》
五四运动与《列女传》的联想
男子中心社会的语境
食洋而化,惠及学子——评《美国文化与文学选集》

雪泥鸿爪化作碑林——《世纪肖像》影集
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
怎么就没有正好过?
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美国独立
忆海伦·斯诺
与保尔·罗伯逊同台演出
信誉能否靠良心来保证?——美国大学中的信誉规则
漫谈美国人的行为文明
东西方国家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鲍大可――中美之间一座特殊的桥梁

本杰明·斯波克医生访华逸事

成功为失败之母

台后流泪,台前显贵

对呼唤蓝天的共鸣

煞风景谈

图书馆礼赞

何谓素质教育――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

对好编辑的体验

闲话电话

弹不好有感――不算乐评

讲和也需要英雄――由拉宾之死想起的

外国问题与国际问题研究的困惑

爱国的坐标

关键在于立宪――洋顾问古德诺与袁世凯称帝的再思考

老问题,新视角――美国学者写义和团

跨世纪的中国人将何以自处?

日本为什么认罪这么难?

从方孝孺与布鲁诺之死看中西历史轨迹

 

自序

这本小书收集了我自1996年以来断断续续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非学术性文章几十篇。都是业余即兴之作,是在写“大部头”的夹缝中草就。我有时羡慕有些文史界的学者,他们的随笔往往与专业相联系,有的是学术研究的副产品,有的就是介乎论文与随笔之间,都蔚然成章;我则平时思想驰骋所至而有意形诸笔墨的,与专业相去甚远,这种写作在注意力和时间上都与专业有矛盾,一些兴之所至的文章都是在夹缝中写就。其实随时涌上心头的“灵感”,以及可写的人和事远不止这些,但由于尚未从自己套上的专业枷锁中摆脱,仍然有待于继续“业余”挤出来了。

  我的专业号称是“国际研究”,重点是美国。但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离当前“国际形势”、“中美关系”之类越来越远,兴趣越来越杂。兴趣杂原是本性,现在也算是一种回归。这“杂”就反映在这本集子的题材和体裁上,有的接近论文,有的纯属随感,最长的近万字,最短的几百字。给这样一个集子起名颇伤脑筋。我原名之为《说东道西》,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拉拉杂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谓;其二多少与本人的工作经历有关,见闻、读书和思考所及还是驰骋于东西方之间。但是出版社认为这一题目太普通,好像有人用过了;我对历史又情有独钟,喜与古人神交。从心情来讲,常有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所以曾想起名为《怆然集》,又觉过于低沉。最后决定选用了其中一篇“平戎策与种树书”的副标题为书名。以一篇名全书,这种惯例也是有的。中国读书人的出处(读上声)一向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对“出世”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消极、无奈的选择。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读书人入世唯一的出路是做官。而一旦入仕途,忧国忧民之士能一展抱负的不多,却难免被迫摧眉折腰。况且机会总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世”精神是一种维持人格独立的退路,是心灵的净化剂。因此有狂狷、有傲骨、有淡泊宁静、有安贫乐道、心胸豁达这些秉性,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上的退路,那么只有人人不择手段地在宦途的独木桥上挤压、竞争,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琐形象,中国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今天的读书人出路当然广多了,但是仍然有一个以什么精神对待进退出处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书名还是切题的。

  文章虽杂,却于不知不觉间流露一种一以贯之的追求,老而弥坚。谓我何求?也说不清楚。一定要用文字来概括,那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这样一说显得既老生常谈又大而无当。但在我自己都有特殊的关注点。我从学龄前开始所受的最初的做人的教育就是诚实,三岁记事,受到母亲第一次家法威胁是被怀疑说了假话。长而学书,从四书中的“正心诚意”、“慎独”到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无不强化“真诚”二字。然而,离开校门以后,却不能担保永远只说真话,只是被迫说“违心”的话时总是感到非常痛苦。后来在从事学术著述中自己确定一条原则:若是真话不能全说,至少明知是假话的不说。好在毕竟时代不同了,只要无所求,不说假话还不致罹祸。不过除了独善其身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太多的伪善、哗众取宠和自欺欺人。奸商、政客固无论矣!号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是什么状况呢?从本应天真单纯的儿童、学生时代起就被迫按“应该”的说而不是按真心所想的说,以致“违心”之论已经被社会接受为“人之常情”,甚至分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那会是怎样的社会和国家?凡此种种,令我痛苦,令我心忧,止不住要发出呼唤,呼唤求真。科学地说,凡是真的不一定都是善的和美的,因为客观现实不一定都美好。但是求真的精神,诚挚的心灵总是善的、美的。远古的人类从蛮荒中走出来,逐渐告别原始的纯朴,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同时在物欲横流中,人性和自然界一样受到太多的摧残、扭曲和污染。我相信,一定程度的归真返朴能使世间少一些假、恶、丑,变得更加文明和美好。

