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睹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萨拉托加战役遗址(1991.6.2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6月10日发布(第30123篇)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1991年6月25日8:30-15:35,在我系唐赞功教授女儿唐林的陪同下,我们由奥伯尼驱车来到萨拉托加市,参观市容、跑马场、贵族学院、萨拉托加湖,并于11:30参观了国立萨拉托加战场历史遗址公园(Saratoga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NY ),观看了半个小时的历史纪录片,尤其是目睹了10个历史遗址,在245年前历史古战场,看到当年参加战役扮演者的演习,感慨万千。14:45-15:20,我们在附近汉堡店就餐后,返回奥伯尼住地。
我的《美国的崛起》一书第三章美国独立战争,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过程“独立战争的相持阶段(1777.10—1780.12)”,其中写道:“华盛顿领导殖民地人民和大陆军,坚持抗英战争。他们在战争中学会使用和发展了印第安人的分散流动战术,在游击战伏击敌人,使以古老直线队形的英国雇佣兵处于挨打地位。1777年10月17日,在纽约州的萨拉托加战役中,英军被一万多名大陆军和民兵包围,帕高英率残部5700人投降。由此战争转入相持阶段,逐步有利于美军,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它不仅粉碎了英国企图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鼓舞了美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赢得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1777年底起,英国的军事行动由中部移向南部、英军向佐治亚、北卡罗内纳和南卡罗来纳的多次进军,都遭到大陆军和各州民兵的顽强抵抗。”(第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图是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拍摄的。
2,
3,
4,
5
6.图为我和萨拉托加战役博物馆工作人员人员合影。
7.图为我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和扮演的红虾兵和大陆军合影。
8-9.图为我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的炮位前。
9
下面是网上关于美国萨拉托加战役的中英文介绍
萨拉托加战役一般指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开始于1777年9月19日,在战斗中英军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国历史上称这次遭遇战为弗里曼农庄大捷。
名 称
萨拉托加大捷
发生时间
1777年9月和10月
地 点
美国纽约州萨拉托加
参战方
结 果
英属北美殖民地(北美十三州)获胜
伤亡情况
英方伤亡较美方惨重
主要指挥官
外文名
Battles of Saratoga
萨拉托加大捷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英军将领威廉·豪将军自一举夺取费城之后,完全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阿诺德发现敌人右翼与中路之间有空子可钻,便协同摩根插入敌阵。 这下敌军顿时大乱,眼看敌军即有崩溃之势,恰巧左翼的里德塞尔驰兵来救,才防止了英军败势。阿诺德马上请求使用后备队,但他的上司盖茨不愿发兵,阿诺德只好就此罢休。
这次战役,英军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国历史上称这次遭遇战为弗里曼农庄大捷。萨拉托加和日尔曼战役,成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这两个战役之后,华盛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攻。
1777年,英国新近从德意志召募的一支雇佣军到加拿大,其实力大大加强。为了速战速决,这年九月,英军在柏高英(约翰·伯戈因)率领下自加拿大出击向南进攻,企图与另外两路英军共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
在遭到美国民兵的迎头痛击后,既得不到另外两路英军的配合,也不能继续前进。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
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萨拉托加战役起因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英军将领威廉·豪将军自一举夺取费城之后,完全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一喜是,多次想夺取费城而未能得逞,仅一个避实就虚的战术就迷惑住了华盛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个中心城市;二喜是,费城是大陆会议的所在地,邦联的首都,政治意义非同一般,夺得费城就更加得到伦敦的信任;三喜是,英军依托费城,就能站稳脚跟,消灭大陆军也就指日可待了。
