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王旭、罗思东著《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提要

已有 6041 次阅读 2010-7-17 11:17 |个人分类:美国书目提要(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地方政府, 王旭, 罗思东, 美国新城市化时期

王旭、罗思东著《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0717日发布

 

714,获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所长王旭教授新著《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16日又蒙王旭发来目录及总序。总序认为:在“新城市化”时期,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出现相对分散化的趋势,郊区或城市外围地区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依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第三,在郊区普遍兴起的城镇中,出现一些经济独立性很强的次中心,与原有的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复中心或多中心结构,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城乡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良性互动,城市化从单纯的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换型过渡,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城市与区域规划、市民社会和社会群体关系、地方政治和政府政策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序还认为:事实上,城市和郊区已高度融合,构成大都市区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宜厚此薄彼。我们不必讳言,国外新城市化过程中也有很多负面问题,如地域蔓延过度、经济成本过高、居住区隔离、地方政治零碎化等问题,这些负面问题在美国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有其特定原因,多半是新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渡性现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此否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影响根深蒂固、城乡差异有增无已的情况下,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更有不可替代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总序主张修正我国城市发展理论,基本思路是:从新城市化的宏观视角切入,统筹考虑城市与郊区,而不是因循传统城市化的思路,将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城市本身,以城市这个带有“封闭性”的地域行政单位来应对目前已经高度一体化的区域问题。

 

该书分析了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中的特定现象:在空间结构上,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互动发展,形成了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日益显著;在政治结构上,地方政府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变小出现“零碎化”现象,与经济一体化要求相距甚远。这种矛盾及其碰撞和解决思路,成为该书的阐述的主要内容。

 

 

书名:             美国新城市化时期的地方政府----区域统筹与地方自治的博弈

著者:          王旭、罗思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发行:         厦门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徐长春

封面设计:     李夏凌

印刷:              厦门集大印刷厂印制

出版日期:   20101月第1

印刷日期:   20101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787X960   1/16 

印张:             23

字数:             385000

印数:          1-4000

页码:             355

定价:           42.00

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大都市区化与大都市区管理模式

 

 

 

 

序言

 

第一章  美国城市发展的两大阶段

一、从农村到城市传统城市化阶段

二、从城市到大都市区新型城市化阶段

三、大都市区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四、大都市区概念的完善与学术界认识的升华

 

第二章  郊区的横向蔓延与地方政府零碎化

一、郊区化的成因

二、渐行渐远的郊区

三、零碎化的地方政府

四、联邦、州政府与地方政府零碎化

五、19世纪城市兼并与城市规模的扩大

 

第三章  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早期市政体制的缺陷

二、进步运动与市政体制改革

三、市政体制的内在运行机制

四、城市经理制与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走向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期构建大都市区政府的尝试

一、构建大都市区政府的理论探讨

二、传统改革方式之一:兼并

三、传统改革方式之二:市县合并

四、传统改革方式之三:“联邦式”大都市区政府

五、大都市区政府体制改革的困境

 

第五章  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与美国地方自治传统

一、美国的地方自治传统与“公共选择”的逻辑

二、专区与大都市区公共服务的规模化

三、公民参与的组织化与城市治理的分散化

四、“公共选择”的理论缺陷

 

第六章  90年代新区域主义运动与大都市区治理

一、新区域主义运动的兴起

二、大都市区治理的系统主张

三、新区域主义的政策议程:精明增长

四、新区域主义的合作议程:“棕色地带”治理

五、地方政府间协作与协调

 

结论

附录一:1992波特兰大都市区章程

附录二: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三:主要中文参考书目

附录四:相关因特网网址

索引

 

“新城市化”丛书总序

 

 

城市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中重大历史现象,有其规律可循。自20世纪初至今,世界各国相继向一个有别于“传统城市化”的阶段加速迈进,我们把这个崭新的时期称为“新城市化”阶段。

所谓“传统城市化”,大致相当于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其主要特征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由小到大,逐级递进;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迟缓,郊区完全处于依附地位,是城市化的预留空间;由于郊区发展滞后,因此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单核或单中心为主。

