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英文论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三种时态 精选

已有 4885 次阅读 2024-5-14 10:32 |个人分类:投稿的门道|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中的研究结果用什么时态写,答案不是唯一的。

本文汇总了学术写作中最常用的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其中亦有关于不同时态常用于哪些论文章节的说明与举例。希望你看过之后找到前文的答案。

一般现在时

一般现在时是学术写作中最常使用的时态,有人将其戏称为默认时态,用法大致有五类。

1. 讲事实

不因时间过去而改变的真理,无须过分雕琢,即用一般现在时带出其恒定性。

The Eiffel tower is in Paris.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此用法常见于:Introduction。 

2. 讲常识

常识可以是基于已有研究的概述或解释。相较于现在完成时,一般现在时用于强调“已知”与既定性,而非对现时的影响。

Graduate school is regarded as crucial for starting an engineering career because failure at this stage closes the door to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careers, and later career trajectory change is more difficult the longer it is delayed.

Average income differs by race and gender.

此用法常见于:Introduction。

3. 讲定义

用于解释某则术语或定律的句子,即便相关研究发生在过去,也用一般现在时。

Photosynthesis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plants convert sunlight into chemical energy.

According to Piketty (2013), inequality grows over time in capitalist economies. 

此用法常见于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Results & Discussion。

 4. 讲做了什么(主观抽象)

当谈及自己或他人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时,使用一般现在时。类似于中文里“本文论证了”“研究表明了”等表述。

Chapter 3 explains the methodology and discusses eth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Foucault asserts that sexual identity is a modern invention. 

此用法常见于

Introduction:用于阐述研究目的。

Literature Review:当作者表达对某一研究的主观看法时。

Results & Discussion:用于解释研究结果,带出研究结论及贡献。

5. 讲数据

与图表分析相关的解释性文字,总是用一般现在时。

Table 1 presents the structural units.

此用法常见于

Results & Discussion。

 

一般过去时

一般过去时在学术写作中出现的频率次于一般现在时,多用于描写实际而客观发生的事件及结果。

1. 涉及研究操作

不论谈及的是自己的实验过程,还是他人的研究步骤,都可视为是对过去行为的描写,使用一般过去时。

Olden (2017) recruited 17 participants for the study.

We transcribed and coded the interviews before analyzing the results. 

此用法常见于

Introduction:用于描述过往实验中的研究方法。

Methods & Materials:用于描述研究完成了哪些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Results & Discussion:用于描述所做实验。

2. 与结果呈现相关

以写作为时间点,将过去发生的研究及其得出的结果视为一个事件,用一般过去式修饰。研究结果即实验得出的客观产物,基于研究结果的人为解读则不采用过去式。

All of the focus group participants agreed that the new version was an improvement.

We fou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but it was not as strong as we hypothesized.

此用法常见于

Introduction:用于描述曾经被视为真理,但如今已被推翻的科学结论。

Literature Review:用于描述过往研究的属性,且特指某一研究。囊括一系列研究及针对过去研究发表现时评述两种情况均不在此列。

Results & Discussion:描述研究得出的客观结果。

 

现在完成时

概述研究

当作者在论文中综述某一方向的多个研究,或梳理某个具争议研究的发展历程,表明过去对现时有着影响,应使用现在完成时。

Studies have shown a link between cancer and red meat consumption.

Identity politics has been a topic of heated debate since the 1960s.

The problem of free will has vexed philosophers for centuries.

此用法常见于

Literature Review:概括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时,通常为了承接与当前研究的联系或强调差异而使用现在完成时;为表示某一个或多个研究是才发生不久的,有时也用过去完成时。

Methods & Materials:当前期操作对实验进度和结果有不寻常的影响时,也可以用现在完成时描述前期的实验步骤。

参考文献

Bryson, S. (2023a, July 23). Tense tendencies in academic texts. Scribbr. https://www.scribbr.com/academic-writing/tense-tendencies/

Bryson, S. (2023b, September 18). Verb tenses in Academic writing | Rules, Differences & Examples. Scribbr. https://www.scribbr.com/verbs/tenses/

The three common tenses used in academic writing. (n.d.). The Writing Center. https://writingcenter.gmu.edu/writing-resources/grammar-style/the-three-common-tenses-used-in-academic-wri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 Verb tense use in academic papers. (2020, February 12). https://ijol.cikd.ca/news?newsCode=581

∴∵∴∵∴∵∴∵∴∵∴∵∴∵∴∵∴∵∴∵∴∵∴∵∴∵∴∵∴∵∴∵∴∵∴∵∴∵∴∵∴∵∴∵∴∵

logo.jpg

如果你认为“谋划”一场发表的旅程过于操心,不妨花点时间了解投稿指导这件事。意得辑的全程无忧投稿套餐打包了科研作者的9种刚需,我们不止润色论文本身,还在投稿前后都下了功夫,从选刊、备材料,到润色返修稿件及回复信都提供支持。如因稿件问题遭拒稿,也将尽力助你重投。

这项服务如何帮到你

送选刊锦囊——不管是对所在领域的期刊缺乏系统了解,还是在某几本备选期刊中拿不定主意,都是在确定目标期刊时的典型烦恼。这时由发表专家匹配最合适的几个选项,并作最佳推荐,让投稿更具针对性也更有策略。

把握投稿的流程与节奏——论文发表与否不单看写作质量,投稿流程冗长且琐碎,任一手续处理不当都将使发表周期变长,甚至拒稿。在熟知发表门道的团队的指引下,你对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有更多预知,投起稿来省时、省力、更加顺畅。

为返修善后——我们关心论文投出去的后续结果,套餐包含的多轮润色和回复信审查等服务和你一起面对大修小修。如不幸遭拒稿,我们将在一年内不计次数地协助你重整稿件向次一级意向的目标期刊重投。

更多详情欢迎移步意得辑官网了解。

科学网博文活码WSS.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434009.html

上一篇:e.g.与i.e.是一回事吗——论文写作中的四组常见张冠李戴词汇
下一篇:论文写作讲义——连词与逻辑关系
收藏 IP: 140.206.1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