当然,他也不得不承认,华盛顿在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作战胜利,鼓动了北美人民的爱国热情,形成了一个不可低估的力量;法国对英国夺取了它的海外殖民地心存不满,开始向大陆军提供大量军火,无疑将会增加英国取胜的困难。但总而言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企图寻机一举歼灭大陆军的主力。
费城失守后的华盛顿头脑还算清醒。他没有被以往的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为暂时的挫折而丧失信心。特别是在费城刚刚落入英军之手的情况下,他完全明白:北美人民所面临的敌人,是曾经击败过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殖民军的大英帝国的军队;美军在战争初期,虽然消耗了英军的部分实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英强美弱的力量对比,也没有改变武器装备英优美劣的态势;大陆军将经受严峻的考验,他们不仅成绩欠佳,而且军队处在缺粮、无农、短饷和枪弹不足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丝毫不能动摇对革命事业的忠心,要同部属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团结一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准备反攻。
弗里曼农庄大捷
正当威廉·豪在费城重新运筹作战计划、华盛顿在福吉谷忙于扩军和训练的时候,他们双方的两个属将却沉不住气了。首先是豪将军的属将柏戈因,他把圣莱格的撤退看作是无能,把豪将军坐镇费城看作是保守。于是,他未经过豪的批准,便决定把自己的部队兵分三路,强行去攻打阿尔巴尼。根据柏戈因的如意算盘,他把主力放在右翼,由弗雷泽准将率领,全军共2000人。左翼为1100人,由里德塞尔少将率领。柏戈因自己率中军,靠右翼前进,并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萨拉托加大捷
柏戈因的部队作战很勇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多数士兵为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时常会有野蛮行为,所以柏戈因在出发前曾告诫手下的印第安士兵千万不要剥白人的头皮。印第安人有喜欢剥敌人头皮的习惯,在行进中,一支印第安人部队竟打死了一名亲英派军官的妻子,并剥了她的头皮。这个消息传出来后,本来打算支持英军的保皇派立即改变了态度,纷纷起来抗英。这件事使柏戈因很恼火,预感到这次作战凶多吉少。
英军在行至弗里曼农庄附近,遭遇到美军阿诺德的部队,双方很快交火。战斗开始后,阿诺德发现敌人右翼与中路之间有空子可钻,便协同摩根插入敌阵。这下敌军顿时大乱,眼看敌军即有崩溃之势,恰巧左翼的里德塞尔驰兵来救,才防止了英军败势。阿诺德马上请求使用后备队,但他的上司盖茨不愿发兵,阿诺德只好就此罢休。
这次战役,英军死600人,美方死300人。美国历史上称这次遭遇战为弗里曼农庄大捷。
阿诺德职务被免
战斗结束后,阿诺德给他的上司盖茨写了一个报告。他在报告中说:“我认为我有责任告诉你,军队在纷纷请战。 如果两个星期不采取行动,部队至少将减员4000人,因为他们要生病或开小差。我有理由认为,弗里曼农庄之役若能善加利用,敌军可能早就被消灭了。“这封信显然是责怪盖茨在弗里曼农庄作战中没有增派援兵一事。
盖茨阅读了此信之后,感到很不愉快。所以,他在向大陆会议报告战况时,只字不提阿诺德在弗里曼农庄作战中的功绩。阿诺德得知后,向盖茨提出了抗议。盖茨接到阿诺德的抗议书,便行使他作为长官的权力,宣布免除了阿诺德的职务。
得不偿失的行动
柏戈因得知阿诺德与其上司发生矛盾并被免除职务的消息,喜形于色。他想,要等待援军前来配合作战,还有四五天的时间,这太长了。我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援军尚未到来之前对美军营地的左翼进行包抄。柏戈因还找了若干理由说明提前行动的必要性。而这一行动的另一个目标是掩护英军抢掠粮食,因为他们的粮食极度缺乏。
为了这一目的, 柏戈因于决定由他自己亲自挂帅,挑选1500名最精锐的官兵,携带两门12磅大炮,两门曲射炮,6门6磅炮,在菲利普和里德塞尔两位少将和弗雷泽准将协助下,向美军发动了第二次进攻。在英国军事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同等人数的部队配备过这么强的指挥官,而且确实也很难找到一支同等人数的精锐部队可以同这支部队相媲美了。然而,这次行动却是一次得不偿失的行动。
柏戈因率队经过一段行进之后,在茂密森林的掩护下,把部队布列在距美军左翼不到314英里的地段上。 同时,派出一支由巡逻骑兵、地方士兵和印第安人组成的部队悄悄穿过森林,进入美军的后方,以便在正面发动进攻的时候对美军进行骚扰。
英军的行动虽然是在森林的掩护之下进行的,但还是被美方发现了。下午,美军中路的先头部队敲起军鼓,号召准备迎战。
盖茨命令军官们奔赴紧急集会地,并派遣副官长威尔金森前去查明原因。威尔金森手持望远镜,尽管那时望远镜的倍数很小,但他还是从一块开阔地的高坡上,看到了敌军的行动。他还看到,英军抢粮队伍正忙着在一块麦田里割麦子,几个敌军官也正在一个木屋顶上用望远镜观察美方军营。
威尔金森回到军营,向盖茨报告了敌军的位置和行动情况。他说,敌军的正面是空旷的;他们的两侧有树林,因此,借着树林的掩护,可以对敌军发动攻击。盖茨听了威尔金森的报告之后立即兴奋起来,回答道:“你的意见有道理,送上门的‘礼物’不能不收。”盖茨很快就拟订好了一项进攻计划:派遣摩根率领步枪团和一支步兵营穿过树林迂回过去,占据敌人右侧的高地;普尔将军则带领他的由纽约和新罕布什尔军组成的旅以及勒尼德旅的一部,向敌人的左侧挺进。摩根和普尔接到盖茨的命令后,立即向英军占领的高地发动进攻。
