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议将口述史列为社科“十二·五”历史研究规划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10月4日发布
我国现行学术研究体制基本上属于中宣部主管下的项目规划主导机制,其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期内出学术政绩,但是缺点也明显,多元创新少,有些项目为少数机构所垄断,具有排他性,颇有官方史学的味道。
口述史历来是我国史学领域里的薄弱环节,几乎极少见到我国学人有影响的口述史研究成果面世。口述史主要是健在的国人见证近代现代的活的历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人愿意专门从事口述历史研究,不仅鉴于人们对于新兴的口述史、社会史、个人史、群体史的重要认同不足,我们的学术档案保存和管理问题成堆,也鉴于项目和经费不落实,极大影响了学人的研究积极性。
现在,我们的口述史已经到了需要抢救学术“遗产”的程度,别的不说,仅仅列举几种人的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就值得给予太多的重视:
*90岁以上(含重病中80岁以上)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学者和具有绝技的人才;
*南京大屠杀中的幸存者(2006年时仅400多人)
*日本侵华战争中细菌战的受害者
*百岁老人(2010年统计超过40000人)
*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
*我国周边地区90岁以上(含重病中80岁以上)居民
这是一项庞大的理应可持续的口述历史研究规划,因为如果五年过去原来85岁的老人就进入了90岁的行列,我们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研究的学术机构,来持续地组织这一研究工作。
各类相关研究会和学会、协会需要积极参与推动口述历史工作,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学生、研究生,各地教研室和社会机构热心口述史学人,各级档案馆、博物馆、文史馆、地方志馆应积极参与这一工作。有了规划、有了组织、有了人才,我们就有可能做好口述史工作,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将口述历史研究列入社科“十二·五”历史研究规划。
附文:
*****************
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新增1240名 又发现7名幸存者
2006年09月04日 15:26:09 来源:新民晚报
南京师大11名硕士研究生地毯式调查又发现7名幸存者
昨天(3日),2006年暑假以江宁区为中心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调查数据终于整理出来。结果死亡人数新增1240名。
本次江宁地区侵华日军暴行调查由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1名硕士研究生负责进行,从7月1日正式开始,历时近两个月。是战后以来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内容最详实的调查。调查组逐镇逐村地毯式调查了南京郊区江宁九个镇区、街道,走访了1038位老人,形成口述文稿512547字。
结果查明有确切姓名的死亡人数1343人,比以前新增505人;不知名死者6018人,比以前新增735人。总死亡人数是7361人。
张连红教授认为:“南京大屠杀已过去69年,当时的目击者、幸存者如今都已进入古稀之年,抢救性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对于维护和平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都很大。这是一场挽救性工程。志愿者们收集到的新证言使人们对日军在南京城郊的暴行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此次调查还在江宁区发现了7名幸存者。
他们分别为:新民村烈山村25号的夏登仓、横溪镇西塘社区桥西村的范锡贵、秣陵街道东南社区的张勤义、禄口街道陈巷社区前陈巷52号的周庆双、淳化镇滨淮社区祝家庄的甘道兴、建中官山16号的何德发、汤山街道孟塘行政村白家庄村的胡正宽。
这7位幸存者在接受调查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恨,让调查者看昔日的伤口。张勤义脖子上的3个枪口,周庆双残缺的中指和无名指、头上的刀疤,甘道兴腿部、肚子上的枪伤……身体的伤口愈合了,但心中的伤口却永远无法愈合。甘道兴说:“这么多年了,阴天下雨伤口还会痛,像刀子挖一样,有时痛得爬不起来。但最痛的还是心里的伤。”
据悉,198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有1756名。到2006年,幸存者就只有400多名了。 (黄霞)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04/content_5046566.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