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刘敬圻著《红楼梦》补说【古典文学的研究辑刊二九编第1册(2024.3)】提要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9

已有 986 次阅读 2024-9-7 10:20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刘敬圻著《红楼梦》补说【古典文学的研究辑刊二九编第1册(2024.3)】提要

 

黄安年推荐  黄安年的博客/202497日(第35215号)

 

【黄安年按:这里发布的是刘敬圻先生新著《红楼梦》补说(古典文学的研究辑刊二九编第12024.3)。我国台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43月出版。感谢刘敬圻先生惠寄。

书名:   《红楼梦》补说 著者:    刘敬圻

二九编版:第一册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编辑:    总编辑°杜洁祥,编辑潘文静、蔡正宜

美术编辑  陈逸婷

印刷:    普罗文化出版广告事业有限

开本:     大16开

初版:    2024年3月

印次:    2024年4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    56,000元新台币

页码:    187

全书字体  繁体

ISBN    978-626-344-551-2(精装)

 

 

代序《第一朋友》1

      吕启祥

  我把刘敬圻看作自己在学界的“第一朋友”,此点并未向她说起、征得他的同意或认可,但只少,在我这一面是这样。所谓“第一朋友”,多少有点套用“第一家庭”之类,我以为这较能恰切表述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其实我与敬圻的接触并不多,更谈不上频密。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仅有两次会议我与她同室,即81年在济南和96年在哈尔滨,以后由于健康和各种原因她基本上不再来开会;本世纪之初见过两面,一次在铁岭,一次即2002年的中秋聚会,但她都来去匆匆。平时彼此也少有电话,近年较多,不过一年一、两次而已。然而,就在这其淡如水的交往中,我却颇为真切地读懂了她的为人与为文。敬圻与我同龄,有某些类似的经历,我们对周遭境遇、社会人生,有许多相同的感受、相同的想头,也就是说,我们之间极易沟通、多有默契,听她谈话,常能益我心智、助我提升。我之于她,大约只有一种“无用之用”,就是我曾对她说过,自己可以充当一个好的“倾诉对象”,理解和销纳她所遇所感的林林总总。

    敬圻之为文为人最令我心仪和折服的一点是她的低调。这种低调并非故作谦虚、亦非缺少自信,而是一种清醒的睿智。你看她常把自己的文集和文章题名为“补论、“补说”,如《明清小说补论》、《宋江性格补论》、《林黛玉永恒魅力再探讨》中的“补说之一”“补说之二”等等。在切入论题展开论说之前,总是尊重并略过学界已有的定评,决不重弹读者烂熟的时调,面对一个个“既腻人又诱人”题目进行别开生面又鞭辟入理的“补说”。这种“补说”,其实是一种换了角度的新说、是更进一层的“深说”、是说人之未说,因此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这种低调,也表现在她每面对一个论题,都清醒地意识到各该论题的外延和内涵,把局限和制约申明在先,不贪大求全,不面面俱到,因而显得平实、充实,游刃有余。这种低调,还是一种放下身段的低姿态,即以平等的、商量的态度对待读者和同道,从不自以为是,从不武断说绝,更不强加于人,因而透出亲切平和的大度包容之气。

    200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刘敬圻著《明清小说补论》是一部近400页的厚重之书。网上可检索到繁体字的内容简介,想来是向港台和海外推介的。简介写道:“作者是中国古典小说资深研究者,这部论文集重在探讨我国四大古典小说的写作艺术、人物塑造、版本异同、研究方法等等。全书笔调明练、文字从容,是中国古典小说鉴赏的一本理想读物。”我个人大体认同这个简介,其中“笔调明练、文字从容”尤为中肯;但归结为一本鉴赏读物是不够的。敬圻之文大多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颇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一般的鉴赏之文很不相同。作为学术文章,虽有理论底蕴却不摆理论架子,虽以前代、同代或域外的作家作品作比却不枝蔓、点到为止。总之,在平易灵动中自有一份厚重。这应是学术文章的上乘之作。

    我读过刘敬圻和她夫君陶尔夫合著的《南宋词史》以及有关岑参、小晏、李易安诸多诗词方面的专论。1986,我有幸在广东肇庆一个韵文学的会议上认识陶尔夫先生,那真是一位谦谦君子,深研词学,惜乎天不假年,1997年猝然离去。《说诗说稗》一书为二人合集,许多篇章,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敬圻的“说稗”及此后有关小说的文章我大体都能看到,其中最为熟悉的自然是涉“红”的部分了。 

最早看到的是《“淡淡写来”及其他----红楼梦描写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发表在《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2期上,这篇“淡淡写来”的文章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淡淡的描述、淡淡的格调,正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古典名著的特色,那些惊心动魄的高潮都是蜿蜒而来、逶迤而去,那些深沉的寓意和前后的呼应又多在无意随手之间。红学前辈李辰冬谈红楼梦艺术特色的小浪大浪起伏相继不知起止之说为大家熟悉和服膺,敬圻的分析更为详尽到位。今天在红楼梦热度过高、“夺目”炫暈之际,再来温习这“淡淡的”本色不啻是一服清凉剂。到了1986年哈尔滨国际红学研讨会上, 敬圻作为大会的东道之一,认真准备,正面攻坚,提交了有份量的《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会前就已印好发给了大家。记得那次会议我缴了一篇有关《红楼梦》和张爱玲的文章,其时红学圈对张爱玲很陌生,正合我边缘化的本心,既不必发言,亦不入文集。但敬圻就不能像我那样偷懒,必须面对当时很热门的主题主线问题,作出与会议主题相符与主办身份相称的答卷,在我看来这是很难驾驭的,然而敬圻却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多义性”在今天也许是常识,当时却是新鲜的,文章完全摈弃了过往非此即彼、鱼与熊掌不能得兼的思维模式,从古今中外文学的历史事实出发,从作品本身丰赡复杂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在阐释和把握主题的各种真知灼见之间,为什么不可以相容互补、互相吸收呢!并且认定每一种合理的解释都是有价值的,而每一种解释又都不可能穷尽其对象。从而正面阐述了对主旨主线有理有据又颇具弹性的见解。我想此文大度包容、辩证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是得到了多数学者认可的,并且留了足够的地步予后人。相对于题目之重大,此文不长,要言不烦,恰为“论纲”。上举两文都不脱敬圻低调本色,“淡淡”一文自谓意在为当时文学艺术民族化的讨论提供一个例证;“主题”一文则明言早已意识到这是一个古老而敏感的议题,而敢于涉足是仗着“不是专门家”。