柏戈因这时已经命令自己的军队摆好战斗队形。柏戈因刚刚把自己的部队部署好,就听到左侧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右边树木密茂的高地上也爆发了步枪“哒哒”的射击声。这突如其来的炮声、枪声,使他十分惊异和惶惑。普尔率领的部队沿着阿克兰的掷弹兵和威廉斯的炮兵驻扎的山坡不断地向前挺进。阿克兰的掷弹兵首先遭到了猛攻。随着一批又一批英军部队的到来,攻击扩大到整个战线。英军的黑森炮兵随后马上赶到,在他们发射葡萄弹的时候,美军士兵不顾一切地向他们的大炮猛冲过去。就这样,英军的大炮有许多门被美军夺走,美军就用这些大炮来轰击它原来的主人。
贝米斯高地之役
美军在战场上的勇敢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革职的指挥官阿诺德表率作用的影响。这位勇敢的军官一直盼望打仗,可盖茨却免了他的职,不让他带领军队,因此,他很恼火。一听到战斗声起,他再也按捺不住参战的激情跃上战马出发了。盖茨看到他从军营中跑出去,便喊道:“叫他回来,他会做出冒失的事情来的!”对盖茨的阻拦,不仅阿诺德不听,其他人也没法能挡住。阿诺德策马迅猛向前,率领部队冲到战场。士兵们听从他的命令,跟着他一直攻破了敌军的阵地。
在这段时间里,摩根不断地用轻武器的火力袭扰敌军的右翼,不让敌军右翼给中央阵地以任何支援。弗雷泽将军带着那支精兵一度给右翼很大保护,他骑在一匹铁灰色的战马上,身着校级军官的制服,因而成了摩根的狙击手们的活靶子。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坐骑,另一颗子弹擦过马鬃。弗雷泽的副官说:“将军,你成了靶子了,最好转移阵地吧!”话音还未落下,弗雷泽就被一名埋伏在树上的狙击手打下马来。当两名掷弹兵把他抬到军营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弗雷泽的阵亡无疑对英军的掷弹兵团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此时,布鲁克将军率领一支人数众多的纽约州增援部队开到战场。这对美方来说是增加了胜利的把握,对英方来说则多了几分惧色。战场上的天平开始失衡。拍戈因认识到,英军是遇到硬仗了。柏戈因当时只想到要保全自己的营地。他命令最靠近战线的部队退到战线以内,由菲利普斯将军和里德塞尔将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为了防止主力部队被切断退路,他们放弃了大炮。
英军刚刚退入营地,就遭到美军猛烈的进攻。美军在阿诺德带领下,不顾葡萄弹和轻武器的密集火力,一窝蜂似地冲向防线。巴尔卡拉斯勋爵则勇敢地保卫工事。战斗十分激烈,双方都毫不退让。
阿诺德企图冒着死冲进敌人营地,但未能成功,接着他策马驰向德国后备队据守的敌军营地右侧。在那里,布鲁克斯中校正带领着一个马萨诸塞州团发起总攻。阿诺德赶到那里,马上率领一部分土兵攻出一个缺口。但在退却中黑森军的一颗枪弹打死了他的马,打伤了他的一条腿,阿诺德被送回了营地。
这一战役史称贝米斯高地之役,英军死600人,美军死150人。阿诺德立了奇功,后人在战场上为他立了一个特殊的纪念像,那就是一条中了弹的腿。因为立像时阿诺德已成为卖国贼,不能立他的全身像,所以只立了他那一条曾两次中弹的腿。
柏戈因投降
夜幕降临了,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柏戈因在夜间把阵地转移到北面的高地上。那里靠近哈得孙河,前面有一条峡谷掩护。美军在清晨占领了柏戈因放弃的营地。整个白天,双方都只是零零星星但不间断地打炮和用轻武器射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盖茨将军认为,敌现在处于有利的位置,不值得拼死一战;花费巨大的流血代价去强攻一支据守的敌军,是不可取的。于是,他采取种种措施来切断敌人的退路,迫使敌人不得不投降。他派遣费洛斯将军带领1400人去占领哈得孙河东侧萨拉托加,俯射对面的高地,还另外派遣一些部队前往乔治潮方向哈得孙更上游的地段。
柏戈因这时已意识到,他除了立即退到萨拉托加以外,别无其它出路。这是一次痛苦的退却,偏又遇上大雨倾盆,道路高低不平,积水很深。马匹缺乏草料,饿得半死,有气无力。天明时,部队停下来休息,同时等待运粮食的船只。3小时以后,部队继续行军,可是过了不久又停顿了下来,为的是防止美军侦察队前来袭击。
第二天,雨下得更大了,加之中途屡次停顿,直到晚上英军才抵达萨拉托加。此时,一支美军分遣队已经先于他们开到那里,正在菲什基尔的一个居高临下的高地上构筑工事。发现美军后,他们停止了构筑工事,渡过哈得孙河,与驻在河东山头上的弗洛斯将军的部队会合。经过一天一夜行军的英军士兵,几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所以大多数人已没有气力砍树生火。他们就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往泥地上一躺,在连绵不断的雨中睡着了。
美军从后面追来。为了防止遭受美军袭击,柏戈因命令放火烧毁了菲什基尔河南岸的农舍和其他建筑物——斯凯勒将军的大宅邸,连同仓库、粮仓、磨坊和其他附属设施,都被焚烧一空。柏戈因的这个决定,受到敌友两方面的谴责。但是,他却用保存自己的原则来为这一行动辩解:“没有这一决定,我们可能早就变成北美人的俘虏了。”
费洛斯将军的部队驻在哈得孙河对岸的山头上,他们用大炮向英军攻击。由于受到美军炮火的控制,柏戈因的炮兵不能过河,试图退到通向加拿大道路上的乔治堡,以开辟通往爱德华堡的道路。但是,他们的行动很快被盖茨派来的部队挡住了。这时,哈得孙河对岸沿线各处都部署着美军部队,英军的运粮船遭到射击,有不少船被夺走。为了夺回一些船只,英军又伤亡了不少人。
为了摆脱美军的牵制,柏戈因紧急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决定,由于桥梁无法修复,只好放弃大炮和行李,让士兵们各自背一些粮食连夜挺进,强渡爱德华堡周围的浅滩。
