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钗黛之辨》提要

已有 5040 次阅读 2009-12-4 19:13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提要, 钗黛之辨

《钗黛之辨》提要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124日发布

 

作者:    曾扬华

出版人:   叶侨健

策划编辑: 裴大泉

装帧设计:曹巩华

出版发行:中山大学出版社

印刷:     佛山市南海印刷厂有限公司

版次:     20090801日 第1

印刷日期:20090801 日第1次印刷

开 本:   16  25.5印张 787mm x 1092mm

页 数:   399

印数:     2500

字数:     296000

国际书号: ISBN978-7-306-03411-3

 

著者介绍:  曾扬华,1935,江西泰和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教授、系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漫步大观园》,《末世悲歌红楼梦》,校注《红楼梦》、《西游记》等,另外发表论文、散文数十篇。《红楼梦新探》、《红楼梦引论》分别获1989年、1994年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学术著作类二、三等奖。新著《钗黛之辨》2009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上篇的第四、五、六章集中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范围以及就作品不同表现手法,对钗、黛二人作了广泛的、至少有三十多次的比较,尽管它们之间的角度差异相当大,但对比的结果却是绝对鲜明的一致:林黛玉总是处在正面的位置上,而薛宝钗却毫无例外地是一个负面形象。

本书的下篇说的是宝、黛、钗三人的婚恋问题,故事的当事人是三个青年,但关键人物却是贾母。贾母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人物,却远远没有引起人们对她的足够关注,对她的研究很不够,原因是对她了解得很不够,如果看懂了她,完全可以写一部有份量的专著。

 

目录

引言

上篇

第一章 钗、黛之争的历史回顾

一、拥林派

二、拥薛派

三、“钗黛合一”论

第二章 林黛玉

第三章 薛宝钗

第四章 钗黛之比较

一、美丽神话与“和尚说的”

二、“金玉”与“木石”

三、俗美与仙姿

四、见人与见物

五、“冷香”与体香

六、共读“西厢”与说“混账话”

七、多情与无情

八、恋爱与谋婚

九、应景与巴结

十、红麝串子与鹊鸰香串

十一、冷漠与真情

十二、铜臭与书香

十三、谲诈与憨厚

十四、结党与独善

十五、钗、黛与湘云

十六、袭人与晴雯

十七、莺儿与紫鹃

十八、扑蝶与葬花

十九、“上青云”与“飞到天尽头”

二十、“停机德”与“咏絮才”

第五章 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

一、《红楼梦》中的象征艺术

二、象征艺术中的钗与黛

第六章 再直观些看作者的态度

一、家庭根底

二、第一件事

三、第一次亮相

四、居处安置

五、红楼梦曲

六、先天之症

七、爱情无价

第七章 撼山易,撼薛宝钗难

一、《红楼梦》的特殊笔法使人们不易看清薛宝钗

二、对有些理论的误解影响了人们认清薛宝钗

三、薛宝钗有深广的社会现实基础

四、新的观察方法不能真正读懂薛宝钗

 

下篇

第一章 世人齐说贾母“舍黛取钗”

第二章 贾母与林黛玉

第三章 贾母与薛宝钗

第四章 贾母与史湘云

第五章 贾母与王夫人

第六章 王熙凤该如何

第七章 扩展视野与破除障碍

第八章 “舍黛取钗”是后四十回的最大败笔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导语

本书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

 

后记

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钗黛十论》一文(见拙著《红楼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此后,对此问题也断断续续地有些思考。在长期讲授《红楼梦》课程的过程中,又对公认的贾母“舍黛取钗”的命题产生了怀疑,并写过一些散篇的论文,如《贾母的烦恼》、《贾母与薛宝钗》等,但未作过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离开教学第一线之后,时间久了,杂务少了,便不免常有点“闲且惫矣”的感觉,脑海中又不时会闪现这两个问题。起初也不大在意,慢慢地还是萌生了再进一步探索一下这两个问题的想法。开头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未真正动笔。

及至打定主意,并真正动笔写起来,到了深入进去的时候,却确切地感觉到是给自己找了两个难题。

因为上篇写的有关钗、黛之争辩是一个持续了两百多年都没有结果的问题,拥钗、拥林、并美、俱贬的意见都有,持任何一种意见要写出新意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在薛宝钗于今颇合世缘、许多人都认为这类人物在今天很吃香的情况下,我的那些看法就更显得不合时宜。

而下篇所写是翻贾母“舍黛取钗”的案,就更是艰难了。因为这个命题从古以来就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所有的红学家与读者所共识,是所有研究著作和影视戏剧所遵守的一个根本前提。它从来就不曾成为一个问题。现在要对此提出反对意见,恐怕就连要找到几个争辩的对手也不容易了。作这样的文章岂非更是难上加难?

????更何况这两个问题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不光是只涉及到钗、黛几个人而已,而是几乎要牵扯到全书的许多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他事件的重要联系,而且相应地对许多人与事将产生好些与传统见解不一般的看法。可以说,这是两个差不多要搅动全书的问题。这种情况倒确乎是我提笔之前所始料不及的。

不过尽管如此,到了这个时候,虽然感到下笔不易,却很难止步了,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情,觉得不妨试写下去看看再说吧。因为自己有一种想法,认为“红学”恢弘博大,可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但其核心内容恐怕还应该以作品本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果没有《红楼梦》作品本身的研究,对其他与之有关的衍生物的研究又有何意义呢?而从“红学”产生之日起,直至今日,窃以为对作品本身的研究还是相当薄弱的。众多的“旧红学”家们,对作品的某些人物和具体情节上或有一些闪光的见解,但从未在总体上把握到小说的实质,因此远未得其真谛。“新红学”的主要人物,影响虽大,但其工作主要在考证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文本的涉猎和研究则甚少。1954年以后至今半个多世纪里,“红学”可谓空前兴旺,表现在队伍逐日增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产品空前增多,已成为一门公认的“显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是非,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红学”界至今尚未确立文本研究应为“红学”的核心内容这样一个观念。在颇为热烘喧闹的“红学”研究中,文本研究的工作相对来说就显得太少了,它需要去研究的问题和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基于以上的认识,所以尽管觉得是难题,还是勉力写下去并且也总算写完了。同时觉得,对这么两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一番探索,确实是有必要的,不妥之处,竭诚地欢迎批评指正,而如果其中还有少许看法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就更是意外的收获了。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郭浩先生的帮助,特致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根据的文本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月出版的《红楼梦》。

曾扬华

2009320

(己丑春分)

 

 

附图13幅是笔者拍摄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76122.html

上一篇:从一张把小学生压得透不气来的课程表说起
下一篇:有感于“周祖德等3名涉嫌舞弊候选人落选中科院院士”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