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议“打造学术演讲明星”
黄安年文 2007年4月17日
“打造学术演讲明星”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宣扬的目标之一。在这个目标下,《百家讲坛》成了制片人改造学者“打造学术明星”的演练场。《百家讲坛》和被打造的学者个个自我感觉良好,名利暴收,绝不亚于影视明星。当然也有个别被打造的学者亲口对我说;“我是最不被他们改造的一个。”也有人出于公众需求和双赢的市场的利益的驱动而被卷入的。他们是媒体打造的幸运儿。
现在我们谈论的问题是,学术能够打造吗?是文化普及还是学术讲演?需要学术明星吗?打造和“大树特树”有何区别?
现在分别来谈:
在我看来,学术是本色的,学术无须包装,更无须打造,经得起检验的学术成果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靠网民投票来鉴定成果大小与是非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不是评选出来。出于政治需要的学术成果如此,处于媒体需求的学术成果也不例外,只是今天,人们对媒体打造的学术成果还不像处于政治需要打造的成果那么反感,但是媒体打造的学术成果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利益驱动的非叙述因素。学术研究是需要踏踏实实的潜心攻关,学术研究成果当然需要普及,也需要认真吸收来自民众的实践经验。但是靠电视媒体的打造是出不来真正经得起反复检验的学术成果的,如果媒体背离了学术规律和客观事实,人为打造和包装,搞得不好还会有损于学术的普及和研究。我们迄今没有看到有哪一位学术界公认的学者是靠媒体打造出来的。
再说文化普及还是学术讲演?除了“秦学”创新人宣称他在《百家讲坛》是红学创新外,于丹、易中天均不认同自己是在学术讲演,而是强调在做老百姓欢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百家讲坛》制片人称是“学术讲演”,依然定位于“学术”,如果真是学术讲演,那么引来那么多的质疑并不奇怪,如果定位于文化普及,那么目前这种文化普及方式是受到包括学者在内大多数人欢迎的。他们有个别说的不妥或不确切之处,可以通过交流切磋来修正和补充,使得我们的文化普及工作有愈来愈多的人来参与,做得越来越好。
进一步说,我们需要学术明星吗?在我看来我们有各行各业的学术权威,但是学术权威不是一般意义上“明星”,或者说,不需要频频在媒体露面成为媒体炒作的工具那样的“学术明星”,有的媒体刻意炒作个别学术权威的私生活的“创新”,并非吸引人们注意这位学术权威的学术成就,而是一般人不敢想也不敢为的情爱生活,这和学术本身是无关的。我真担心,这些权威,如果真的成了被炒的“学术明星”,那么他的学术研究迟早是会受到严重干扰的。
最后,打造和“大树特树”有何区别?需要我们大家来思考,至少文革的“大树特树”的后果是过眼烟云,现在这些被“大树特树”的人怎么了?如果现在也来大肆“打造”,其结果后怎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