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刘绪贻先生九十五华诞 重温《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4月29日发布
今年5月13日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中国美国史、社会史研究著名专家、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九十五华诞,为纪念刘先生的九十华诞,1993年,任东来、杨玉圣和我一起约请部分美国问题研究者撰写学术文章,以《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为书名由法制出版社出版(见《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提要,黄安年的博客,2007年3月12日),其中包括前言、目录和后记。全部文章,将在最近的学术交流网上陆续发布,请登陆www.annian.net 或者http://211.152.9.134:8087/少量文章将在我的博客上转发。
刘先生在迄今我国美国史学界学术队伍中年龄最长,一直笔耕不綴,与时俱进,晚年还用电脑撰写文章,利用电子邮件进行学术交流,令人敬佩,这在年迈的美国史专家中是不多见的。[1]1979年,刘先生和杨生茂等老一代中国美国史专家一起在武汉大学筹备和组织成立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从此,我国的美国史研究开始了新时期,三十年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发展是和以刘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美国史专家辛勤耕耘和指导分不开的,他们亲自培养的一批中青年美国史研究骨干已经成为和美国史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领导核心。刘先生领导的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团队在20世纪晚期发挥了我国美国史研究的排头兵作用,虽然在90年代武汉大学阴差阳错痛失美国史博士学位点授予权,但是已经退休的刘先生等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者依然活跃在美国史研究领域,刘绪贻、李世洞主编的《美国研究词典》的出版就是一个证明。刘先生对于美国史研究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是众多成果中的突出代表。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成长倾注了刘先生和武汉大学同仁们的心血,研究会秘书处武汉大学时期的卓越组织工作是有目共睹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秘书处被迫由武汉迁往南开,笔者受命领导秘书处工作,依然感受到刘先生对于研究会工作的无私奉献。刘绪贻、杨生茂作为总主编组织领导编撰了6卷本的《美国通史》,凡20年三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刘绪贻先生亲自领衔主编了第五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 1929-1945》及第六卷《战后美国史 1945-2000》。
刘先生不辞辛劳作为美国历史杂志中国特约编辑做了大量工作,将我国美国史的优秀论著和博士学位论文向国际学术界推荐。他的学术成就和道德楷模是我们这些后学者的学习榜样,研究刘先生的学术道路将有助于中国美国史研究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根据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会的安排,今年5月23-26日将在武汉大学召开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讨论美国史研究30年的回顾与展望;老一辈学者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由于适逢刘先生95华诞,届时将举办庆祝活动和专题学术研讨。殷切期望与会学习和交流这方面的感受。
[1] 我的博客上转发了刘绪贻先生的回忆文章《桃李无言 下自成蹊——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2007年8月20日);《博学、济世、风趣的社会学家潘光旦》(2007年8月20日);《天助自助者—―忆先师费孝通教授》(2007年8月22日)
附文:
**************************
《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提要
黄安年文 2007年3月12日
(按:《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提要(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辑),2006年12月30日首发在学术交流网美国著作提要栏目,本文附有封面页照片)
***********************************************8
书名: 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
主编: 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
封面设计: 拓 野
出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4月第1版
字数: 629000字
页码: 727页
开本: 850X1168 1/32
印刷: 河北涿州市新华印刷厂
印数: 10000册
ISBN: 7-220-80083-663-0/D·639
定价: 35.00元
经销: 新华书店
提要:
本书从学术论文成果的角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发展,也是老中青三代同仁献给刘绪贻先生九十岁生日的“学术蛋糕”,收录了30位美国问题研究者的31篇文章,其中包括刘绪贻、杨生茂、刘祚昌、邓蜀生、罗荣渠、汪熙、资中筠等资深学者的文章,也有李剑鸣、王希、任东来、王立新等后起之秀的新作。杨玉圣主编为该书的出版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编者前言
2003年5月13日,将是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
刘绪贻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老一辈社会学家。改革开放以来,先生老当益壮,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学科规划、队伍组织、人才培养、著书立说、翻译介绍等诸方面,贡献彰著,德高望重。为此,吾等联络学界同道友好,组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以表达我们对刘先生的由衷祝贺之忱。
在我们看来,编辑和出版学术文集是对学者学术生涯的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古今中外,大都如此。以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史学界为例,每当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到了一定的年龄(如70岁、80岁等)或从终身教职主动退休时,往往都会有其学生或同道编辑出版一册学术水平很高的专题性文集,既表达对该学者学术成就的承认和敬重,也表示同仁们的学术情谊与合作精神。
