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纪念集版)

已有 3543 次阅读 2010-10-12 07:4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北师大, 王炳照, 学报编辑部工作

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纪念集版)

 

黄安年文  王炳照纪念文集/20109;黄安年的博客/20101012日发布

 

王炳照先生今年105日离我们而走了,这使我感到很突然。1975-1978年间,我和他在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科)编辑部共事两年,在我印象中,他一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工作,早来晚走,对本职工作极端负责。他负责教育版栏目,我则在历史版栏目,平时业务上虽没有什么联系,编辑部人员总共才四五人,所以接触也是多的。1978年春,我回历史系任教,和他的联系也就少了,不过凡是我去学报编辑部时,无论白天黑夜几乎都能见到他在伏案工作,编辑工作是默默无闻的,有时还不署名,但是他认真负责的态度依然一丝不苟,不为名利。北师大教育系的中国教育史学科建设实力雄厚,邱椿、瞿菊农、邵鹤亭、毛礼锐、陈景磐等教授都是国内享有盛誉的老一辈学者,60年代初我在校部文科工作时和这些老先生有工作上的接触。60年代初我校中国教育史专业率先招收研究生班,为全国培养了一批教育史专家学者,其中就包括王炳照这样的学科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在我印象中,在学报工作期间,王炳照先生不仅出色地做好了作为学报编辑的本职工作,而且作为老先生们的助手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和组织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取得了个人的突出研究成果。

 

王炳照在师大和我同住丽泽11,只是不在同一单元内内,平日经常照面聊聊天,2002年后我住到了天通苑和他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但我回师大时总会在二个月内见面一次。今年8月底友人托我了解关于古代教育史情况,我想最合适的就是王炳照了,于是和他家通电话,没有人接,再打电话问教育学院,那位接电话的是代值班的,不知道王炳照的电话,更没有说他已经重病在医院,我以为他又外出开会了,根本没有想到他早已住院。108,和老友通电话时说他走了,我简直难以想象这是真的。

 

炳照在北师大编辑部长达17,就他的编辑水平、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就他的专业水平,以及教育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地位来说,别说由他来担任编辑部主任,就是由他来担任学报主编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也是称职的,然而他一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对他来说,从不计较,是他的崇高品质,但在是从我们的组织工作角度来说,实在令人感到不公。

 

学报在50年代初,主编是钟敬文先生,七、八十年代是白寿彝先生,他们是学术型的主编,可是在这以后就变成了行政领导,这一改使得学报主编的学术型变成了官僚型了,实事求是地说,由王炳照先生来担任学报主编也许更加符合学术型需要。现在官阶高于学术,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有人说学术行政化、官僚化不无道理,一个大学的学报都不能让真正有学术水平的学者来担任,我们的学术究竟是什么!

                      20091030日发布

******************************

(:收录于《王炳照纪念文集》20109月,华苑音像出版社,第43页。原载《从王炳照在北师大学报编辑部工作17年想到的》,黄安年的博客/20091030日发布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234

原文中“副校兼党委副书记郑师渠”几个字,在《王炳照纪念文集》中由编辑改为“行政领导”了,这是需要说明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72359.html

上一篇:学术活动报道的官气何其浓?
下一篇:观看300年来首次公演的昆曲《续琵琶》
收藏 IP: .*| 热度|

3 余少波 李祖龙 吉宗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