柏戈因的计划还没来得及付诸实行,侦察兵就送来情报说,这些浅滩的对岸有美军驻守,爱德华堡和乔治堡之间的高地上,也有配备着大炮的美军部队驻守。事实上,此时美军对英军已形成了三面的包围。柏戈因不得不放弃撤退的企图,开始加固他在菲什基尔北面高地的营地,继续盼望亨利。克林顿爵士派遣援军赶来,或者伺机突围。在这种形势下,柏戈因手下的士兵每天夜里都不得不枕着武器睡觉。因为他们营地的四面八方不停地遭受到美军炮兵部队轰炸和步枪团的袭击。
柏戈因陷入了绝望境地:由于遭受损失,由于加拿大人和保皇派分子开小差,由于印第安人全部变节,他的部队大大减员。 同时他还发现, 手头的粮食只能维持3天。于是,他召集了一次有全体将级军官、校级军官和上尉参加的军事会议。会议开得很短,与会者一致认为,有必要与盖茨将军签订一项按照体面的条件投降的条约。就在他们议而未决的时候,一枚18磅的炮弹穿过帐篷,从他们围坐的桌子上面掠过。这一声巨响,敲定了他们投降的决心。
停战谈判
10月13日,英方派出使节同美军举行谈判,建议在条件未商要以前先停止战斗。盖茨同意了,但第一次提出的条件是,英军应当在美方的监督下放下武器,作为战俘投降。英方愤怒地拒绝接受这种条件,并且暗示,如果美方坚持这样的条件,战事必将再起。 后来柏戈因将军提出建议:英军带着大炮和各种武器,举着旗帜,列队从军营开向一个指定地点,在他们自己军官的命令下,把武器堆集在那里;美方应允许他们自由前往欧洲,条件是在这场战争中不得再在美国境内服役;军官起誓不再带兵打仗后释放,可携带他们的随身武器,一切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得搜查行李或加以干涉。盖茨将军最后接受了这一建议。
柏戈因在投降书上签了字。投降时,英国军队由于被俘、阵亡和开小差,已经从9000人减少到5700人。而大陆军却由此得到了壮大。由于英军投降,大陆军获得了一大批急需的大炮、7000件轻武器和大量服装、帐篷和各种军用物品。这使美军的装备状况获得很大改善。
柏戈因投降以后,英国守军很快撤出了塞提康德罗加,退到核桃岛和圣约翰去了。至于哈得孙河畔的英军,就在他们大肆烧杀破坏的时候,奉克林顿爵士之命统率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接到了令人震惊的情报,说前来支援他们的军队已经被俘。因此,他们无事可做,只好顺流而下返回纽约。
虽说美军在萨拉托加大败柏戈因成为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但这时的英军主力并没有被消灭,华盛顿还被困在福吉谷,主动权还没有掌握在北美人民手中。但此役不久,改变战争主动权的形势就来临了。
华盛顿作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却未能保住首都费城,免不了要受人指责。他手下将领有的提议发表声明,对此作出解释;更多的则主张组织兵力,拼死一搏,立即夺回费城。但华盛顿从长远考虑,决定要保存有生力量,宁可失地,不可失人,况且敌人的兵力的确大大超过美军。他已吃过硬拼的苦头,这一次,他绝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他决定把自己的部队屯扎于离费城约20英里的一个原始森林中,即福吉谷,准备在那里休生养息,伺机反攻。 果真不久,这个机会就在华盛顿的眼皮子底下发生了,那就是日耳曼镇之战。
日耳曼镇之战
英军夺取大陆会议首府费城之后,只留下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的一支分遣队占领着,其主力则由威廉·豪将军率领驻扎在费城郊区的日尔曼镇。
那时,日尔曼镇还只是一条长街,南北延伸不过两英里。房屋大多数是石头砌成的,低矮而牢固,屋顶陡峭,屋檐突出。房屋之间彼此不相连接。有四条道路从北面通向这个小镇。斯基帕克大道是主要的道路。这条路越过粟子山向艾里岭通到这个小镇,并穿过这个小镇通往费城。在这条路的右面有一条几乎与之平行的道路,叫做莫纳托尼路或称山脊路,从斯库尔基尔河近旁通过,在小镇南面与主要道路相接。小镇上有一处显眼的建筑,是一座宽敞的石头大厦,庭园中没有各种装饰品和雕像,还有小树林和灌木丛。这便是宾夕法尼亚首席法官本杰明·丘的别墅。小镇被大街分成几乎相等的两部分,英军威廉·豪将军率领的主力驻扎在这个小镇南段。格兰特将军指挥的右翼在大道的东边,左翼在西边。每一翼都有兵力充足的分遣队掩护,并由骑兵守卫。豪将军和他的司令部就设在本杰明·丘的别墅内。
这支军队的先头部队由英军轻步兵第2营和大炮组成, 据守在距主力部队两英里以上的大路西边。它有一支外围哨兵队,驻在艾里岭上的艾伦宅邪。
按照华盛顿的进攻计划,沙利文的师和韦恩的师组成右翼,由沙利文指挥,斯特林勋爵指挥的后备队担任沙利文的后援,康韦将军的旅负责掩护沙利文的侧翼。沙利文和韦恩按计划要沿斯基帕克大道前进,攻击敌人左翼。同时,由阿姆斯特朗将军率领宾夕法尼亚民兵,沿莫纳托尼路即山脊路往南袭击敌人的左翼和后方。计划还规定,由格林率领他自己的师和斯蒂芬将军的师组成左翼,顺着莱姆基尔思路推进,以便从市场进入镇里,由麦克杜加尔的旅掩护其侧翼。斯莫尔伍德的马里兰民兵师和福尔曼的新泽西旅,则经过老约克路迂回,从背后攻击敌人。 华盛顿计划用213的兵力攻击敌人的右翼。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能攻下这一翼,全部英军必定被赶入斯库尔基尔河,或被迫投降。进攻行动预定黎明时分全面开始。
10月3日薄著时分,美军开始向预定地域行进,华盛顿随右翼出发,第二天黎明时分到达预定地域。这天早晨大雾弥漫,天色阴暗。华盛顿派了一支小分队去袭击驻在艾伦宅邪的敌军外围哨所, 但他们的行动被警惕的哨兵发现了。守军哨兵用两门6磅炮放了几炮,就把他们赶跑了。韦恩率领部队对敌军的轻步兵营发起了进攻。炮火轰击之后便是步兵的冲锋。可英军没有等美军冲上去就溃散了。富有作战经验的英军指挥官强打精神,很快又把队伍组织起来,于是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
