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金融危机”一词

已有 3756 次阅读 2009-3-6 08:48 |个人分类:个人所思所想(09)|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金融危机, 政府工作报告

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金融危机”一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35日发布

 

大家可能注意到迄今某些媒体一直利用强势宣传语言把金融危机称之为“金融海啸”一词,但是在其他发达国家和我国国家领导人口和国际双边多边会议文件中却很少有这样的表述,35,温总理在向全国两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金融危机”一词。笔者以为这样的表述是科学的,和国际经济领域中历次经济或金融危机保持一致。

 

笔者依然以为,我们现在还是慎重使用“金融海啸”一词的为好,下面是笔者20081025日发布在科学网上《关于慎用“金融海啸”一词的建议》的博文。需要再次说明的是笔者作为一个已经退休多年并边缘化的学者,丝毫没有也根本不可能干预媒体自由报道和用词的意图,更不存在“将对媒体渲染的约束和管制,冠冕堂皇地转化为压制媒体的借口,借口社会稳定而将这种压制合理化。”这完全是属于学术层面的研讨,无须作政治化的解读。媒体有不受约束的渲染自由,笔者难道没有表达个人看法的自由,相对媒体来说,笔者属于弱势群体。

 

****************************************

关于慎用“金融海啸”一词的建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1025日发布

目前各国媒体和学界对于金融形势恶化的用词见仁见智,很不一致,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风暴、海啸(Tsunami)、恐慌等说法不一而足,笔者以为在正式场合和学术层面还是慎用金融海啸一词为好,笔者的理由是: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现象是常见的,1825年以英国为中心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危机(First Cyclical Economic Crisis)1857年始发于美国随后欧美大陆各国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First Worldwide Economic Crisis),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of 1929-1933),又称1929-1933年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当代世界爆发了十来次经济危机,尽管危机严重程度和影响不同,但是统统都纳入周期性经济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的序列。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进而蔓延欧洲,扩大到全世界,有可能使金融危机发展为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同样也是一场周期性危机现象,并没有因为“海啸” 而改变危机的基本特性,没有必要改用海啸来吸引观众眼球。

 

今年这场本质上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现象首先爆发在金融领域,它有一个周期性的演变过程,政府的联合干预有利缓解危机的恶化程度,但是不能改变其规律性变化,它终究要走上复苏和振兴的轨道,这种经济现象和自然界的海啸现象的规律性发展是不同的。举例来说, 危机一词在中文的内涵里具有危机和机遇的两重性,更为贴切地反映了危机作为经济周期一个阶段的两重性质,使人感觉危机处理好可以变成转机。事在人为,将危机化为转机,具有很大的可控性,而海啸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基本上是不可控的。笔者注意到昨天在北京召开的亚欧领导人会议声明中使用了金融危机一词,声明说:“领导人认为,各国政府应体现远见和魄力,坚定、果断、负责、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挑战。领导人对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危机充满信心。”

金融海啸一词究竟谁最先提出,目前尚难判定。格林斯潘使用了金融海啸(Financial Tsunami)一词,但是,我们不能把他的话当作金科玉言,奉若神明,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和他80年代以来主掌美国金融鼓吹不加监控的自由放任主张有关,如果我们要问责,那么格老负有决策失误的责任。(请注意2008102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 中有这样耐人寻味的一段话:“领导人认为,解决金融危机,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他们认识到有必要加强对所有金融从业机构的监督和规范,特别是加强对其问责。” 格林斯潘还提出现在的金融海啸是百年一遇,按照他的说法,那就是现在的危机比1929-1933年的史无前例的大危机(Great Depression)还要严重,如果这样,说现在的危机是前无来者的资本主义世界末日不是更有鼓动性吗?可以至少目前的形势并没有发展到超过80年前大危机的程度,至于往后的发展还得看如何演变,看我们的智慧和对策,能否缓解危机的蔓延。

面对9月以来严重恶化了的美国金融形势并向全球蔓延,当今某些媒体为吸引观众眼球竞相炒作之风愈演愈烈,如果渲染不当极易造成对观众的误导,媒体不能有那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如果说华尔街唯利是图,那么这种惟恐天下不乱的心态与唯利是图无疑。某些不实广告和渲染,在金融危机的起始和蔓延的关键时刻,往往没有正确引导民众树立抵抗风险的信心,没有舒缓信任危机,反而对金融恐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媒体主管要特别注意的,不要抢了头条,帮了倒忙。媒体对于金融形势的报道应当客观、平时,隐瞒真相和夸大其词都不利于准确判断金融形势,都有可能加剧信任危机。

 

目前这个世道,谁掌握话语权就似乎真理在握,然而检验真理是非的却不是以权力大小来衡量的。对于金融形势概括是个学术问题,笔者没有规范用语的意图,只是希望权衡利弊,慎重使用。

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4008 - 86k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218646.html

上一篇:莫斯科新圣母公墓(转发)(二)
下一篇:献给三八妇女节的图片(转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