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提要

已有 6835 次阅读 2008-7-24 23:31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提要

 

童庆炳著,黄安年辑介    黄安年的博客/2008724日发布

 

黄安年按: 童庆炳先生是我和吕启祥的挚友,我和他还是60年代初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部共事的战友。还在去年底我们去美国前就获悉他有七本新书将要出版,并向他表达了新书出版后学习的期望。前两天,我们收到了老童寄来的七本新书:《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美学与当代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月版)、《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古典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审美心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月版)、《童庆炳谈文体创造》(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月版)、《童庆炳谈文学观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月版)。今天我和吕启祥又收到他发来《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的自序和一幅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照片。再次,向童庆柄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除了特别注明的以外,提要是笔者辑介的。总共12幅照片中童庆炳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是童庆炳提供的,其他是笔者拍摄的。

 

**************************8

作者:    童庆炳著

编者:     

责任编辑:赵月华

装帧设计: 

责任校对: 

责任印刷:董本刚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刷:    北京新丰印刷厂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155mmX 235mm

字数:    42万字

页码:    419

印数:    1-3000

版次:    200711月第1

印次:    200711月第1次印刷

定价:    42.00

ISBN     978-7-303-08853-9

 

作者简介:重庆炳,福建连城县人,1936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文学组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等20所大学兼职教授。先后赴越南河内师范大学、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或研究。长期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文艺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另有多部著作,其中部分著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北京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据不完全统计著有《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1989)、《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1990)、《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1992)、《文学理论教程》(1992,主编)、《中国心理诗学与美学》(1992)、《文体与文体的创造》(1993)、《文学概论》上下卷(1994)、《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合著,1997)、《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2001)、《现代诗学十讲》(2005),以及主编“心理美学丛书”、“文体学丛书”、“文艺新视角丛书”、“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现代心理美学》、《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文学理论教程》等。

 

 

*********************************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目录:

自序

专题一文学的审美特征

编著按

论题一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

论题二文学与审美

论题三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论题四审美扬——文学的艺术特性

论题五特征原则与作家的发现

论题六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

论题七怎样理解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论题八“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

论题九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

附录一:评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

 

专题二 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

编者按

论题一 论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论题二 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

论题三 艺术内容与形式辩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

附录二:“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

 

 

专题三 文学活动“二中介”

编者按

论题一 恩格斯晚年的声音与马克思早期“艺术生产”论

论题二 普列汉诺夫论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

论题三 文学活动的“二中介”说

附录三 方法论的启示

 

专题四 文体三层面说

编者按

论题一 论文学文体三层面

论题二 论文学文体形成的原因

附录四 朝拜语言的圣地

 

专题五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历史--张力

编者按

论题一 人文主义的历史维度和历史主义的人文维度

论题二 人文关怀与历史厉行的双重缺失

论题三 历史—人文之间的张力

论题四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

附录五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文艺的精神价值取向

 

专题六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向

编者按

论题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

论题二 再论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

论题三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视野

论题四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附录六 找到打开中国古代文论的一把钥匙

 

专题七 历史文学三向度

编者按

论题一 历史题材创作三向度

论题二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论题三 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

论题四 重建·隐喻·哲学意味

论题五 “重建”--历史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附录 大历史观·审美意识·现实关怀

编后记

*************************************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自序

 

  1958后秋天留校任教,至今已49个春秋。虽然我很幸运地于1963-1965年到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又于1967-1970年到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讲学,边学边干,读了一些书。但是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各种“政治运动”,而空抛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在前20年,真正算得上论文的只有一篇,那就是我的处女作《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直待1978年后,才开始真正的学术研究。人生苦短,一晃间近30年的时间又过去了。我自认为自己学习是刻苦的,但由于前面的基础不够好,虽尽力而收获甚少。

  我的导师师黄药眠教授一再告诫我,搞研究不要一味重复别人的说法。他说:一个课题拿在手里,不要仅仅知道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说。他的意思是,学术的境界不能停留在复述别人的说法上面,一定要通过刻苦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我遵循老师的教导,努力这样去做。当然我也不是刻意要提出什么新说,我只是觉得在新时期开始的时候,很多文学理论问题都处于刻板、僵化之中,根本无法用这些理论去阐释文学现象和分析文学作品,我觉得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是理论的悲哀。作为一个在理论园地里耕种的人,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在其后的研究中我力图通过研究对一些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本书七个专题都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就是我多年来所作努力的部分结果。

