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国进民退”问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12月26日发布
近些时候以来,所谓“国进民退”被一些华文媒体炒地沸沸扬扬,镪镪三人行请出“经济学家”对“国进民退”现象口诛笔伐,一虎一席谈两两军对垒PK,大有改革成果倒退、国家无偿剥夺民营企业之势。而昨天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证实,“2008年末,中国私营企业达到359.6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161.4万个,大幅增长81.4%。”“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了这几年中国私营企业或者说非国有企业是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普查数据从总体上不支持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现象。”普查发言人也谈到,“国进民退”的确存在着一些个别案例。
我们已经一再被一些媒体误导,放大某些个案和枝节,以个案和局部代整体,只讲树木不讲森林,以偏概全,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事实胜于雄辩,总体上所谓“国进民退”现象并不存在,如果一再误导群众,进而上纲上线,这不是应有的职业道德。
笔者要强调的是,即使有着数百年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是什么一味“民进国退”的。在当代世界,我们已经看到了英法不止一次的国有化和民营化(私有化)交替运行的情况,战后最初25年英国经济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坚持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推行国有化措施和实施福利国家制度。70年代以来,则转向货币学派学说,推行私有化和改革扩大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战后最初25年法国改革调整的特点是强化计划化和国有化措施。70年代以来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推行私有化及有限福利保障政策。2008年秋以来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强化了国家干预和一定程度上的国有化措施。所有这些并没有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民进国退或国进民退并没有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只是某些时间、某些部门的倾向调整,而总的趋势是混合资本主义机制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有着进一步扩大趋势,这种经济形式的变化不能仅仅看“国营”和“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和份额,还要看不同经济形式的运转是否有利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大利益,是否有利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附《经济普查结果:中国总体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一文
*************************************88
经济普查结果:中国总体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
2009年12月25日 20:14: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齐中熙 刘铮 周瑛峰)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5日表示,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并不存在外界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
马建堂是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新闻发布会上说这番话的。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我得到的一些数据和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相比,至少在企业单位数量上、企业资本的结构上,2004年、2008年这两个普查年度,国有企业的比重是下降的,非国有企业的比重或者说私营企业的比重是上升的,所以普查数据从总体上不支持存在所谓‘国进民退’现象。”他说。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末,中国私营企业达到359.6万个,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增加161.4万个,大幅增长81.4%。
他表示,这次普查数据,显示了这几年中国私营企业或者说非国有企业是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8年末,中国企业法人共有495.9万个,与2004年相比增加170.9万个,增长52.6%。
其中,国有企业14.3万个,减少3.6万个,下降20%。全国第二、三产业单位和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数为35507万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8586.6万人,增长31.9%。
企业资产方面,总体上也是“国退民进”。企业资产中,国有企业占23%,比2004年下降8.1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占28.7%,比2004年增加7.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占12.3%,增加3.3个百分点。
马建堂同时承认,“国进民退”的确存在着一些个别案例,“它在警醒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中国垄断行业的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国有经济战略性的调整和重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非公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受2008年底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企业经营遭遇严重困难。特别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面临订单不足、资金短缺的困境,一些民营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统计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非国有投资增速为27.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少5.7个百分点,比国企投资落后20.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意愿不足情况凸显。
针对这一情况,8月份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出台了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六大政策措施,在法律、财税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扶持。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告诉记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就业最广泛的渠道,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而且可以改善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从而起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需求的作用。”周天勇说。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2/25/content_12704939.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