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实事求是看海归 精选

已有 6466 次阅读 2007-6-12 09:51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思考(07-11)

实事求是看海归

 

黄安年文 2007612

 

(按:发表:《实事求是看海归》一文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栏目2006810首发。)

*************************************************

 

在我国,海归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领域的历史和社会现象,需要历史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海归”,只是那时不叫“海归”而称归国华人华侨,他们在文革中往往成了涉嫌里通外国之类的对象,当时很少有人愿意谈及自己或亲友中的海归背景。

 

改革开放初,“海归”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一股潮流,因为那时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和进修学者中一部分人没有回国述职,非公出国的学人回国效力的就更少了,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和本世纪以来,海归人员渐渐增多,逐渐成了一股潮流,而在这一潮流涌动时恰逢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教育已经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博士生和硕士生人才辈出、高学历人才就业压力加大,与此同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新人才面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移民政策控制趋严。

 

对于什么人回国该视为海归,这里有一个概念界定问题。例如公派出国访问进修一年,学成回国,理应回国述职,似不宜称为“海归”,否则像我这样的人不也成了“海归”,可我从来没有被领导在过去或现在视为“海归”,享有什么特殊政策待遇。这样的学者可以视为学归即学成归国。真正的严格的“海归”,似应指哪些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外留学、工作、生活多年,已经拥有外籍或绿卡(永久居留资格)的回国学者,这些人中有的在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任全职,有的则是兼职。如果认同这样的界定,就有了一个讨论的基础,否则是难以谈得拢的。

 

吸引海归人才,来去自由是我国对海外归国学子的一贯政策。但是这种政策具体到海归个人头上可能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受到市场供需的影响。海外留学人员中既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前沿人才,也有适用于各个专业领域需求的实用性人才,这种人才往往不能仅仅看他们是否拥有博士学位,是否名牌高校毕业,而是要看是他本人否有真才实学。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在海外取得硕士学位而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欢迎的。君不见,现在国内不少领域的老一代学科带头人和知名学者,他们中不少人由海外回国时仅仅取得硕士学位而没有取得博士学位的学历。

 

最近围绕南昌大学引进海归人才引发的议论反映了一种倾向,在有的人的眼中似乎也受到唯学历论和唯名校论的影响,似乎引进的人才没有博士学位、不是名牌高校毕业的就不算人才。更有甚者,有位专门靠网上资料发现问题来打假的知名度颇高的人士,专门从网上寻找某人是否拥有博士学位和几个博士学位的资料,而且居然还找到了“黄安年教师”的一篇纪念黄德录的文章,从中挖掘相关信息,遗憾的是他似乎并没有看到(搜索到)我的其他相关文章,同样也在网上发表,然而单靠百度网、谷歌网等网站搜索也未能涵盖其中,而且还在正式出版的书中专门记载了相关的第一手资料(《莫老师电脑培训学校参观记》载黄安年著:《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月版,第323-325页)。可见,仅靠网上搜索来“打假”认定史实是靠不住的。有人显然有些看不起从事搞电脑培训学校的人才,大有引进国内上当的意思。其实细心想想,一个80年代初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美国经济史专业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在80年代后期在美国又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有着多年办学经验的学者,现在国内某地方大学的一所学院任院长,这有什么够不够格的问题呢,与他的同时毕业的同行研究生,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历史系系主任,而同时另一方向的研究生现在则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了。我们能够引进这样的电脑培训专家不很好的事吗?能够精于培训的人,本身就是一件不易多得的人才,如果把人才仅仅局限在国际知名的范围内自然不可能会引出海归潮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即使北大、清华,也难以做到引进海外人才中的多数是国际知名,能够有个别名副其实的国际知名人才被高薪引进,那应该说例外的情况。

 

重要的是,我们谈论海归要实事求是,不要自我吹嘘,自我膨胀。在目前情况,如果相当部分有真才实学的海归以Part Time形式回国效力,这是一种双赢模式,比较可行切合实际。我所直接认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归中,属于国际知名的是极个别的,无庸之辈则没有,在国外他们奋斗实属不易,总体上说,也是在国内研究和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是要地地道道的实干的,靠说空话、大话、假话难以生存,这么多年他们在美国生存和发展实在不容易。目前在我认识的这些学子中,几乎还没有一位是放弃全职、地位、身份和生活待遇回国的,他们不是没有想过,由于这涉及不至一个人的全盘问题,至少在目前他们主要想的还是如何在国外继续工作和生活下去,但是有机会回来看看,而主要不是立马回国开始新生活的考虑,然而对于兼职现象、来去自由他们却是很感兴趣的。可不,前天我还见到一位华裔邻居刚从石家庄探亲返回美国,她已经四年没有回国了,说起对国内的印象充满赞扬和羡慕,还说,“等到我老了得回国定居了”,据我观察,持有这一想法的大有人在。我们如果要求海外学子一定放弃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全职效力于国内高校,并把业余当作全职来鼓吹,则是单向思维、不实事求是的,大多数海归难以做到,引进单位也心知肚明,没有必要夸大宣传,搞得不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8月10首发

 



聊聊“海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113.html

上一篇: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掠影(六)
下一篇:莫老师电脑培训学校参观记(补充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