  积多年的经验,我形成了这样看法:文学理论的活力在于时代的选择。所谓“内部研究”还是“外部研究”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你的理论是否适合时代的需要。世界上并无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的确立也是时代选择的产物。我这本书中的七个专题,既有“外部研究”,也有“内部研究”。也有超越“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综合研究”。我不在乎别人认为我是属于什么“流派”。我也不在乎人家说我是“保守”还是“革新”。

  积多年的经验,我还形成了这样的看法:中国文论有精华,外国文论也有精华,古代有古代的好处,现代有现代的好处。所谓“中体西用”或“金盘西化”都是不足取的。真理性的东西存在于古今中外大家中。要提倡中外对话,古今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才会“碰撞”出新的火花来。我不信西方的东西一切都好,也不信惟有古典才有价值。古今中外的碰撞交融对话这才是理论研究的康庄大道。

  积多年的经验,我还形成了这样的看法:文学理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是破坏性。因为这种思维方法就是“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的产物。实际上,世界上的事物并不总是对立的。冬天严寒中开放的梅花是美丽的,春天融融暖意中开放的桃花也是靓丽的。红花有红花的美,绿叶有绿叶的美。城市高耸入云的高楼令人赞叹,乡村自然素朴的农舍也令人流连忘返。孩子的童年是美的,老年的成熟也别有风情。何苦硬要在这不同的美好的事物中间进行选择呢?思维的活力在“亦此亦彼”中。“亦此亦彼”的思维才是建设性。我们现在多么需要学术理论的建设。

  本书收集了七个专题的论文,其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有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

  本书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的《童庆炳文学五说》的基础上,增添了这几年的一些研究,编为《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耕总编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赵月华的辛勤的编辑工作也值得称赞。对他们的友好情谊,我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的学生王文宏女士在紧张的博士论文写作中,帮助我编辑了《五说》,她现在已经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教授。这次编《专题论集》,是由我的学生赵勇教授编辑的。对他们我心里充满感激之情。

                                          2007321日北京师范大学小红楼

  **************************************

  

《在历史与人文之间徘徊――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编后记

 

  导师童庆炳先生把这本书的编辑任务交给了我,让我既是兴奋又是惶恐。兴奋的是,我又可以系统地读一遍老师的文章,此乃宝贵的学习机会;惶恐的是,由电脑中的文章转换成最终的印刷文字,诸多环节,生怕出错,有负老师重托。所幸此书是在《童庆炳文学五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前书已有王文宏博士做了大量工作,我便可以稍稍偷个懒,所以首先需要感谢王文宏博士。

  《童庆炳文学五说》中的“五说”分别是“文学审美特征说”、“文学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说”、“文学活动‘二中介’说”、“文体三层面说”、“历史-人文张力说”。此五说构成了童庆炳先生新时期文学理论20年的主要思考内容。而这本《童庆炳文学专题论集》又在前面“五说”基础上增加了“二说”:一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二为“历史文学三向度”。这“二说”应该是他在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思考成果。从研究“文学审美特征”始,至开掘“历史文学”的向度,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等方面纵横驰骋,其学术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常常令我辈自愧弗如。

  本书每一个“专题”之前均有“前言”,可看作是对相关专题的导读;“专题”之后亦附有一些著名学者对此一专题的解读、评论文字,可看作是对某一理论问题之意义的进一步释放,故我在此处已无需多言。需要略加说明的是,第一个专题“文学的审美特征”中,特意收入童先生近作一篇:《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这其实是近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遭遇种种质疑后,他在学理层面对这一问题做出的反思与回应。而据我所知,第七个专题“历史文学三向度”,还处在“现在进行时”当中,这意味着新的研究成果童先生很可能已成竹在胸,问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且,特别值得敬佩的是,童庆炳先生虽年届古稀,但其学术思维却一直处在一种极度敏感和活跃的状态之中,他还在不断思考着新问题,开拓着新领域。也许,几年之后,他的思考又够一本《文学专题论集》了。对于国内的文学理论界来说,这应该是件幸事。

  我们期待着。

  是为编后记。

  赵勇

  2007323

  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8/0103/1864.html

  *************************************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3208.html

上一篇:感受美国奥运代表团进驻前的北师大
下一篇:写真实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后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