    相比而言,更为低调是其后《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由题目就可见出,是“一面观”而非面面观、多面观、更非全面观;“困惑”本来就具有不确定性,竟有“五种”之多。总之,是一种探索的、商榷的诚恳的态度。事实上,揭载于《学刊》91年第1期上的这篇文章,影响更大,只少在笔者心目中是这样。我以为,不论人们是否认同文中的具体论述,有两点十分可贵。其一是敬圻的学术勇气,如她在开篇时坦言,谈薛宝钗顾忌很多,涉及到她所敬重的师友,然而她还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本着探讨学术的一份诚心和虚心亮了出来。学界朋友都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中文系有名家讲《红楼梦》唱对台戏的佳话,那就是北大教授吴组缃先生和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先生,观点不同各抒己见嘉惠后学。敬圻其时正求学北大,想来亲历其境。其后吴组缃先生一直任教北大,更是新时期首任中国红学会会长,1988年在芜湖的全国红学研讨会上, 吴先生给大会作的学术讲演中,又着重讲析了薛氏的皇商家庭和宝钗表里不一的巧伪性格。敬圻所见显然与吴师不同,她能勇于表述形诸文字,正是北大优良学风的体现。其二,正因此,这篇文章推动和深化了关于薛宝钗以及红楼梦人物的研究,促你思考和探索,我本人就从中受益良多。八十年代之初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薛宝钗的题为《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的文章,很是浅稚,对此一直关注,敬圻之文说了某些我想说而说不出和我根本没想到的话,当然我也感困惑而且时至今日仍在困惑之中。总之敬圻此文足可成一家之言,给人以诸多启发。此后,他陆续有《林黛玉永恒魅力再探讨》(《求是学刊》1996年第3期)、《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诸文,她清醒地意识到这都是些“说腻了、又不得不说”的课题,而她却能低姿态高水准地就这些题目“接着说”,说出新意。

    再往后,我很难看到敬圻的所写了,她说,近年来,即便是有文章,也只发在地方刊物上,而把那些所谓“核心期刊”的位置让给年青的、更被“量化”所制约的同事。这符合她一贯为人处事的作风。她从来为他人想、为学生想、为“梯队”的接续者想,这就是她数十年来无论为师为长为领导、为妻为母为祖母,任何一个角色都能尽责到位的原因。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深知她在校内外有很好的人缘和很高的人望,也为之付出很多,直至现在仍不能完全卸下重担。2004年黑龙江大学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百年通志》,这付重担落在了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敬圻身上。此乃大型项目,要求客观性、资料性、工具性,其中取舍详略,均费斟酌,主持其事,烦难可知。最近一轮的修改是从去年到今年, 敬圻用了10个月作了一次全面通改,耗时费力,盼望能早日结项。

    作为老朋友,私心只望敬圻能如愿以偿地放松下来。其实, 敬圻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明清小说补论》后记中说,她觉得这书“像一道冷拼盘,或曰从旧衣店里走出的模特儿”,这固然是自谦,那比喻则让人不由得想起张爱玲;她行文中常有重叠的、排比的句式又令人想起王蒙。我尝想敬圻本也可当个作家的,当然,她有浓厚的理论兴趣,勤于学敏于思,善于抽象严于逻辑,做个教授、学者也完全胜任愉快。人生原本不能设计,只是到了这个钟点,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这应当不算是奢望。

1)见吕启祥《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59-462页)

【吕启祥20249月按:本文写于20105月,为《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的一部分,独立成节。该文未刊即被中国人民大学诸葛忆兵教授(刘敬圻夫君陶尔夫的学生)在网上发现即告知了敬圻,成为佳话。

多年过去,敬圻忽来征得我的同意要将此文作为她八十纪念集的“代序”,我惊诧之余十分感慰。人生能有几个八十呵!低调的敬圻拗不过校方师友的美意,以一本学术之著作为纪念,《第一朋友》成了《明清小说补论增订本》(北方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的代序,实现了此文的而最大价值,也见证了我们的绵长友谊。--收录于将于2024年秋出版的吕启祥著《一份缘》一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照片13张拍自该书

1

DSCN9560.JPG

2

DSCN9561.JPG

3

DSCN9562.JPG

4

DSCN9563.JPG

5

DSCN9564.JPG

6

DSCN9565.JPG

7

DSCN9566.JPG

8

DSCN9567.JPG

9

DSCN9568.JPG

10,

DSCN9569.JPG

11

DSCN9570.JPG

12

DSCN9571.JPG

13

DSCN957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50051.html

上一篇:节前发放慰问品,在两种不同的领取方式中,你欢迎哪一种?
下一篇:《红楼梦学刊》2024年第4辑提要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1 李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