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发展速度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9月1日发布
时下,某些媒体在宣传60周年喜庆时,喜欢讲速度,笔者以为我们在讲速度时要注意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价,不能笼统地谈60年的速度,也不能自夸中国速度世界第一。
我们为追求大跃进的速度所付出的惨痛代价难道忘了吗?我们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牺牲环境的代价难道也忘了吗?我们所讲的速度的低基数这个事实也是不能忘却的。一个极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数发展速度和一个相对发达的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基数发展速度是不对等的。
谈到国际比较,笔者以为有些年代的比较并不具有代表性,例如下文提到“在1870年至1930年间,美国花去了60年时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这个时间显然不具有代表性,原因在于美国快速腾飞的时间1865-1929的64年间,这64年间基本上没有经济大衰退的年代。也还可以用1869-1929年这60年来比较,但是不能把1930年放进去,1930年是美国大萧条,大危机的年代,如果用1973-1933年这60年来计算发展速度则数字就不同了。
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年代准确地说,还找不到连续快速发展64年或者60年的时间段,因为1958-1978年这20年经历了太多的反复和折腾,真正快速发展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就在全球的GDP比例来将,我们不仅要注意到“1978年也只占到1.8%”,我们还要注意到50年代中期我国的GDP和日本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在1965年的“史无前例”前也远超过1978年的1.8%。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发展报告,1965年中国的GDP总量为672亿美元,日本是911.1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的73.75%;中国占所有报告国家(共121国含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未含前苏联)17559.9亿美元的3.83%(第182-18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即使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提供的数字,197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932.44亿美元,日本是2037.36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的45.77%,中国占含俄罗斯在内的全世界27927.82亿美元的33.39%(第242-243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186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占世界第四位,1894年,即30年后,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于世界第一,双强于第二、三位的英国和德国还多很多。中国的GDP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和日本总和的时间顺利的话,恐怕也得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也得将近30年时间,那时再来说发展速度不迟,现在还是强调优质发展为好。
我们在谈论速度是不能回避上面所谈到的速度问题的。准确地说,60年的中国速度并非直线上升而是走了个之字型的曲折发展,这个经验和教训令人刻骨铭心,换句话说,宁可稳些、好些,千万不要瞎折腾,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附网上报道:
******************************
世界惊叹中国速度 新中国60年居民收入增百倍
2009年09月01日 07:17: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历史上,朝廷给官员发放的官俸通常以粮食单位计算。比如明朝一个正七品县官一年的工资是90石米。那么,我们就按照“历史通用规则”来做一个60年的比较。
百姓似水,民生如天,正是无数勤劳的中国人民铸造了新中国辉煌的六十年。1978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1.8%,如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总量6.4%。而这庞大的GDP总量细分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实际上,每个人的生活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2008年较之1949年,数字增长了108倍之多。
从147公斤大米到万亿元餐饮零售额
历史上,朝廷给官员发放的官俸通常以粮食单位计算。比如明朝一个正七品县官一年的工资是90石米。那么,我们就按照“历史通用规则”来做一个60年的比较。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王文波曾介绍说,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按可比的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2008年较之1949年,数字增长了108倍之多。据记载,1950年南京的大米价格约为0.15元,这意味着,当时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的中国人用一年的收入可以购买147公斤大米,恰好等于一人一年要吃掉的口粮。按今天大米的市场3元/公斤计算,2008年城镇人口一年的工资可买5260公斤大米;农村居民一年的收入可买1587公斤大米。
由于对其它食品的消费在增加,据报道,我国每人每年消费的大米以每年减少2%的速度降至目前的97.5公斤。有一个数据可以显示我们用增加的收入消费了什么。商务部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时商务部预测,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
GDP从“国际谷底”到世界第三
2008年下半年,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撰写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在我国经济学家中流传。作为世界著名宏观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书中分析了自唐朝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解读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
麦迪森写道,1750年,中国GDP是全球最高的,占世界GDP总量的32%;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中国的GDP跌到了深谷之底。转机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华民族的复兴带来了契机。
根据王文波的介绍,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9亿元,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2008年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GDP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少,1978年也只占到1.8%,2008年上升为6.4%,位居世界第3位。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变化最快的国家,这种发展速度也许是史无前例的。英国几乎用尽了整个19世纪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2.5倍;在1870年至1930年间,美国花去了60年时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3.5倍;日本在1950年到1975年这25年间使其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了6倍。
当国际上都在关注“中国模式”能否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的时候,中国的领导人却在开始考量过去60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音符,提出了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变成“又好又快”。展望新中国的前景,随着政府对民生投入力度地日渐加大,百姓的生活水平及质量必将跃上新的台阶,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时,中国人民享受上更为富裕的精神物质生活亦美景可期。(罗威)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01/content_11974450.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