英军在掷弹兵的支援下,又反过来冲锋。沙利文师和康韦旅在路西列成战斗队形,一起抵抗。其余军队因为在北部无法给予任何援助。英国步兵在勇猛地战斗一阵之后,扔下大炮溃逃了。 韦恩的部队则在后面紧紧追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可怕的白刃战。 大雾弥漫,再加上枪炮的硝烟,使天色昏暗得几乎如同黑夜。英军官兵常常把自己人当成敌人,互相开火,等到发现弄错了之后才恍然大悟,个个放下武器失声痛哭。
大约到了中午,马斯格雷夫上校带着第40团的6个连慌慌张张进入丘氏宅,堵住门户和楼下的窗户,据守在楼上。后撤的英军的主力从旁边经过,在韦恩部队追击下进入小镇。当美军部队开上来的时候,马斯格雷夫的部队用滑膛枪从据守的丘氏宅楼上的窗户向美军开火。因此,美军前进受阻。
对孤立无援之敌施以招安,是古今中外军事家都懂得的道理。于是,诺克斯将军决定派出一个使者前去丘氏宅,劝导守敌投降。 年轻的弗吉尼亚人史密斯中尉自告奋勇充当使者。他在前进途中遭到敌人射击,受了致命的重伤。目睹这一场面的美军官兵都很气愤,决定用大炮轰击这所房子,把顽固的敌人和这座房子一起化为灰烬,为史密斯中尉报仇。
但是,因为他们所用的炮不是重炮,所以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诺克斯将军又派人前去放火,焚烧丘氏宅邸的地下室。这时,一阵枪弹从地下室装有铁栏杆的窗户里射出来,把前去放火的士兵也打死了。就这样,半个钟头白白过去了。美军牺牲了不少人,宅邸的守卫者却几乎没有损伤一根毫毛。为了争取时间,美军最后留下一个团监视这座宅邸,以防止宅内守军突围,其他部队继续追击敌人。
战局扭转
可是,由于攻打丘氏宅邸的部队耽搁了半小时,把整个战斗部署给打乱了。首先是各师的联络被隔绝了;整个战场被硝烟和浓雾笼罩,信息难以传递;总司令无法了解全局情况,原定计划也不知执行得如何。但不管怎样,许多地方的战斗进行的非常激烈。沙利文在纳什的北卡罗来纳部队和康韦旅的增援下,越过丘氏宅邸,前进了一英里。由于他的进攻,英军左翼被迫退却。显然,中路的计划在有效地实施着。
格林和斯蒂芬的两个师因需要迁回前进,投入战斗较晚。斯蒂芬师的一部为丘氏宅邸射出的猛烈火力所阻,不得不停下来还击。结果,这两支部队也互相失散了。由米伦伯格旅和斯科特旅组成的格林师,向前推进得也很快,赶走了一个英军轻步兵先头团,抓到了一些俘虏,一直推进到离镇中心市场很近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严阵以待的英军右翼。他们的猛烈进攻对英军显然产生了效果,敌人开始动摇。这时,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的民兵在福尔曼和斯莫伍德的率领下又出现在敌人的右翼。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军队伍莫名其妙地惊慌起来。据说,主要是士兵们把子弹用完了,看到敌人呐喊着向他们冲来,他们就慌了神。韦恩那个师本来已经把敌人驱赶了3英里, 突然发现左侧有大批美军靠近,认为是敌军来了,也惊慌起来。士兵们不顾军官们的尽力劝阻,纷纷向后退却。相反,最初因遭到突然袭击而慌乱不堪的英军这时却镇定下来,反过来向美军发动起进攻来了。美军在卷土重来的英军进攻下,不得不立即把大炮和伤员撤走。撤退持续进行了一整天,一直退到20英里外的珀基奥门溪。
史学家的评论
美军虽然在胜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遭到了挫折,但他们大胆进攻日尔曼镇的影响,却比列克星敦战斗和邦克山战役以来的任何一次战斗都大。一位英国军事史家评论说:“在这次作战中,美方发起攻势,虽然被击退并蒙受损失,却表明他们已经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对手,他们不仅能够坚决地发起冲锋,而且能够秩序井然地撤退。因此,我们有些人原先曾希望同他们打一位就能起决定性作用,就有可能使战争迅速结束。现在人们却不怎么敢抱这种希望了。“这次战斗对美国军队本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可以从军官们当时写给他们友人的书信中看出。一位军官写道:“虽然我们把一次‘完全的’胜利白白丢掉了,我们却从中懂得了一个可贵的真理:我们只要奋勇作战就能够打败敌人;我们在运动的速度上远远胜过敌军。我们士气高昂。每经过一次战斗,我们的军队都增添新的劲头,对自己的力量更有信心。再打两次仗,敌人的情况就一定不那么妙了。”
英军失败
华盛顿这次撤退时的心情完全不像退居福吉谷时那样低落,因为经历了萨拉托加和日尔曼镇的战斗,他信心十足。之后,他在琅基奥门溪停留了几天,让部队休息和整顿,而自己则开始了新的作战部署。华盛顿打算在兵力增强以后,逐渐向费城靠近,在距费城不到14英里的白沼布置了强有力的阵势。原来美方曾在费城周围的特拉华河岸设置了堡垒,在河中设置了障碍物。当时的目的是为阻止英军进攻费城,华盛顿希望利用这些防御工事围困费城。因为经过日尔曼之战,这些防御工事已经受到很大破坏。
美英双方的指挥官,都想利用河中的堡垒和障碍物来制服对方。英军的豪氏兄弟企图攻占堡垒和障碍物,以巩固费城的防御;华盛顿则想方设法地保住这些堡垒和障碍物,以围困费城。原来,这些堡垒和障碍物组成的防御体系,建立在特拉华河中的一个地势很低、长满芦苇的小岛上。位于费城下游数英里的斯库尔基尔河口。它由一个坚固的主堡和大量的外堡、炮台组成。小岛与宾夕法尼亚河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河道,河道水下设有牢固的拦河铁索,任何船舰撞到拦河铁索都会有危险。
这个防御体系的两侧一侧为米夫林堡,另一侧为默塞尔堡。这两个堡垒在费城失守之后都由美军占领。驻守米夫林堡的是塞缪尔。史密斯中校指挥的马里兰军队,他们一直在不断地英勇抗击宾夕法尼亚的河岸上敌军炮台的轰击。 默塞尔堡原来由民兵驻守,但华盛顿这时用瓦农将军手下的400名罗得岛大陆军替换了他们。克里斯托弗。格林上校被任命为指挥官。