反观我国史学界,虽说也曾为少数前辈学者出过类似的学术专集,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尽如人意。以我国美国史研究界为例,尽管老中青学者人才济济,但这一方面的工作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迄今为止,只有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编辑过《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本来,在学术传统上,国人一向尊师重教,讲究师道尊严,可惜这种好的作法后来却逐渐式微了。近些年来,情况虽有所好转,但还远远不够。如何从学术界自身开始、然后扩而大之到全社会都真正养成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环境和风气,依然任重道远。如今我们之组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一书,也是希望在这一方面有所贡献,具体而微地推进此一工作。
与国外学者通常比较重视学者文集不同,我国的学术界和出版界似乎对单卷本或多卷本的“专著”更加重视,而对于学术文集(无论个人文集还是多人专题文集)大都有一些抵拒心理甚至是排斥的态度,所以后者的编辑与出版往往面临更多的难处。事实上,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文集由于议题集中、主题明确、“水分”较少,反而可能比大部分所谓的“专著”更有学术价值。某些以较长时段为选择范围,从众多专家的学术论文中精心选择出来的学术论文合集,可以说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了某一领域甚至是某一学科的前沿水平和发展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编辑与出版,能够向学术界和读书界证明:高水准的学术文集有着确凿无疑的存在价值、出版价值与购藏价值。
从1980年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曾编辑过4种美国史论文集(分别由三联书店、东方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但它们基本上是研究会年会的论文专集,在时间跨度、主题综合性和研究深度上均受到一定的局限。198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曾出版过杨生茂先生、林静芬先生选编的《美国史论文选(1949-1979)》,这是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一种长时间跨度、综合性的美国史论文选集,它为同行和读者提供了很大的阅读便利。可惜,类似的选本以后即再也没有编辑出版过。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不论是作为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还是作为美国研究的分支,都率先进入学科重建、科际整合、学术创新的新时期,其长足进步和迅速发展与刘绪贻、杨生茂、黄绍湘、刘祚昌、罗荣渠、汪熙、丁则民、邓蜀生等老一辈美国研究专家的身体力行及其卓越成就密不可分。尽管像其他一些基础性学科一样,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在今天依然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但二十多年来,无论是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还是成果发表、学术讨论,美国史研究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和巨大业绩都是有目共睹、世所公认的。特别是在以论文为主要载体的学术创新研究方面,无论是研究领域的深度广度、文献资料发掘运用,还是研究课题的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的探索尝试,与过去相比,都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本书从学术论文这个基本的成果层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新发展,就此意义而言,也可以说是上述《美国史论文选(1949-1979)》的姊妹篇。
就私愿而言,我们不仅希望本书是老中青三代同仁奉献给刘绪贻先生九十岁生日的“学术蛋糕”,而且也希望本书能成为系统反映有关我国美国史创新性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还希望它能成为便利广大读者了解美国、理解美国、进而推进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理想读本。
我们热切期待着来自学界师友与读者的学术批评与交流。
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
2002年8月26日
目 录
编者前言
美国史研究百年回顾………………………………………………… …………………张友伦
在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之间
——1989年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成绩和问题…………… …………………李剑鸣
何谓美国历史?
——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 ……………王 希
思想·意识形态·语言
——共和修正派与美国思想史学………………………………………… ………满运龙
论美国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罗荣渠
论美国强盛之道…………………………………………………………………………资中筠
《五月花公约》考实……………………………………………………………………李世洞
殖民地时期美国妇女观透析……………………………………………………………周祥森
略论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思想………………………………………………………刘祚昌
《独立宣言》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吗?………………………………………齐文颖
美国革命时期黑奴制合法地位的确立…………………………………………………梁茂信
论美国的合作自由主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罗斯福新政初期………………………………… ……韩 铁
大洋彼岸改革潮的东方效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论界与罗斯福新政………………………… … 杨玉圣
“逆城市化”论质疑………………………………………………………………… …王 旭
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 邓蜀生
论美国的“移民文化”
——美国文化多元性成因的一种解释…………………………………………… 余志森
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 … 赵 梅
政治-文化分裂与美国政局演变……………………………………………………… 金灿荣
试论威廉·阿普顿·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 杨生茂
美国白人“使命观”的历史和文化起源……………………………………………… 王晓德
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
——20世纪20年代中美关系新探……………………………………………… 王立新
“门户开放”政策的一次考验
——美国白银政策及其对东亚的影响(1934-1937)………………………… 汪 熙
论1934-1936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 … 任东来
论1946年《中美商约》
——对美国战后对华政策经济因素的个案研究………………………………… 陶文钊
与复杂局势相违的简单化政策
——论冷战时期美国在东亚的安全政策…………………………………… …… 时殷弘
“跨政府关系”与台湾工业化
——论台湾发展中的美国因素 ………………………………………… …………牛 可
究竟是“承认”还是“认识到”?
