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感受美国奥运代表团进驻前的北师大

已有 5573 次阅读 2008-7-24 16:11 |个人分类:北京奥运随感(08-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感受美国奥运代表团进驻前的北师大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824日发布

 

昨天上午,我去北师大办事,顺便感受一下美国奥运代表团进驻前的北师大气氛。我从北门进入校园生活区,来到学校医院取药,然后来到生活区和教学区的分离处,其实两者之间实在难以分隔,所闻分离的基础是非典时期划定的,现在只是稍有调整吧了。

 

我注意到所到之处已经有不少保安在那里值勤,整个校园显得格外宁静,现在正值大暑放假期间,人们知趣没有必要的事是不会来学校的,尤其在这个敏感时期。学校新图书馆工地早已停工,在那个制高点上学校的一切建筑物将一览无余地在视野之中。在教七楼旁边的空地上偶然有四五位老人在那里散步,还有老人推着婴儿车的在那里闲逛,因为在生活区闲逛的地方早已被停满的双号尾数汽车占据了。在学校主楼的西侧有些学生在走动,其他确实如媒体所说,除了保安就见不到什么人了。一路没有什么保安检查我,只是我进入学校的主楼时值勤的保安很客气地对我说:“老师,请出示一下证件”,我出示了一卡通证件后,即顺利进入主楼。因为历史学院在主楼办公,我每隔半个月要去学院信箱里取信件和报刊,可这次在学院里甚至大楼里没有见到任何人。学校已经被严格区分为生活区、教学区、训练区三部分,这训练区其实也和学生生活区难以区分的,从学生宿舍到教学区,作为训练区的邱季端体育馆往往是必由之路,这个体育馆是在原来的科学会堂、西饭厅、东饭厅和服务楼的地址上全部拆掉后新建的,它外围环境优美工程还在紧张施工中,人们没有证件无法进出,代表团人员进去,你自然无法看到如何训练。至于媒体所言在马路边上的御马墩就餐传闻,只需将前面封锁,谁也无法看清就里。我倒是在御马墩吃过两顿饭,那里环境优雅,但价格其贵无比,准备挨宰。至于传闻代表团下榻的住地,我都多次去过,是相当普通的客房,要是真的大腕运动员住在这里,那是真委曲了。离开主楼,我走向南门,在那里新建的宿舍大楼外面的土方还没有清理完毕,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清理。

 

说起美国代表团来北师大事早在去年我去美国前就有传闻,后来被上级部门封杀,据说是外事处负责人自作主张没有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批准,为此这位外事处负责人官位丢了官位,好像上级部门不能处分校长,外事处长就成替罪羊了,因为这么大的事不可能由一个外事处长能决定的。美国代表团来北师大事似乎就此偃旗息鼓。不过美方并不甘心,而如果疏通了相关部门,北师大校方也会力促此事办好的,毕竟对北师大是有利的。50万美金对美方来说,当然便宜,北师大投资一个亿来新建体育馆将会带来一系列好处,这一个亿自然不可能全是由学校自掏腰包的。何况据说美方在奥运会后将把全套体育器材留给北师大的。

 

*********************88

附相关报道:美国奥运代表团进驻北师大 宿舍内体育场朝向窗户禁开

20080721 08:01:33  来源:新京报

 

奥运期间,有比赛场馆或奥运接待任务的北大等在京高校将暂时“谢客”,实行凭证入内等门禁规定。昨天,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了北师大等,体验了高校里的奥运气氛。

美国奥运代表团25日进驻北师大训练,该校23日起校门严管

昨日,作为美国奥运代表团训练场地的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检查入校人员。后天全校各门都将严格检查,本校教职工须凭证进入。

昨日,北师大体育场四周已加强警戒,禁止学生及其他人员进入。“校内现有500多个保安,明天还将征调100个进驻。”校内保安称,目前只有距离场馆较近的西南门和东南门严格检查。23日起,全校各门都将实行严格的检查。

昨日,北师大西北楼学生宿舍公示要求,早7时至晚19时,该楼学生须关闭朝向体育场的全部窗户。据学生小张说,公告内容前天就随宣传单发到学生手中。但记者昨天发现该宿舍楼大多面对体育场的宿舍窗户并未关闭。另据体育场西侧通道保安介绍,北师大已把校园分成封闭区和警戒区,训练及住宿区属封闭区,本校人员也不能进入。

下午5时许,体育场四周被保安封锁,部分训练器械被运入。场馆内一名美国奥委会官员称,25日起,美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将进驻场馆。(记者张汉宇实习生王锦)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7/21/content_8706768.htm

 



我看奥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179.html

上一篇:小议中央电视台的某些广告词
下一篇:《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提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