格林上校是一位勇敢的军官。他过去曾经跟随阿诺德出征加拿大,在魁北克城下的战斗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协助格林上校的是莫杜伊。杜普莱西上尉,他负责指挥炮兵。他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年轻的法国工程师,志愿献身于美国独立事业,并经大陆会议授衔。河道里的拦河铁索就是在他的监督之下建造的。格林在杜普莱西协助下,加紧在默塞尔堡修建防御工事。 事实上,他们共有4个营,1200余人,全部由爱出风头的多诺普伯爵指挥。
格林上校对突如其来的敌军毫不惊慌。他迅速进行了部署,准备进行坚决的抵抗。不一会儿,一名英国军官打着小旗骑着马缓缓而来,还有一名鼓手伴随。他们行至适当距离时停了下来,用鼓声表示他们是来谈判的。那名军官还威胁说,如果守军进行抵抗,就决不轻饶。格林回答道,美军准备与堡垒共存亡。
这位使节回到部队片刻,黑森军在距美军外堡不到半英里的地方架起排炮,开始猛轰。在炮火掩护下,敌军开始冲锋。 这时,美方的外堡只修好一半,而且面铺得很广,来不及配备兵员防守。因此格林和杜普莱西临时决定,部队只作短时间抵抗,在敌军接近时才开枪,然后退入主堡。主堡周围有一道架着木板、布有铁丝网和很深的壕沟组成的保护带。
英军首先进行了炮火打击。多诺普在炮火掩护下带领军队向前挺进。守备部队按照预定安排迅速放弃了外堡。敌人从两处进入,他们以为胜利在握,猛攻主堡的各个部分。截至此时,他们还没有看到美方任何军队。但是,当其中一路从北面接近主堡时,堡垒的炮眼中和左边一个半隐蔽的炮队,突然射出大量的葡萄弹和雨点般的滑膛枪弹,许多英军被葡萄弹和枪弹击毙。幸存的英军仓皇后退。
带领另一路企图攻击主堡南侧的多诺普伯爵的部队,已经越过了鹿砦。一些士兵已经冲过了壕沟,还有一些士兵已经爬过了栅栏。这时候,一阵同样猛烈的炮火和滑膛枪弹射向了他们。一些人当场被击毙,许多人受伤,其余的人被赶了出来。多诺普自己也受了伤,倒在现场。他的副手明格罗德中校也受了重伤,生命垂危。还有一些最优秀的军官也被打死或打伤。
击退敌军之后,莫杜伊。杜普莱西上尉到战场上巡视,发现有一个声音向他乞求:“不管你是谁,请你把我从这里弄走。”原来他是不幸的多诺普伯爵。社普莱西派人把他抬到堡垒附近一所住宅里,细心照料。他气息奄奄地又活了三天。这位伯爵临死时悲哀地说,“我所从事的崇高的职业即将过早地告终”,“我是我自己的野心和我的君主的贪欲的牺牲品。”
按照计划,英军还要同时由水路对默塞尔堡对岸的米夫林堡发动进攻。所使用的力量是两艘快舰——“奥古斯塔”号和“罗巴克”号及小型军舰“默林”号和一艘大木船。 这些船舰强行冲过了下游的一道拦河铁索, 但是“奥古斯塔”号和“默林”号在第二道阻拦线下游搁浅,怎么也动不了。 为了转移美方对这两艘军舰的处境的注意,其他舰只尽量驶近米夫林堡,并不断开炮轰击,但是河中的障碍物已经使航道堵塞,英军舰只始终无法进入十分有效的射程以内。 美军及时发现了这两艘某舰的情况, 派了4艘火攻船前来,想把这两艘军舰炸毁,但没有成功。美军便使用大木船和浮动炮台向某舰发射猛烈的火力。在战斗过程中,有一枚炮弹落在“奥古斯塔”号上,“奥古斯塔”号中弹起火。火势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轰”的一声爆炸了,大多数英军在爆炸中身亡。看到大势已去,英军自己在“默林”号上放起了火,并且放弃了“默林”号。“罗巴克”号和其他舰只载着余下的英军向河的下游驶去,不再进攻米夫林堡了。萨拉托加和日尔曼战役,成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这两个战役之后,华盛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和反攻。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和历史书籍中均将“萨拉托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原因有二:一、萨拉托加大捷迫使英国将军柏高投降,增强了北美人民必胜的信念;二,促使了国际形势向有利于北美人民的方向发展(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69页)。但是我对这种说法有不同的认识。
何为转折点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什么是战争的转折。战争的转折一般对战争起到的作用有两种。一、经常出现在冷兵器时代的一战定胜负。交战双方凭借一场战役来彻底击溃对方,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中中国古代的楚汉之争的垓下之战和古希腊的波希战争中的马拉松之战都作出了最佳的诠释。二、是在战争发展到更加残酷的热兵器时代的长期拉锯作战中。交战的双方利用某次战役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并迫使自己的对手彻底修订自己的战略。
质疑其转折点的作用
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 一个经典的战例,而中国解放战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同样是一次改变全局的行动。明确了战争的转折,在回头看看萨拉托加大捷是否满足上述两个作用。北美独立战争自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起,到1781年英军康利华将军在约克镇投降共历时六年。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1777年,距离战争开始仅仅只有2年,距离战争的结束还有漫长的四年。所以,萨拉托加大捷更本不具备第一个转折的作用。