所谓“新城市化”,与“传统城市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在这个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出现相对分散化的趋势,郊区或城市外围地区逐渐反客为主,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二,中心城市与郊区经济重新定位,功能互有置换。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依然存在,但在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制造业、零售业等在郊区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第三,在郊区普遍兴起的城镇中,出现一些经济独立性很强的次中心,与原有的中心城市共同构成复中心或多中心结构,优化了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结果,城市与郊区从此消彼长的博弈到同步依存,进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的地域实体(一般称大都市区)。这标志着,城乡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良性互动,城市化从单纯的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换型过渡,进入高级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城市与区域规划、市民社会和社会群体关系、地方政治和政府政策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是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这既是“传统城市化”的成熟期或称鼎盛时期,也是城市发展的困难期:有限的城市空间开始出现饱和现象,“城市病”凸显,如城市住宅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治安等问题层出不穷,无形中增加了城市发展的额外成本,城市的规模成本逐渐大于规模效益,聚集经济变成了聚集不经济。相形之下,郊区开阔的空间和宜居环境、公共交通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等,比较优势凸显,城市和郊区之间“推力”和“拉力”此消彼长。故此,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城市化”的过渡是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结构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世界各国城市化起点不一,发展速度各异,但在20世纪初年,一些经济较发达国家城市相继进入新城市化的起步阶段,20世纪中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地位最重要的首推美国。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其后,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向郊区扩展。到1940年,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将近一半,美国成为一个大都市区国家;到1990年,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有40个,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美国又成为一个以大型大都市区为主的国家。相比较而言,欧洲国家的新城市化进程则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较大的起伏,二战后方走上快车道;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二战后;我国的香港和台湾紧随其后;拉美国家由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过渡,发展速度与其他经济较发达国家一致,只是裹挟了很多传统城市化时期积压的社会问题。

在这些先行一步的国家,城市和周边地区,实际上已无清楚界限而言,两者之间的界定也越来越模糊,“城”、“乡”这两个传统的地域概念已不能准确概括新的人口分布趋向了,因此很多国家出台新的概念。在英国,类似的城市化区域被定名为“大都市郡”和“大都市区”,法国为“城市化区域”,德国为城市区域都市化地区”,澳大利亚为“统计大区”,加拿大为“人口统计大都市区”,日本为“都市圈”。这些概念尽管标准略有不同,但对其空间结构的认识是统一的,都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或称中心城市和郊区县域,而且,都是以城市的实际影响范围即功能区域为依据,不受行政区划的局限。美国自2000年起,就已经不再使用城市和乡村的概念进行人口统计,取而代之的是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城市,抑或大都市区,已经不仅仅是概念问题,而成为某种思维定势。

显然,在世界范围内,城市的发展确实可以、而且有必要分为前后衔接但又各具特色的两大阶段,这是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的总体发展规律,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或迟或早地会经历这两个阶段,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目前城市发展迅猛,即将全面跨入新城市化门槛,在这个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从其他先行一步的国家寻求借鉴,深入准确地认识新城市化时期城市的发展规律,打破传统城市化阶段形成的城乡差别和行政区划的束缚,争取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城市化势必带来一系列重大而快速的变化,我们要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前瞻性准备。

遗憾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研究几成“显学”,但城市化基本理论方面没有重大建树对上述新地域实体的认识也沿袭传统城市化的思路,有“城市圈”、“城市群”、“城市联盟”、“城市综合体”、“集合城市”等十几种称呼,倚重城市,未能准确反映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真谛。事实上,城市和郊区已高度融合,构成大都市区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宜厚此薄彼。也有些学者过分强调郊区横向蔓延的消极后果,把多中心与横向蔓延划等号,将其简单归结为逆城市化或“摊大饼”现象,认为其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目前城市发展阶段的需要我们不必讳言,国外新城市化过程中也有很多负面问题,如地域蔓延过度、经济成本过高、居住区隔离、地方政治零碎化等问题,这些负面问题在美国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有其特定原因,多半是新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过渡性现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此否定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影响根深蒂固、城乡差异有增无已(甚至出现“欧美城市、非洲农村”的尴尬局面)的情况下,重新认识这个问题,更有不可替代的学理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之,我们需要使用21世纪的理论解读21世纪的城市传统的城市化理论指标单一,过于强调人口的集中和城市数量及自身规模的扩大,适用于阐释从城市发展的初期到中期的基本规律和问题,对于城市发展高级阶段的很多问题无法解读,更难以为我国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需要修正。修正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从新城市化的宏观视角切入,统筹考虑城市与郊区,而不是因循传统城市化的思路,将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城市本身,以城市这个带有“封闭性”的地域行政单位来应对目前已经高度一体化的区域问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就是我们在新城市化方面的系列性研究成果。自2006年起,我们相继完成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美国城市经纬》、《美国高科技城市研究》3部著作(均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对新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现在,我们所撰写的这套丛书,共5部独立成篇的专著,进一步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方自治的关系,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市公共住房政策,市民与城市社会运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从不同层面认识新城市化的某些典型特征。这套“新城市化”丛书,是跟踪学术前沿、理论创新的一次尝试,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关注和认同。

 

附图1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4798.html

上一篇:车位占用绿地现象愈演愈烈
下一篇:有感于高清纪录片《碉楼往事》的摄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