——就中美上海公报中的一个史实问题答罗志田先生…… ……… ……………黄安年
高处不胜寒
——冷战后美国的世界地位初探………………………………… … ……………王缉思
八十九岁断想…………………………………………………………… ………………刘绪贻
刘绪贻先生的学术道路…………………………………………………… ……………李存训
刘绪贻教授主要论著目录
编后记
编后记
刘绪贻先生是我们一向敬重的学界前辈,特别是他勇于追求学术真理、敢于学术创新、热心学术公益、不断开拓进取的学人精神,在学界内外,有口皆碑。《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的编辑与出版,不仅是为了向刘先生九十华诞献上一份“学术蛋糕”,而且也是为了表彰和光大刘先生的道德文章及其学人精神。
在这里,我们要真诚感谢本书各位作者的热情支持与通力合作,特别要感谢同样是美国史研究前辈学者的南开大学教授杨生茂先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刘祚昌先生、复旦大学教授汪熙先生、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先生等,慷慨为本书赐稿。已故北大教授罗荣渠先生生前为刘绪贻先生志同道合的友人,征得周颖如女士同意,将罗先生大作《论美国史与中美关系史研究》收入本书。
本书之能够顺利出版,要特别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和该社社长祝立明先生。在学术著作出版依然艰难如故的今天,要不是祝先生鼎力支持,那么,本书的出版可能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对祝先生热心学术、关怀学术的大度情怀,我们深表钦佩!
受编者之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生于展、张灵灵、李秀英、孙洁琼、胡群英、兰教材、苏麓垒,曾协助阅读本书清样,贡献良多,谨此一并说明并志谢。
作为编者,我们虽然已付诸最大努力,但因时间仓促,且学术视界与能力有限,加之篇幅限制等技术原因,故本书难免沧海遗珠之憾,特此说明,并请读者朋友见谅。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作为学界晚辈,我们谨向刘绪贻先生再次表达由衷的贺忱与敬意!
2002年9月25日
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
说明:
*本书的策划和编辑是杨玉圣。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著作提要/2006年12月30日首发
下面的附图为本书的封面页。
学术交流网上有关刘先生学术报道、文章和目录索引
刘绪贻教授谈大陆新儒家等问题(下)
刘绪贻 张保庆 [国际儒学联合会]文 发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史学评论网/2006年01月24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6年1月25日转发
(上接上篇)
问:您曾经这样讲过:“我爱祖国和祖国文化,但反对儒学。”在您的心目中,“中国文化”或“民族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
答:这很难说。我现在还没有把它想得很清楚。在讨论中国文化或民族文化以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非常多,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7208&cid=18 - 2006-01-25
刘绪贻教授谈大陆新儒家等问题(上)
刘绪贻 张保庆 [国际儒学联合会]文 发表:国际儒学联合会;史学评论网/2006年01月24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6年1月25日转发
刘绪贻,男,1913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现武汉市黄陂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1940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代秘书长、华中理工大学兼任教授、中国世界史规划小组组员、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和社会学学会理事长等。现兼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7207&cid=18 - 2006-01-25
刘绪贻教授近期成果(1998-2003)
美国史研究通讯编辑部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2003年6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索引/2005年1月10日转发
甲、历史学
一、专著
1.《美国通史丛书》(六卷本),人民出版社1989—2001年版,2002年10月出版。[与杨生茂教授共同主编]
2.《战后美国史(1945-2000)》(本书为《战后美国史(1945-1986)))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编并参加撰写,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从书》之一]
3.《美国研究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与李世洞教授共同主编)
4.《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1808&cid=12 - 2005-01-10
有关刘绪贻教授采访报道及论著评论篇目
英 堂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2003年6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索引/2005年1月10日转发
1.任东来:一套书二十年三代人 读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丛书》,学术批评网,2002年9月19日,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681&type=1002。
2.黄安年:务实创新富有时代气息·II一评刘绪贻教授主编《战后美国史》(增订版),学术批评网,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2148&type=1002,2002年6月7日。
3.黄安年: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1807&cid=12 - 2005-01-10
三句格言 三个亮点——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感言
李世洞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1期(2004年6月);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5年1月9日转发
今天是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大家聚集一堂庆祝。作为他的晚辈和同事,我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我和刘先生从相识到相交,再到相知,经历了整整39年。
1964年春,刘先生受命组建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从省高教厅调回武大。那时没有什么搬家公司,我和另一位青年教师杨范中受组织派遣充当“搬家员”,与刘先生首次相识。
我当时教世界古代史,刘先生和他的两位年轻助手王锦瑭、李存训研究美国史。按那个时代“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标准,我们随同属“薄”的一族,但我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1786&cid=18 - 2005-01-09
刘绪贻先生的学术道路(下)
李存训(武汉大学历史系)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3年4月22日转发
(上接上篇)
