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非美国出身的华人移民是否“融入了美国文化”?

已有 4943 次阅读 2008-4-23 09:49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

非美国出身的华人移民是否“融入了美国文化”?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422日发布

 

笔者《也谈华人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问题》的短文(黄安年的博客2008421日发布)引发了关于华人“融入”美国文化的讨论。

 

请看如下评论和讨论: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补充[2008-4-23 4:31:34] 回复

我说的第一代移民是指在中国出生、受过教育、后来到美国的移民,比如博友何教授那样的,我自己也是在中国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的。

第二代移民指在美国出生的第一代移民的后裔,比如何教授的子女。

 

[6] 标题:是第一代还是第一代的后裔

发表评论人:黄安年[2008-4-22 18:21:45] 回复

第一代中国到美国的移民应该指19世纪40-70年代哪个时期的华人,在他们这一代人中,现在不可能还有健在的。如果指第一代的后裔那就是不同的概念,第一代绝大部分是华工,自然体验到美国排华的影响。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2008-4-22 12:22:51] 回复

我是第一代中国到美国的移民,融入了美国文化。在我看,不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问题,而是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别的问题。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美国有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自然就能融入现代文化。

 

*************************************88

笔者以为我们在讨论问题时,需要对于“第一代”移民的含义作界定。我们需要对于“融入了美国文化”的涵义给以明确而科学的界定。需要对美国的主流文化、美国文化作界定。从科学性上来说,这样的界定是有必要的。

 

[游客]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评论朋友解释说,“第一代移民是指在中国出生、受过教育、后来到美国的移民,这些移民,在美国社会一般称非美国生的美国人,或中国出身的新移民。这样的新移民能够融入了美国社会的,恐怕少之有少,目前我们没有可靠数据来证明它,但是我们可以从华人移民美国历史上看到19世纪中期,真正第一波华人移民美国潮中的后裔有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但他们自己则很少,其后的几代移民中非美国出身的融入美国文化的也很少。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移民美国的华人(非美国出身)的人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移民美国的华人中真正融入的恐怕也很少。说很少是因为移民美国不只是时间长短和美()语言的熟练程度,还涉及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社会交往、社区生活习惯等等。至少在我联系过的几十个留美学生包括我的学生已经加入美国籍多年的是如此。我的挚友袁清教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9岁时随父亲袁同礼来美国(前北平图书馆馆长),他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在美国高校执教数十年,他的英文水平堪称一流,在高校教授人文历史,尚自称没有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万心蕙奖学金捐赠者万心蕙女士,1948年赴美读研究生,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也坦言没有融入美国主流文化,我们的亲戚1957年移民美国,迄今在硅谷地区享有盛誉,而他们同样没有融入美国文化。其实是否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和个人在美国作出贡献并非同一个含义,没有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同样可以为美国发展作贡献的。在我们社区有一位在美国出身的华裔美国人,今年已经60来岁,她不会普通话,只会英文和台山话,在我们的交往中,我发现她离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至于国际婚姻家庭的,在我们这个社区里就不止一家,,我注意到这些家庭的文化习俗并没有融合,这方面有着太多的例子。我希望主张自己已经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朋友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情节来。

 

至于说到什么“不是中国和美国文化差别的问题,而是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别的问题”,那就是另外需要讨论的题目,在我看来,把中美文化差异解释为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别是不合适的。中国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美国文化中也有落伍的、非现代的东西。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和同步发展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2655.html

上一篇:继续感受宜居社区Ridgebury Hills春天的花草掠影(2008-04-22)
下一篇:北京高校立有孔子塑像不必大惊小怪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