  我还相信,人之异于禽兽者,不但在于有思想,还在于能够为某种理想和追求进行锲而不舍的努力。世间如许令人惊叹的成就都记录了人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己、攀登高峰、发挥创造力和智慧的过程。科学的探索、艺术的创造,乃至体育竞技和探险,莫不如此。我相信存在天赋的差别,但我更敬重一切为臻于至善和完美的执著努力。因此,从戏台上能熟练而准确地翻跟斗的龙套到大艺术家到学问深不可测的大师,以及任何普通人孜孜以求,付出超常的心血和劳动取得一定的成绩,都能令我钦慕,因为他们所达到的成就都凝聚了常人所不及的辛勤劳作。反之,种种靠炒作包装,既没有才华又没有劳作基础的“闪亮”,都令我生厌。这不仅是个人的好恶,而是从以上的信念而产生的忧思:如果不劳而获暴利虚名成为主流,追逐浮华成为时尚,不但是审美观的低俗化,而且将是精神的堕落,使文明倒退。

  我这一代人中,国人于内忧外患之中经历了种种民族悲喜剧和荒诞剧,个人命运随之沉浮。本人又多一些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在说东道西之中潜意识地难免相互参照,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思。到了这个年龄,于个人而言早已与世无争,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人事天命,总不能释怀。真、善、美的追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落实下来,就在这片土地上。涉及一些沉重的话题,不合时宜之见如鲠在喉,一吐则难掩锋芒。呜呼!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

  本人忝列“学术界”,每每感到心虚。近世中国的文科知识分子,能以一生倾注于学的极少。比我老一代的师长辈,在青壮年时已有丰富的积累和著述,卓然成家。但是以后几十年大多在批判和否定前半生的成就中度过。其中幸而寿者,在耄耋之年还能勉力著述,传其薪火,酬其宿志。我则少年志于学,并不比孔夫子晚,但可以说是青壮年失学,腹笥既单薄,也还没有来得及如前辈那样作出任何成绩,倒赶上一同对过去所学批判和否定。那一点点微薄的学识竟成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及至有机会实现夙愿,挤进学界,已年届半百。虽奋力恶补,常捉襟见肘,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晚生于我的学子,少年时有一段失学,基础较差,但是机会来时仍然风华正茂,有志者还来得及补课,施展的天地也要广阔得多,当然又须经得起新的“世风”的诱惑和考验。我仰慕前辈的学养和积累,自叹望尘莫及;又羡慕后辈的精力和机会,感慨时不我予。但是一息尚存,伏案已成惯性,不能自已。后半生经过否定之否定,似有所悟,尽管不成系统,总是一吐为快。遂陆续成篇。近来无端常想起大学一年级时国文老师出过一个颇为冬烘式的作文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当时“说”了些什么交的卷,已完全不记得,如今却发现“思”和“学”竟是我闭门陋室之中,赖以度日的主要寄托了。
我对自己的文章能有多少读者向来不抱奢望。承蒙沈建中小友自告奋勇为促成本书以较为精致的面貌出版多方努力。他一摄影家的审美眼光对书的装帧提出了许多保管的建议,并为寻找合作的图片不辞辛劳,会同美编的共同努力,为本书增色不少。沈君任职于金融界,却对正在或行将消失的一些老人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有特殊兴趣,纯粹出于非功利的追求和爱好,而能这样认真执行著,令我肃然起敬,特致真诚的谢意。

                       资中筠

                   千年之交与芳古园陋室

资中筠

  女,(1930—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美国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

  1930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南耒阳。1947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1947-48肄业于燕京大学

  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民间往来。

  1956年至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2年至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85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88-1992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至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2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1996年退休后,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编辑本段生平

  1930年生于天津 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五、六十年代,就职于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访问过亚、欧、非、拉美等几十个国家,参加国际会议与

  

民间往来。

  1956年至1959年常驻维也纳,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的助手及翻译。

  1959年回国后曾担任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1971年后,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如谢伟思、费正清、拉铁摩尔、斯诺的先后两位夫人、夏仁德以及其他知名人物。

  1980年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

  1985年起应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组建的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 1988-1992任所长,同时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2年至1998年参与创办中华美国学会和《美国研究》杂志并任主编。

  1993年发起并主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任第一、第二届会长。

  1996退休。仍继续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并兼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美方主任为大卫·兰普顿),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 她多次出访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2年至198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92年,任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研究员;曾应邀在美国十几家大学作演讲。

  1994年任敦巴顿橡树会议与联合国国际研讨会(纪念敦巴顿橡树会议50周年)荣誉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学术著作

  《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

  

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等。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散文随笔集

  《学海岸上边》与陈乐民合集;《锦瑟无端》

  《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先生的一部随笔作品集,其内容包括有感于中国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对大学生辩论竞赛质疑、一定要团圆到皇帝身边吗、人格与国格孰先、诺贝尔文学奖有世界意义吗等等。 本书所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文笔犀利,见解独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可读性,颇值得一读。

  《斗室中的天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2出版 本书是资中筠随笔、杂文的结集。这些文章都是作者在专业研究之余的所思、所感,信笔写成;还有一些演讲稿和采访录,思考和心得就是在讲话和对话中形成。眼界开阔,题材广泛,都是近年作者来心之所系,萦绕于怀的几个领域,有一以贯之之道,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吾土吾民的挚爱、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文明和正义的呼唤,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胸怀。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部不可多的优秀读物。

译著

  《公务员》

  《浪荡王孙》

  《农民》 巴尔扎克

  《啊,拓荒者!》 薇拉·凯瑟

《哲学的慰藉》 阿兰·德波顿

http://baike.baidu.com/view/585776.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98970.html

上一篇:《美国的历史文献》提要
下一篇:也谈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