刘先生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探索,是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的。当时,广大群众对于列宁提出的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深感怀疑。他们问:为什么帝国主义到现在还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与此有关的问题是:恩格斯在1847年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最先进的工业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快最容易,为什么后来历史发展实际并非如此?为什么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前经典作家一再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将日益激烈、资本主义制度行将灭亡而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缓和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4193&cid=5 - 2003-10-29
刘绪贻先生的学术道路(上)
李存训(武汉大学历史系)文 发表:《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3年4月22日转发
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的美国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是全国公认的研究罗斯福“新政”的学术权威。先生在美国史、世界史和社会学等学术领域孜孜不倦,勤奋耕耘数十年,著述甚丰,成绩斐然,为发展和繁荣新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和学术事业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刘绪贻先生做学问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是为了对社会对人民有益。”[1]刘先生的学术道路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是寻求中国为何长期不能实现工业化或现代化的原因,探索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为工业化或现代化社会的途径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4192&cid=5 - 2003-10-29
刘绪贻先生
谢泳(《黄河》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学界观察/ 2003年5月20日;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讨论/2003年5月22日转发
刘绪贻先生现在是武汉大学的教授,著名的美国史专家。他1940年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47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到武汉大学任教,之后有一段时间做行政工作,1964年重回武汉大学执教,一直到今天。我和刘绪贻先生从未见过面,我们之间的联系只是通信,我和刘先生相识还真是缘份。人海茫茫,相隔千里,刘绪贻先生已是我爷爷辈的人,他和我这个晚辈的缘份是因了《观察》这本周刊。
1996年冬天,我在上海《文汇报》的“书缘”专栏上写了一篇介绍“观察丛书”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3178&cid=18 - 2003-10-17
一份特别的贺礼——《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序
一份特别的贺礼——《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序
黄安年 任东来 杨玉圣文 发表:博览群书/2002年第10期;学术交流网/美国论著研究/2002年11月1日发布
武汉大学刘绪贻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老一辈社会学家。改革开放以来,先生老当益壮,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学科规划、队伍组织、人才培养、著书立说、翻译介绍等诸方面,贡献彰著,德高望重。为此,吾等联络学界同道友好,组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以表达我们对刘先生的由衷祝贺之忱。
在我们看来,编辑和出版学术文集是对学者学术生涯的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古今中外,大都如此。以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史学界为例,每当一个著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1127&cid=21 - 2003-08-25
刘绪贻教授主要论著目录(初编)(上)
英堂辑 发表:《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待出版);学术批评网/学术信息/2002年9月28日发布;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索引/2002年10月8日转发
题记:2003年5月13日将是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先生九十华诞。刘先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该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研究会工作。在美国史研究方面,刘先生发表过大量著、译作,并与杨生茂教授共同主编六卷本《美国通史丛书》。除史学研究外,刘先生还是一位老资格的社会学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发表过大量文章。在治学之余,他还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时评、随笔、散文。迄今刘先生仍退而不休,勤于耕耘和著述。现整理出刘先生主要著译目录(不包括诗词、散文、杂文等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820&cid=12 - 2002-10-08
刘绪贻教授主要论著目录(初编)(下)
英堂辑 发表:《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待出版);学术批评网/学术信息/2002年9月28日发布;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索引/2002年10月8日转发
(上接上篇)
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
一、专著
01《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主编并参与撰写]
02《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1948年文集》,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
03《美国社会发展趋势(1960—1990)》,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合译、总校]
04《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迁的典型事例》。[待出]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819&cid=12 - 2002-10-08
一套书 二十年 三代人——读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丛书》
一套书 二十年 三代人——读杨生茂、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丛书》
任东来(南京大学)文 发表:学术批评网/史学评论/2002年9月19日发布;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评论/2002年9月21日转发
在沸沸扬扬的王铭铭事件中,学界认识到了学术浮躁所带来的危害,开始强调学术的规范和创新。但创新谈何容易!著名学者陈乐民教授曾经很坦白地说,一些自己颇为得意的观点看法,前人早就想透了,“属于我的只是我思前想后由我自己想明白而已”。他虽然谈的是思想,但对学术研究来说,也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大多数学者而言,他所研究的题目都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很多是在把前人和别人的研究成果“想明白”后,用最符合新的或特定读者群口味的角度、方式、结构和语言,来对原有的问题进行重
http://211.152.9.134:8087/show.aspx?id=672&cid=5 - 2002-09-20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