再来讨论第二个作用,自1775年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凭借其强大的海陆军实力,不仅在陆地作战上处于绝对的战略进攻态势,在海上更是构筑了森严的海上封锁线。在军事上,英军在数量上、质量上占据着优势,在武器性能、后勤补给、机动性上英军更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只能在远离海岸的地方对英军进行游击骚扰,而且后勤补给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战争中英国人是处于主导的进攻地位的,而华盛顿和他的部队是被动的防御。只是,英军无法彻底击溃“大陆军”,从这点来看,双方处于一种战略均势。在萨拉托加战役中英国人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大约是5000多人,英国当时在北美的总兵力为20000余人。但是掌握海上优势的英国人迅速从国内补充了大量的物资和军力,继续维持着自己的战略进攻态势。在萨拉托加战役一年后的1778年,在南部的进攻中英军在西点击败了华盛顿的主力,迫降了“大陆军”海军的重要领导人——阿诺德,并一举攻占南部重镇萨凡纳和查尔斯顿;1779年,英军在北部的攻势中迫使“大陆军”副司令查尔斯·李投降,从此牢牢控制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由此可见,战争的主动权依然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英军不仅保持着旺盛的信心,更在北美众多的战场上保持着进攻的势头。英国人在1777年之后维护着自己的强势,没有丝毫的改变战略上的格局。所以,萨拉托加大捷作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有些牵强。
第一
为北美人民注入了更强的决心。其实,13个殖民地的人民一直保持着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决心,同样也维持着旺盛的斗志。在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之前的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追求独立决心的最好宣言。在1776年费城的《独立宣言》更是为整个北美独立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所以,北美人民的决心和斗志并不是在1777年才被激发起来的,而是一开始就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战斗意志。比如在1775年般克山之战和1776年波士顿围困战的胜利都很好的说明了北美人民的决心。
第二
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援助。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对北美“大陆军”提供支援最多的就是法国和西班牙。从历史上看,法国和英国之间就是世仇,从“百年战争”到“北美独立战争”前不久的“七年战争”英法两国都是相互敌对的。这中间既有国家的利益、王位继承(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欧洲大陆的争霸(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宗教矛盾(三十年战争)……所以,法国与英国的矛盾是时刻存在的,法国人随时希望可以打击英国人的利益,尤其是在“七年战争” 失败不久。希望恢复“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辉煌的法国一边囤积力量准备反击,以便在等待着时机。西班牙,与法国一样属于波旁家族,血缘上的关系原本就会让法西两国同仇敌忾,更何况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就是被一支几乎由海盗组成的英国舰队所击败。西班牙不仅从此让出了称霸多年的制海权,更是丧失了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战败和割地的耻辱,是这个昔日的霸主难言的耻辱,所以西班牙也常怀有报仇的愿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最支持“大陆军”的两个国家,并不是因为萨拉托加战役的胜利才开始反对英国的,双方的积怨非常深,完全是出自自己的利益,与萨拉托加并没有任何关系。就是美国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历史学家马汉也说过“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1778年海战,笔者注)目标直指英国的暴政帝国;以及维持自身的海权”(马汉《海权论》)。由此可见北美的独立运动在一开始就有极高的国际支持度。只是由于英国的势力过于强大,法国等刚刚在“七年战争”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国家还没有恢复元气,所以没有在北美独立运动之初就开始向英国人作战。综上所述,将萨拉托加大捷看作是北美独立战争转折的两个原因都非常牵强。
在我看来,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正是上文提到的1778年大海战。关于这场大海战,我不想用语言进行过多的描述,只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战争的结果“战术上英国人证明了他们海上霸主地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英国人遭受了自1588年以来最惨痛的失败”。之所以将这场大海战看作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这场战争之后北美“大陆军”获得了可以得到充足的海外援助。由于北美殖民在很多生产领域方面受到来自英国的限制,而且在战争在美国的土地上进行,打乱了正常的生产,所以大陆军的物资补充和装备补充几乎都来自海上,而在海上有着英国海军建立的封锁线。自1777年底前,“大陆军”仅仅从欧洲大陆获得了150万英镑的军火,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军火却占到“大陆军”总装备的90%。在战争初期,“大陆军”面对严重的补给问题,甚至连靴子都不能保证人人一双。而海战后,在漫长的北美沿海,英国人只留下了19艘战舰。如此少的战舰再也无法完成对北美海上封锁,“大陆军”不仅开始获得大量的来自欧洲大陆的军火和物资援助,法国的军队也在北美登陆与“大陆军”开始并肩作战。从根本扭转了“大陆军”在装备上、数量上和质量上劣势。
其次
就是这场大海战在解除了套在“大陆军”头上的枷锁的同时,也为英军的海上补给线增加了桎梏。由于英国在北美大陆作战远离本土,所以英军所需的兵源、物质和补给必须依靠海上补给线。在大海战前,美国的海军虽然进行着“海盗式”的绞杀战,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到了1778大海战之后,由于英国没有了海上的优势,也缺少了护航舰队,所以英国的物质补给船成为法国、西班牙和美国海军的掠夺的目标。在海上补给线的绞杀战中英军共损失了2208条运输船,约合价值为6千6百多万英镑(美:内森·米勒《美国海军史》)。这仅仅是船的损失,如果再计算运输船上的物质损失,那将无法计量。此消彼长,英国失去了制海权,也就失去了海上生命线,失败也就注定了。
其三
由于北美十三块殖民地都靠近大海,所以拥有制海权的军队也就获得了最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1776年“大陆军”集中优势兵力对波士顿进行围攻,拥有海上优势的英国军队坚守八个月之久。并从容的调集和部署部队发起新的攻势,不仅解了波士顿之围,还一举攻占纽约州的重镇斯塔坦。当时的华盛顿就感叹“在当前的战争中,陆上部队所作的努力再大,海军仍然是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屡次因没有制海权失败的“大陆军”所获得萨拉托加大捷海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1776年,美国海上的传奇英雄阿诺德在瓦库湾与英国海军进行了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海军决战。战役使得“大陆军”的海军全军覆没(正式成为“大陆”军)。但是,这场悲壮的失败却迫使北部英军延迟南下追击华盛顿的时间约一年之久。这让“大陆军”有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准备时间,配合在南部的“大陆军”完成了对萨拉托加一线的英军的南北夹击,获得萨拉托加大捷。马汉对此评价说“这些胜利的取得,应归功于尚普兰湖上的一支小小舰队为此换来的一年时间。”1778年大海战之后,英军已经无力在控制海上,没有了海上得机动力英军的失败也就不远了。到了1781年,英法在加勒比海再度交手。罗德尼海军上将的舰队虽然再次击败了法国格拉勋爵的舰队,但是结果是英国海军彻底被驱逐出了北美沿海。不久之后在美法联军海陆包围下,康利华将军在约克镇率领七千官兵投降。
最后
1778年大海战的胜利最终使得那些态度暧昧的国家表明的态度。1778年大海战后一年后,西班牙开始对英国宣战。以荷兰为首的其他国家组织了著名的“海上武装中立”。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向北美殖民地运输物质,获取商业利益。这个联盟最初是由荷兰、丹麦、瑞典发起,不久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这样的欧洲强国纷纷加入进来。这个“海上中立”严重的损害的英国的利益,所以1780年英国被迫对荷兰宣战,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英国不仅完全孤立,也最终走向了失败。因为,北美独立战争随着法国、荷兰等国的加入逐渐扩大为一次对英国霸权反抗。
基于以上两个大方面,我认为1778年的大海战最终扭转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局面,而不是我们更多的提及的萨拉托加大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A8%E6%8B%89%E6%89%98%E5%8A%A0%E5%A4%A7%E6%8D%B7/5291456?fromtitle=%E8%90%A8%E6%8B%89%E6%89%98%E5%8A%A0%E6%88%98%E5%BD%B9&fromid=3249084&fr=aladdin
附图
1-5图在笔者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
6.图为笔者和萨拉托加战役博物馆工作人员人员合影。
7.图为笔者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和扮演的红虾兵和大陆军合影。
8-9.图为笔者在萨拉托加战役遗址的炮位前。
(写于2000年6月18日)
参见《美国萨拉托加战役遗址》
已有 8659 次阅读 2007-6-19 06:25 |个人分类:美国纪行见闻(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346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0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